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语bīnyǔ〈名〉语言学术语,动词的连带成分,一般放在动词后边,用来回答“谁”或“什么”,如“他读书”,“书”就是宾语;有时一个句子可以有两个宾语,如“送给他一支笔”,“他”和“笔”都是宾语,“笔”是直接宾语,是动作涉及对象,“他”是间接宾语,是动作所影响的人。 宾语又称目的语、 宾格。 与动语 (或称述语) 相依存。 在动词性成分 (即动语) 之后, 且受其支配或影响的成分。 能回答 “谁”、 “什么”、 “何处”等问题。一般由名词性词语充任。 按照与动词的意义关系, 主要可分为受事宾语、 施事宾语和中性宾语三种类型。按照充当宾语的词语的性质, 可分为体词性宾语和谓词性宾语。 宾语bīn yǔ动词的一种连带成分,一般在动词后边,用来回答“谁”或“什么”。1930年《中华百科辞典》:“宾语(Object),句中外动词之动作所施及之词是,如‘工人造桥’。‘桥’字即述语所连带之宾语。”◇目的语、宾词、止词。 宾语 宾语在述语后边,受述语支配、关涉的人和事物。汉语中,宾语都在述语后边,常由名词、代词以及除了介词词组以外的各种词组来充当。如:“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中的“房子的来历”。 ☚ 述语 中心语 ☛ 宾语 宾语句子成分之一。《马氏文通》等早期语法书称为“止词”。表示动作行为支配的对象、处所或变化的结果,有时表示存在、出现或消失的事物,由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来充当。如《左传·庄公十年》:“齐师伐我。”宾语“我”表示动作的对象。《诗·小雅·十月之交》:“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宾语“谷”“陵”表示变化的结果。范仲淹《岳阳楼记》:“南通巫峡,北极潇湘。”宾语“巫峡”“潇湘”表示处所。《诗·召南·匏有苦叶》:“匏有苦叶,济有深涉。”宾语“苦叶”“深涉”表示存在的事物。此外还有使动宾语、意动宾语。古代汉语里,宾语通常放在动词后面,在以下情况里要放在动词之前: ❶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如《韩非子·五蠹》:“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莫之养”就是“莫养之”。《史记·李斯列传》:“法修术明而天下乱者,未之闻也。”“未之闻”就是“未闻之”。《左传·宣公十五年》:“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无尔诈”就是“不诈尔”,“无我虞”就是“不虞我”。也有例外,如《荀子·正名》:“圣人不爱己。”《汉书·韩信传》:“上未奇之也。” ❷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❶动词的宾语是疑问代词,放在动词前面。如《史记·项羽本纪》:“大王来何操?”“何操”就是“操何”。《论语·子罕》:“吾谁欺?欺天乎?”“谁欺”就是“欺谁”。 ❷介词的宾语是疑问代词,置于介词之前。如《庄子·逍遥游》:“奚以知其然也?”“奚以知”就是“以奚知”,意思是“根据什么知道”。《左传·成公三年》:“子归,何以报我?”“何以报”就是“以何报”。 ❸叙述句的宾语前置。为了强调某一宾语,有时将宾语置于动词之前,在动词与其宾语之间加助词“之”“是”或“焉”等,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如《左传·隐公元年》:“姜氏何厌之有?”“何厌之有”就是“有何厌”。《庄子·秋水》:“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我之谓”就是“谓我”。丘迟《与陈伯之书》:“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宾语“吞舟(之鱼)”置于动词“漏”之前。《左传·隐公六年》:“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晋郑焉依”就是“依晋郑”。 有时还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一个范围副词“唯(惟、维)”,构成“唯(惟、维)……是(之)……”的宾语前置形式。如《左传·宣公十二年》:“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唯敌是求”就是“唯求敌”。《史记·周本纪》:“今殷王纣维妇人之言是用。”“维妇人之言是用”就是“维用妇人之言”。韩愈《答李翊书》:“惟陈言之务去。”这句话是“惟务去陈言”的意思。 ❹介词的宾语提前。为了强调介词的宾语,介词的宾语也可以置于介词之前。如《论语·里仁》:“吾道一以贯之。”“一以贯之”就是“以一贯之”。《左传·僖公四年》:“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方城以为城”就是“以方城为城”,“汉水以为池”就是“以汉水为池”。参见“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司词”条。 ☚ 兼语 止词 ☛ 宾语句子成分之一。谓语动词所涉及、支配的对象。一般用于动词之后,由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充当(习惯上把介词结构中的名词性词语也叫作宾语)。数词、动词、形容词有时也可充当宾语。如《韩非子·显学》: “自直之箭,自圆之木,百世无有一。”“一”,数词宾语。《老子·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第一个“死”,动词宾语。