字词 | 二十四桥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二十四桥 二十四桥èrshísìqiáo┃┃┃━ 即扬州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此桥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而得名。或说有二十四座桥。唐·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 夕阳亭 九州四海 ☛ 二十四桥古代名胜,在江苏江都县西门外。唐杜牧《樊川文集》四《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方舆胜览》以为隋代已有二十四桥,并以城门坊市为名,后来宋韩令坤筑州城,别立桥梁,所谓二十四桥或存或废,已难查考。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以为是西自浊河茶园桥起,东至山光桥止,沿途诸桥,但不足二十四座。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十五《冈西录》认为二十四桥乃是一桥名,即吴家砖桥,一名红叶桥。宋周邦彦《清真集》下《玉楼春·惆怅》词:“天涯回首一消魂,二十四桥歌舞地。” 二十四桥èr shí sì qiáo唐代扬州非常兴盛,据说南北十五里、东西七里,有桥二十四座;一说专指红叶桥:南边的景致,春花秋月,水秀山明,~,六朝遗迹。(八七·1127) 古代名物 > 交通類 > 橋梁部 > 拱橋 > 二十四橋 二十四橋 èrshísìqiáo 亦稱“吳家磚橋”、“紅藥橋”。位於江蘇揚州城西北。相傳古有二十四美人於此吹簫,故名。唐·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詩:“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宋·姜夔《揚州慢》詞:“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爲誰生?”清·李斗《揚州畫舫録·岡西録》:“廿四橋即吳家磚橋,一名紅藥橋……《揚州鼓吹詞序》云:‘是橋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簫於此,故名。’”《方輿勝覽》則謂隋代已有二十四橋,並以城門坊市爲名。宋時韓令坤築州城,别立橋梁。所謂二十四橋或存或廢,已難查考。宋·沈括《夢溪筆談·雜志》:“揚州在唐時最盛。舊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一十步,東西七里三十步,可紀者有二十四橋。最西濁河茶園橋……自驛橋北河流東出,有參佐橋,次東水門東出,有山光橋。”謂揚州城外西起濁河茶園橋,東至山光橋止所有的橋。按,唐時揚州雖盛,橋亦不足二十四座。故前說爲勝。 二十四桥 二十四桥位于瘦西湖公园内。桥名取自唐人杜牧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宋人姜夔《扬州慢》有“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之咏。景点建在原湖上台榭“春台祝寿”旧址上,系按《扬州画舫录》、《乾隆南巡盛典图》(故宫博物院藏)所载设计建造,占地近百亩,有望春楼、小李将军画本、二十四桥吹箫亭、熙春台、十字阁、双层廊、九曲桥、玲珑花界诸胜景。二十四桥俗称念四桥,也叫吴家砖桥、红药桥,原在瘦西湖西岸,传说隋炀帝曾偕24名宫女月夜在此吹箫。现为汉白玉石拱桥,呈单孔玉带状,全长24米,宽2.4米,上下踏步24级,桥两侧各有24根玉雕栏杆,有24块云纹栏板,半圆桥孔与水中倒影合成一轮满月。由于采用错位隐藏法,桥身若飘浮于湖面,呈现空幻神秘意境。桥东接曲桥与东岸连。曲桥侧建有吹箫亭,桥西过落帆栈道达西岸。熙春台坐西面东,与五亭桥遥相呼应。主楼两层,面阔五楹,碧瓦朱甍,气势恢宏。其底层巨幅《玉女月夜吹箫图》壁画,采用扬州漆器工艺;楼上迎面一排铜编钟,寓意梦文化源远流长;后墙用大竹简拼成月形图案,竹简书刻历代咏扬州诗句;顶层挂365只竹编灯笼。台左前方立有毛泽东手书杜牧诗碑;碑前方即为“横可跃马,纵可方轨”,伸向湖面的大型露台。“玲珑花界”水榭传为乾隆帝观赏芍药处,有观芍亭、芍药园、牡丹花圃,为扬州最大的芍药、牡丹观赏区。 ☚ 莲性寺 大明寺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