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客观之心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客观之心 客观之心解释学概念。指社会在历史中形成的文化环境。它对个人意识的形成、表达及辨识起着决定作用,因而也常常决定解释活动中的方向和质量。这一概念首先由德国解释学家笛尔塔提出。他认为,客观之心是人在历史中形成的约定俗成的规范、习俗,又是人际间思想交流的媒介。在理解历史时,鉴别历史真理的标准是这种文化环境,人解释和理解历史的可能性也由于他们置身在这些文化环境之中。共同的文化背景给生活在其中的人提供共同的生活理想和追求,形成共同的规范,这些规范为人们理解客观事物提供了解释的标准。文化环境是不断演变的,由此产生的客观之心也应当变化,那么文化环境的改变为解释标准的改变提供了解释。解释者在解释历史时,同时也在解释他自己的“文化背景”。解释的“客观之心”和解释在个人主体的理解中,是同时发生的。这样一来,“客观之心”不过是由主体意识从历史中分离出来,再用来衡量历史。这时主体意识给自己确立的任务是如何立足于“客观之心”之中,客观地解释历史。 ☚ 语境 前识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