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二十四史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二十四史 清代乾隆年间钦定的二十四部纪传体正史的总称。即《史记》(西汉司马迁著)、《汉书》 (东汉班固著)、《后汉书》(南朝宋范晔著)、《三国志》 (晋陈寿著)、《晋书》 (唐房玄龄著)、《宋书》 (南朝梁沈约著)、《南齐书》(梁萧子显著)、《梁书》 (唐姚思廉著)、《陈书》 (唐姚思廉著)、《魏书》(北齐魏收著)、《北齐书》 (唐李百药著)、《周书》(唐令狐德棻著)、《隋书》 (唐魏征著)、《南史》 (唐李延寿著)、《北史》(唐李延寿著)、《旧唐书》(后晋刘昫著)、《新唐书》 (宋欧阳修著)、《旧五代史》 (宋薛居正著)、《新五代史》(宋欧阳修著)、《宋史》 (元脱脱著)、《辽史》 (元脱脱著)、《金史》 (元脱脱著)、《元史》 (明宋濂著)、《明史》 (清张廷玉著)。“二十四史” 都为纪传体,因为是钦定的,故在古代是最具权威的历史读本。但在近代,却被学者戏称为 “帝王家谱”。 二十四史纪传体的史书,自唐有三史,宋有十七史,明有二十一史之目,清乾隆四年,增《明史》,《旧唐书》、《旧五代史》,称二十四史。总计三千二百四十卷,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史”。其卷数及作者 (或领衔人)如下:
其重要版本有武英殿刊本 (殿本),1930—37年商务印书馆百衲本、解放后中华书局点校本及上海古籍出版社印缩印本。 二十四史èr shí sì shǐ我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1958年《新知识词典》“二十五史”条:“《二十五史》: 书名,25种史书的总称。最早只有《四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唐人加上《晋书》《宋书》《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称《十三史》;到宋代又加上《南史》《北史》《唐书》《五代史》,称《十七史》;到清代又增《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称《二十二史》;后又增加《旧唐书》和《旧五代史》,称《二十四史》。1921年柯绍忞著成《新元史》,才有了《二十五史》之名。” 《二十四史》中国历代24部史书的总称。唐代以前,将《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4种史书合称“四史”;唐人加上《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9种,合称“十三史”;宋代,又加上《南史》、《北史》、《新唐书》和《新五代史》4种,合称“十七史”;明代加上宋、辽、金、元4史,合称“二十一史”;清代乾隆时修成《明史》,合称“二十二史”;以后又增加了《旧唐书》1种,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旧五代史》,合称《二十四史》。共3249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纪传体裁记录了明亡以前有文字可考的几千年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华书局组织全国史学专家对《二十四史》进行点校、整理,至1978年全书出齐,共出繁体字竖排本(241册),还出版简体字横排本(63册)、缩印本(20册)。1936年,上海开明书店以殿本《二十四史》加《新元史》影印出版,称《二十五史》。 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Ershisishi是指24部纪传体史书。纪传体史书,一般称其为正史。“二十四史”包括从汉武帝时期写成的《史记》到清乾隆初年成书的《明史》,编撰过程长达1800余年。纪事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明朝最末一个皇帝崇祯,上下5000年。共计3 229卷,4 000万字。这部庞大的历史丛书是经过历代积累,直到清乾隆年间才形成“二十四史”这一固定名称。24部史书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二十四史”以前主要有两种版本:清代官刻的武英殿本和商务印书馆影印的“百纳本”。我们今天阅读二十四史,最精善的当属中华书局解放后整理出版的点校本。 ☚ 《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 史记 ☛ 二十四史纪传体史书总称之一。清乾隆四年《明史》刊行,又诏增《旧唐书》,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旧五代史》,合称二十四史。计有西汉司马迁撰《史记》一百三十卷、东汉班固撰《汉书》一百二十卷、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一百三十卷、西晋陈寿撰《三国志》六十五卷、唐房玄龄等撰《晋书》一百三十卷、梁沈约撰《宋书》一百卷、梁萧子显撰《南齐书》五十九卷、唐姚思廉撰《梁书》五十六卷、唐姚思廉撰《陈书》三十六卷、北齐魏收撰《魏书》一百三十卷、唐李百药撰《北齐书》五十卷、唐令狐德棻等撰《周书》五十卷、唐魏徵等撰《隋书》八十五卷、唐李延寿撰《南史》八十卷、唐李延寿撰《北史》一百卷、后晋刘㫬等撰《旧唐书》二百卷、宋欧阳修等撰《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宋薛居正撰《旧五代史》一百五十卷、宋欧阳修撰《新五代史》七十四卷、元脱脱等撰《宋史》四百九十六卷、元脱脱等撰《辽史》一百一十六卷、元脱脱等撰《金史》一百三十五卷、明宋濂等撰《元史》二百一十卷、清张迁玉等撰《明史》三百三十二卷,总计三千二百二十九卷。记载了从黄帝到明末共4000余年的史事。流行的版本有两种:一为清乾隆时官刻武英殿本,后各种翻刻本大体以此为根据:一为民国时商务印书馆集各史较早刻本影印的百衲本,修改原本刻误较多,但误改处亦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中华书局出版的点校本。 二十四史er shi si shiTwentyFour Histories (dynastic histories from remote antiquity till the Ming Dynasty) 《二十四史》Twenty-four Histories—Dynastic histories from remote antiquity to the Ming Dynasty 二十四史书名。中国历代记录史事的纪传体史书总称。历朝重视,多为官修,称正史。魏晋称《史记》、《汉书》、《东观汉记》为《三史》;唐以《史记》、《汉书》、《后汉书》(代已失传的《东观汉记》)、《三国志》、《晋书》、《宋书》、《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为《十三史》;宋加《南史》、《北史》、《唐书》、《五代史》,称《十七史》;明加《宋史》、《辽史》、《金史》、《元史》,称《二十一史》;清乾隆初年修《明史》成,加入合刻,称《二十二史》,后又增列《旧唐书》和《旧五代史》,总称《二十四史》,是为此名之由来。全书共3229卷,以纪、传、表、志形式,记载自黄帝至明末共四千余年的历史事迹,是中国最丰富的史料宝库。过去较流行的有清乾隆时官刻的武英殿本。较佳的有商务印书馆影印百衲本。现最佳的有中华书局排印的点校本。二十四史的书名、作者、卷数如下表:
二十四史清乾隆年间, 《明史》撰成,诏刊二十二史,又令将《旧唐书》及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旧五代史》列于正史,乃有二十四史之名。二十四部史籍,总计三千二百五十九卷,叙史起于三皇五帝,止于明末。现行二十四史主要有三种版本。一为清乾隆年间武英殿本,或称清官刻本。一为百衲本,解放前商务印书馆集合各种影本,参照殿本校勘而成。三是标点本,解放后集合诸多史学家整理、标点,由中华书局出版。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