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苏辙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苏洵子,苏轼弟,眉山(今属四川)人。晚年居颖川(今河南许昌市),自号颖滨遗老。仁宗嘉祐时和兄轼同时考中进士,并曾做过地方官。政治态度与轼一致,神宗时反对王安石新法,屡遭贬谪。哲宗时旧党执政,官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副宰相)等显要职位。晚年又贬职外调。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旧时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辙诗文都以轼为法,但成就不及轼。《宋史》本传说他文章“论事精确,修辞简严,未必劣于其兄”,未免过誉。有《栾城集》。 共1首 (词)宋· 七十馀年真一梦。 朝来寿斝儿孙奉。 忧患已空无复痛。 心不动。 此间自有千钧重。 早岁文章供世用。 中年禅味疑天纵。 石塔成时无一缝。 谁与共。 人间天上随他送。 共1首 (词)宋·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 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 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 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 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 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 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苏辙 苏辙1039—1112字子由,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之弟。嘉祜二年与苏轼同时登进士第。官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后在新、旧党斗争中几度遭贬,晚年退居颍川,自号颍滨遗老。其文章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以议论文为主,文势汪洋,笔力雄健,说理明晰。诗歌创作缺乏特色,晚年诗稍佳。有《栾城集》。 ☚ 苏轼 萧观音 ☛ 苏辙 苏辙苏辙 (1039—1112) 字子由,一字同叔,号颖滨遗老。眉州眉山 (今属四川) 人。嘉祐进士,累官尚书右丞、门下侍郎。与父苏洵、兄苏轼并称“三苏”,文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有 《栾城集》、《春秋集解》、《诗集传》等。《五灯会元》列为上顺禅师法嗣。据说元丰三年(1080年)因见顺禅师示“搐鼻因缘”而开悟,并有 “中年闻道觉前非”之感。 ☚ 琴诗 墨禅堂 ☛ 苏辙 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祐二年(1057)与兄轼同登进士第,又同策制举,授商州军事推官。神宗时,为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出为河南推官。元丰中,坐兄轼作诗讽刺新法,谪监筠州盐酒税。元祐初,召为秘书省校书郎,改右司谏,累迁翰林学士、知制诰、御史中丞。元祐六年(1091),拜尚书右丞,次年进门下侍郎。后因事忤哲宗,出知汝州,雷州安置。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已而复大中大夫致仕,筑室许州。政和二年卒,年七十四,谥文定。自撰《颍滨遗老传》(《栾城后集》卷一二)。《宋史》、《东都事略》有传。孙汝听撰《苏颍滨年表》一卷,龚春煦撰有《苏文定公年谱》。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并称“三苏”,著作颇富,有《栾城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四卷,《三集》十卷。另有《春秋集解》、《诗集传》、《龙川略志》、《龙川别志》等。词存四首,其《调啸词》二首又别见曾慥本《东坡词》卷下。 ☚ 陈慥 陈睦 ☛ 苏辙 苏辙1039—1112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轼弟。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嘉祐六年,制科四等。英宗治平二年(1065),为大名府留守推官。神宗熙宁三年(1070),为陈州教授。熙宁六年,为齐州掌书记。熙宁十年,签书应天府判官。元丰三年(1080),监筠州盐酒税。元丰八年,知绩溪。哲宗元祐(1086—1094)年间在朝时,官至尚书右丞。绍圣(1094—1098)、元符(1098—1100)间,谪筠州、雷州、循州。元符末,北归。居许,号颍滨遗老。政和二年(1112)卒,谥文定。今有《栾城集》传世,存诗一千八百一十首。包括诗在内,苏辙称其兄轼之文“奇”,而己作为“稳”(《栾城先生遗言》)。苏轼称辙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盖其所乏者乃“秀杰之气”(《苏轼文集》卷四九《答张文潜县丞书》)。