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主相形法
又称“借宾形主法”。一、句法语。相形,有相喻、陪衬的意思。写“宾”是为了衬托“主”,使“主”更加鲜明突出。清人朱宗洛《古文一隅》评唐人杜牧《阿房宫赋》时说:“行文最妙是相形之法,为其情事易达也。……至结处以六国陪秦,此又宾主相形之法,有目所共晓也。”杜文中写“灭六国者,六国也”(即分析内因起主要作用),目的是要推出“族秦者,秦也”;说“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即分析失人心则失天下),落笔是要托出“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谓“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也是为了突出题旨:“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二、笔法语。即以客作陪,衬托主体,可使人物或叙事更为鲜明。《史记》最善此法,如《春申君列传》本写春申君,但吕不韦使用同样的阴谋,也遭到同样的失败,故司马迁大书吕之罪状,贬春申君之意亦不言而喻,“有同恶之阴谋,同时败露,是天然陪客”(见林纾《春觉斋论文》)。又唐韩愈的《送杨少尹序》,起端写“客”,即疏广、疏受二子,结语鸟“主”,即杨少尹(巨源),中段用客衬主,更见杨少尹之过人处。中段用的主客相映,就是宾主相形。孙月峰评此文:“借二疏(疏广、疏受)形容,全在空中簸弄,其宾主相映,虚实相生,情景奇绝。”(见清人李扶九编《古文笔法百篇》)用此法,主要是在对照相形之下突出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