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河西节度使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河西节度使唐“十节度、经略使”之一。主要断隔吐蕃、突厥,统赤水、大斗、建康、宁寇、玉门、墨离、豆卢、新泉八军,张掖、交城、白亭三守捉。屯凉、肃、瓜、沙、会五州之境。治凉州(今甘肃武威)。管戍兵七万三千人,马一万九千四百匹。 河西节度使 河西节度使唐官名。主管陇右道凉州方面军政事务。景云二年(711),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自此始有节度使的称号。开元二年(714),任阳执一,又兼赤水、九姓、本道支度、营田等使。十一年(723 ),任张敬忠,又加经略使。 十二年, 任王君㚟(chuo), 又加长行转运使。此后遂为定制。管兵七万三千人,马一万八千八百匹,北御突厥,南防吐蕃。统赤水、大斗、建康、宁寇、玉门、墨离、新泉、豆卢、白亭等军,张掖、交城等守捉。治所在凉州。安史之乱爆发后,精兵大多内调,地没于吐蕃。 ☚ 陇右节度使 碛西节度使 ☛ 河西节度使 河西节度使官名。唐代置。掌河西走廊一带诸州郡军民政令。《新唐书·方镇表》: “景云元年 (公元710年)置河西诸军州节度、支度营田,督察九姓部落、赤水军兵马大使,领凉州、甘、肃、伊、瓜、沙、西7州,治凉州。副使治甘州,领都知河西兵马使。开元二年 (公元714年) 河西节度使兼陇右群牧都使、本道支度营田等使。七年,河西节度增领经略大使。天宝四载 (公元745年) 以张掖郡太守领河西节度副使。至德元年 (公元756年) 河西节度兼陇右河西北路,未几而罢。大历元年 (公元766年) 河西节度徙治沙州。” ☚ 河南节度使 河中节度使 ☛ 河西节度使唐代“十节度、经略使”之一。主要断隔吐蕃与突厥的联系,统赤水、大斗、建康、宁寇、玉门、墨离、豆卢、新泉八军,张掖、交城、白亭三守捉。屯凉、肃、瓜、沙、会五州之境。治凉州(今甘肃武威)。 河西节度使 河西节度使唐朝设在河西地区的军政长官,置于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年,其任务是抗击突厥、吐蕃的侵扰,保卫河西走廊,管凉州 (今武威)、甘州 (今张掖)、肃州 (今酒泉)、瓜州 (今安西)、沙州 (今敦煌)、伊州 (今新疆哈密)、西州 (今新疆吐鲁番)等7州军政。节度使设府于凉州;设副使于甘州, 副使兼领河西兵马使。开元七年 (719年), 该节度使领经略大使,至德元年(756年)兼陇右节度使。河西节度使最盛时, 统兵7. 3万人, 战马1. 88万匹,是全国统兵最多的节度使之一。其中,赤水军驻凉州城内;大斗军驻今山丹大马营;白亭军驻白亭城(在今民勤县北);建康军驻建康城(在今高台县西南);豆卢军驻沙州城(在今敦煌市西南);墨离军驻晋昌郡城(在今安西县南);玉门军驻今玉门镇;乌城守捉驻凉州东南200里 (其地当在今天祝藏族自治县境内);张掖守捉驻凉州城南200里(其地在今武威市南之张义堡); 交城守捉驻凉州城西200里(在今永昌县西);蓼泉守捉驻蓼泉城(在今临泽县蓼泉镇);酒泉守捉驻酒泉城;威远守捉驻今金塔县北;百帐守捉驻今安西县北之峡口; 豹文山守捉驻今肃北公婆泉;悬泉守捉驻悬泉(其地在今敦煌、安西间之吊吊水附近);常乐守捉驻常乐县城(在今安西县南);苦水守捉驻苦水城(其地当在今敦煌县境内);盐池守捉驻今肃北之盐池湾。广德二年(764年)吐蕃入侵河西, 该节度使抵抗失败, 遂亡。 ☚ 都督府 陇右节度使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