《韩非子·有度》: “国无常强,无常弱。”“强”、“弱”,形容词宾语。古汉语中,有两个连用的宾语分承两个不同谓语的特殊语法现象。如《尚书·尧典》: “三载,黜陟幽明。”宾语“幽”和“明”分别受谓语动词“黜”和“陟”支配。此外,有些宾语可以置于谓语动词之前。参见“宾语前置”、“宾语提前”条。 宾语 宾语谓语动词的连带成分。指动词所关涉或支配的人或事物。黎锦熙 《新著国语文法》:“外动词的后面,一定要再带一种实体词。这所带的实体词,就是被那动作所射及的事物,就叫作‘宾语’。”例如:“工人造桥” 中 “桥”是宾语。宾语和动词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 “宾语是对动词说的。”有各种不同的动词,因此动词跟宾语也有各种不同的关系。“有的宾语是动词行为的受事”; “有的宾语是表示处所的”; “有的宾语表示存在的事物”; “有的宾语表示主语的类别”; “有时候宾语是由动词行为产生的结果”; “有时候宾语好象是动词行为的施事”;“有时候宾语表示主语的数量”;“有时候宾语表示主语数量的一部分”。一般则把宾语的意义类型分为三种: ❶受事宾语,如“挖洞” “吃饭”,宾语 “洞” “饭”是动作的受事。 ❷ 施事宾语,如“跑了一只羊” “来了一个客人”,宾语“羊”“客人”是动作的施事。 ❸ 中性宾语,如 “他是中国人”“阎家山有个李有才”,宾语“中国人”“李有才”是中性宾语。除副词和叹词外,其他实词和短语一般都可以作宾语。从充当宾语的词语的性质看,宾语可以分为体词性宾语(如“我爱母亲”)、谓词性宾语 (如 “部队开始行动了”“我感到幸福”)两种。宾语在句中的位置一般在动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置于动词之前,如“我谁都不认识”中的“谁”。这种宾语,有的语法著作称之为“前置宾语”,有的语法著作则将其看成主谓谓语句中作谓语的主谓短语中的主语。宾语在句子结构里有两种理解:一指宾语部分;一指宾语中心。参见“受事宾语”“施事宾语”“中性宾语”“体词性宾语”“谓词性宾语”“小句主语”“宾语部分”“宾语中心”“主谓谓语句”。 ☚ 多层复谓语 宾语部分 ☛ 宾语 宾语binyu语法学术语,指句子中受动词支配的成分。它表示动词所涉及到的人或事物。在汉语中,宾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后,但在古汉语中,在一定条件下,宾语前置(参见“词序”条)。在现代汉语中,若全句是对举的形式,分句的宾语也可以用在谓语之前,如“我上海也到过,天津也到过,广州也到过,几个大城市都到过。” 宾语与谓语之间的语义关系有种种不同情况: ❶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这一类宾语最常见),如“我赞美松树。” ❷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如“他发现了新元素。” ❸宾语表示处所,即动作行为的出发点或目的地,如:“我登上了泰山。” ❹宾语表示存现或消灭了的人或事物,如“天空点缀着几颗星星。”“山里又少了几只熊猫。” ❺动词为“是”的宾语,表示和主语有同一关系或隶属关系的人或事物,如:“这壮年汉子便是突击队长。”“他是维吾尔族人。” ❻动词是“象”、“如”、“叫”、“类似”、“等于”、“属于”等时,宾语表示对主语的说明,如“人群象潮水。”“那颗最挺拔的树,叫雪松。” 按照谓语和宾语间的逻辑关系,总结宾语所表示的各种意义,还可以把宾语分为三种类型:第一是受事宾语,即宾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动作的承受者,如:“大家尽情地欣赏这迷人的景色。”第二是施事宾语,即宾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发生者,如:“南边飞来两只大雁。”第三是系事宾语,这种宾语既非动作的承受者,也非动作的发出者,只是对主语起判断或说明的作用。如,“山海关是万里长城东端的起点。”“他已经成了先进生产者。” 可以充当宾语的词有: ❶名词,如“我们应该学一点哲学。” ❷代词,如,“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挡我们。” ❸数词和数量词,如,“二加二等于四。”(数词)“世界跳高纪录终于揭开了新的一页。” ❹动词,如,“我们将坚定不移地继续搞改革。” ❺形容词,如,“她喜欢安静。”可以充当宾语的短语有: ❶联合短语,如“他把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党和人民。”“荔枝蜜的特点是成色纯、养分大。” ❷偏正短语,如,“我们对困难的回答是顽强地斗争。” ❸方位短语,如“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❹“的”字短语,如“他是幸福的。” ❺同位短语,如“1979年,我国到了故乡北京。” ❻动宾短语,如“这些年轻的学生正在学习开拖拉机。” ❼主谓短语,如:“他认为中国人民很有希望。” 当用“给”、“送”、“借”、“欠”、“还”、“问”、“教”等含有交接义的动词充当句子谓语时,可以带两个宾语,一个宾语指人,一个宾语指事物,这便是双宾语。一般说来,指人的宾语靠近谓语,又叫近宾语;指事物的宾语离谓语远一些,这叫远宾语。如“他问了老师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这些年来他一直教我们英语。”这种语言现象在古汉语中就已经出现了。如:“秦王无意偿赵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使奕秋诲二人奕。”