王十朋称辙之“才不逮兄”轼,而“器识”则与兄“俱优”(《梅溪王先生文集·前集》卷一一《苏颍滨赞》)。周必大谓辙诗“温雅高妙”(《周益国文忠公集》卷一六《跋苏子由和刘贡父省上示座客诗》)。平心而论,辙为散文名家,其诗自然朴实类其文,亦有反映现实之作,然实不及其文。清吴之振编《宋诗钞》、今人钱锺书编《宋诗选注》,皆未选其诗。《宋史》卷三三九有传。 ☚ 苏轼 朱长文 ☛ 苏辙1039—1112字子由,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代表作家。苏洵之子,苏轼之弟。与父,兄并称“三苏”。又与兄并称“二苏”,人称小苏。嘉祐二年进士,又应制科策,以出言太直,置下等。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立,召为秘书省校书郎,迁右司谏、御史中丞,拜尚书右丞,进门下侍郎。后出知汝州。哲宗亲政后,谪雷州安置,后移循州。徽宗即位,徙永州、岳州,已而复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昌颍水之滨,卒。南宋孝宗淳熙中追谥文定。著有《栾城集》五十卷、《栾城后集》二十四卷、《栾城三集》十卷、《栾城应诏集》十二卷。 苏辙 北宋著名散文家。字子由。眉山(今属四川)人。字同叔,号颍滨遗老。苏洵子。嘉祐时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初授商州军事推官。神宗时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右司谏,劾蔡确、韩缜、章惇去位,迁御史中丞,拜尚书右丞,进门下侍郎。后因事落职贬知汝州、雷州、循州。徽宗时,徙永州、岳州,后复大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固自号颍滨遗老。他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旧时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政治态度与轼一致,文学上的成就不如其兄。著有《栾城集》、《龙川志略》、《古史》、《老子解》等。 苏辙苏辙(1039—1112),字子由,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19岁时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文学上支持并积极参与欧阳修领导的诗文革新运动,与父苏洵、兄苏轼齐名,并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仁宗嘉?二年(公元1057年)进士。历任河南推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政治上反对王安石新法,多次受到排斥打击,累贬官,徙雷州、循州(今广东龙川县)等地。诗文深受其兄苏轼影响,风格亦大略相似,成就不如苏轼。为文汪洋澹泊,情致婉曲,明白流畅,风格清新有奇气。诗歌多写景咏史、应酬唱和之作。晚年退居颍川(今河南许昌市),有《栾城集》。 苏辙 苏辙1039—1112字子由,晚号颍滨遗老,眉山(今属四川)人。与兄轼同科进士,又同策制举,以直言置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元佑朝迁起居郎、中书舍人,使契丹还为御史中丞、进门下侍郎,后出知汝州,又谪化州别驾,雷州安置,蔡京当国,降居许州,致仕。工诗,善文,今存词仅四首,不作儿女态,而直写情性。 ☚ 李之仪 舒亶 ☛ 苏辙 苏辙1039—1112北宋文学家。《宋史》有传。字子由,一字同叔,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苏轼之弟。嘉祐二年(1057)与苏轼同中进士,六年,又与苏轼同中制科。任大名府推官。熙宁变法,为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力陈青苗法不可行,于熙宁五年出任河南推官,历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应天府签书判官。元丰中因苏轼得罪,坐贬监筠州盐酒税。哲宗即位,召为秘书省校书郎,改右司谏,进为起居郎,迁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翰林学士知制诰、御史中丞。元祐六年(1091)拜尚书右丞,进门下侍郎。八年,哲宗亲政,落职出知汝州、袁州,复责雷州安置。徽宗时,提举宫观、致仕。苏辙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又与父、兄合称“三苏”,为学深受父兄影响,散文、诗歌均有较高成就。擅长作赋,今传赋作十余首,皆堪讽诵。如《超然台赋》写景言理形象深刻,可与苏轼《超然台记》并读;《墨竹赋》借与文与可的对答,论画竹之道,且引而伸之,阐述与物合一,“忽忘笔之在手”的创作精神状态,有较高的美学价值。《黄楼赋》写苏轼在徐州率民抗洪事,颇多史实,可资参考。诸赋状物形象传神,且情理并茂,体现出苏辙深厚的艺术功力。有《栾城集》。 ☚ 苏颋 苏舜钦 ☛ 苏辙【同义】总目录 苏辙颍滨遗老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颍滨遗老,眉州 (今眉山县) 人,苏洵子。