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的特色
村上哲见在《宋词研究》中,参照龙沐勋的三期说,把东坡的词分为四期:第一期东坡在杭州通判任内,所写为文人社交之词;第二期任密州及徐州知事,开始摆脱张子野的影响,词中发挥了自己的坚强个性;第三期谪居黄州,词风已成熟,洒脱达观;第四期在离黄以后,已不大写词,词风没有新发展,正如龙沐勋所说,已嫌枯淡。他认为,龙氏列为第四期例外之作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实属居黄之作。
村上说,东坡词的特色表现在三方面。第一,东坡描写日常生活的词轻妙细腻,在对人生的冷静观察之中寓有深切的感慨,所以有广泛的象征性,例如在黄州写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和《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第二,东坡的词超出唐末以来伤感的倾向,以悠然静视的达观态度为基调。这跟他倾倒于陶渊明有关。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调歌头·丙辰中秋》的结句都有说理性质,而《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更有达人的境界。
第三,东坡词宏大豪放,赋予“词”一种新概念。《念奴娇·赤壁怀古》开拓了词的新境界。
上述三点有密切联系。从唐五代以来,词是靠它的伤感和纤细的抒情而发展起来,成为独立的有别于诗的文学样式的。进入文人世界以后,由于文人日常精神生活的部分内容是文学创作,词也就成为文人的一种表现样式,从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境界得到扩大。东坡词则朝不同的方向跨出一步,使词接近于诗。当时是北宋中期,词已经在人们的认识中赢得了独立存在的地位,也就有可能扩大领域,重新接近诗。东坡的词正是实现了这样一种发展方向。但是综观由晚唐至宋末这段时期,尽管有各种变调,但词作为有别于诗的文学样式,是朝看“纤丽精致”的纯抒情诗的方向发展的。东坡的词有杰出的个性,具有独特的创造性,从而丰富了词的世界,却未能改变词的整体倾向性,终究不能不破格以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东坡词的评价,大体上可以接收。
村上对东坡词有若干细致的考证。例如根据东坡的《与刘贡父七首》之三和《与李公择十七首》之十三说到与刘贡父和回文《菩萨蛮》的事,推定东坡的《菩萨蛮·回文四时闺怨》写于元丰三年(1080)冬或稍前。又根据东坡信札《与章盾夫三首》之一所述的有关线索,推定此词作于元丰四年至六年期间,而非作于以往所推断的元佑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