(《孟子·告子》)双宾语前的动词如果是“为”字,其结构与现代汉语出入较大,往往容易理解错。如:“不如早为之所。”(《左传·隐公元年》)“为之所”是“给他安排一个地方。”“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赤壁之战》)“为之下”是“给他充当下手”。在理解这样的句子时,注意要把它和以“为之”作介宾短语充当状语的情况区分开。 ☚ 谓语 定语 ☛ 宾语 宾语binyu述宾词组中述语后面的成分。与述语相对。语义上多表示受述语动作行为支配的或与述语动作行为有关涉的事物。能作主语的词、词组一般都能作宾语。宾语按其语法性质分可分为两大类: ❶体词性宾语。大多数宾语都属此类。例如:“热爱祖国”,“读了三本书”,“跟着他”。 ❷谓词性宾语,由谓词性词语充任,例如:“喜欢看电影”,“愿意听他的话”,“希望你快来”。只有少数动词能带谓词性宾语。这些动词包括:“是”,表示心理活动或感知性的动词(如“知道”、“觉得”),表示动作始终的动词(如“开始”、“进行”、“结束”),表示对待、处理等的动词(如“加以”、“予以”)。根据述语所带宾语的数目,可分为单宾语和双宾语。根据宾语与述语的语义关系可分为受事宾语、施事宾语、与事宾语、工具宾语、结果宾语、存现宾语、处所宾语、时间宾语、判断宾语、虚指宾语十类。 ☚ 定语 补语 ☛ 宾语 宾语Binyu受动词支配的成分,表示动作涉及的人或事物。常作宾语的词和短语有: ❶名词,如 “我们热爱和平。” ❷代词,如 “老师表扬了他。” ❸动词,如“他喜欢学习。” ❹形容词,如“我们提倡廉洁。” ❺数词或数量词,如“他得了第一。”“我买一斤。” ❻名词短语,如“水稻的主要产区是长江以南。”“全班同学都是兄弟姐妹。” ❼动词短语,如 “他喜欢在江河中游泳。”“我爱看小说。” ❽形容词短语,如 “他感到很高兴。” “教室里要保持整洁、安静。” ❾主谓短语, 如“他知道时间很宝贵。” ❿复指短语,如“我们要学好语文、数学等各门课程。”有些表示交接关系的动词,如“给”“送”“教”“问”“告诉”等,常常有两个宾语,一个指人,靠近动词,是近宾语,一个指事物,离动词远一些,是远宾语。如 “他教我们语文。”“这件事给我很大启发。”宾语表示各种不同语法意义和语法关系: ❶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如 “我们爱集体。” ❷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如“他写了一篇文章。” ❸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如 “他回故乡。” ❹表示存在、出现、消失的人或事物,如 “墙上挂着地图。” ❺表示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如 “我们打一会排球。” ❻表示和主语有同一关系或从属关系的人或事物,如“北京是中国的首都。”“《红楼梦》是古典小说。”按照宾语和动词间的语义关系,宾语可分三种类型: ❶受事宾语,宾语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如“下山时,我采了一束野菊花。” ❷施事宾语,宾语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如“昨天来了一个新同学。” ❸系事宾语,宾语表示和主语有同一关系或从属关系, 如 “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峰。”“他成了一名歌星”。按照一般的语序,宾语在动词的后面,如果提前了,它的身分就变了,如“我上海去过。”“上海”已不再是宾语。这个句子是一个由主谓短语构成的主谓谓语句。 ☚ 谓语 定语 ☛ 宾语动词的连带成分,一般放在动词后边,表示动作涉及的人或事物。常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充当。如“买了两本书”中的“两本书”,“找他”中的“他”。 宾语 宾语谓语动词后面的连带成分,表示动作、行为所直接支配或直接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宾语和动词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不同的动词与宾语可以有不同的关系。有的宾语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称施动宾语(也称施事宾语),如“来了客人”中的“客人”;有的宾语是动作行为的支配者,称受动宾语(也称受事宾语),如“吃饭”中的“饭”;有的宾语是动作行为产生的结果,称结果宾语,如“造汽车”中的“汽车”;有的是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称工具宾语,如“盖被子”中的“被子”;有的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称处所宾语,如“去天安门”中的“天安门”;有的表示领有存在的事物,如“他有一支钢笔”中的“一支钢笔”;有的表示主语的类别,如“他是工人”中的“工人”。动词连带的两个宾语称“双宾语”,一般前一个宾语指人,称近宾语;后一个宾语指物,称远宾语。如“我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中的“大家”是近宾语,“好消息”是远宾语。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量词以及除介宾短语以外的短语都可以作宾语。 ☚ 谓语 定语 ☛ 宾语objec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