北宋嘉祐二年 (1057年) 与兄苏轼一起中进士。不久因母丧,返里服孝。嘉祐六年 (1061年) 又与苏轼同中制举科。当时因 “奏乞养亲”,未任官职,此后曾任大名府推官。熙宁三年 (1070年) 上书神宗,力陈法不可变,又致书王安石,激烈指责新法。熙宁五年 (1072年) 出任河南推官。元丰二年 (1079年),其兄苏轼以作诗 “谤讪朝廷” 罪被捕入狱。上书请求以自己的官职为兄赎罪,不准,牵连被贬,监筠州盐酒税。元丰八年(1085年),旧党当政,被召回,任秘书省校书郎、右司谏,进为起居郎,迁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元祐四年 (1089年) 权吏部尚书,出使契丹。还朝后任御史中丞。元祐六年 (1091年) 拜尚书右丞,进门下侍郎,执掌朝政。绍圣元年 (1094年),上书反对时政,被贬官,出知汝州、袁州,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后又贬循州等地。崇宁三年(1104年),在颍川定居,过田园隐逸生活,以读书著述、默坐参禅为事。死后追复端明殿学士,谥文定。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淡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兄三人合称 “三苏”。著有 《栾城集》、《春秋集解》、《诗集传》等。 苏辙 苏辙1039—1112Su Zhe宋代文学家。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仁宗嘉祐二年(1057)与兄苏轼同中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中书舍人、吏部尚书、门下侍郎等职。绍圣元年(1094)新党执政后被贬谪雷州、循州等地。晚年定居颍川,自号“颍滨遗老”。苏辙主张:“文者,气之所形。”认为为文应依靠“养气”。他的议论文逊于父兄,叙事抒情文字境界较为开阔,纡徐曲折。苏轼称为“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他也擅长于诗,力图追步苏轼,但才力较逊。有《栾城集》。 ☚ 苏轼 黄庭坚 ☛ 苏辙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擅写政论、史论文章,与他的父亲苏洵、哥哥苏轼一起,并称“三苏”,又称他为“小苏”。同他的父兄一样,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中。 ☚ 苏轼 李清照 ☛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嘉𣪕进士,官尚书右丞、门下侍郎。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其文简洁秀丽,诗温醇蕴藉。有《栾城集》。 苏辙 苏辙1039—1112北宋文学家。字子由,号颍滨遗老,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兄苏轼同科中进士。又同策制举。熙宁二年(1069)任三司条例检详文字。熙宁五年(1072)出为河南府留守推官。元丰二年(1079)因兄轼作诗讪谤罪,从坐谪监筠州盐酒税。元祐初,召为秘书省校书郎,改右司谏。元祐元年(1091)拜尚书右丞,次年进门下侍郎,执掌朝政。绍圣初落职知汝州,三年(1096)贬为化州别驾,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即位,又遭贬谪。晚年罢居许州颍滨,终日默坐。他也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散文创作上主张养气为主,既注重内心修养,文注重生活阅历的广泛,他特别推崇司马迁的文章。他的散文简洁秀丽,委曲明畅,颇有气度。如《黄州快哉亭记》、《武昌九曲亭记》也是宋代散文中的名篇。亦擅长诗歌,其诗朴实平稳,缺少文采,但也有意境深远、语言清丽之作。他与父苏洵、兄苏轼并称“三苏”。著有《栾城集》50卷,《后集》24卷,《三集》10卷,《应诏集》12卷。 ☚ 苏轼 黄庭坚 ☛ 栾城集/经进栾城文集事略/小苏文选/三苏文选 ☚ 苏轼选集 栾城集 ☛ 苏辙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苏辙继承并发展了孟子的养气说,第一个将它用于散文创作。他指出养气的方法,除加强主观的道德修养外,更重要的是丰富人生的阅历,即对现实生活的审美体验。与他父亲苏洵少不喜学而好游历,后来着重强调“兀然端坐,终日以读之”对为文的作用不同,他从少年时代起就对百家之书“无所不读”,缺乏的是阅历,因此强调周览天下以领略社会美和自然美对养气为文的作用。他还受苏洵关于“一家之文”的观点的影响,明确提出“文章自一家”(《栾城后集》卷四《开窗》),“凛然自一家”(《题东坡遗墨卷后》)的创作主张,强调风格的独特性和多样化。从他的散文创作来看,虽然才华不及轼,但“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苏轼《答张文潜书》),仍不失为一家风格。 ☚ 苏轼 李之仪 ☛ 苏辙 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号颖滨遗老。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苏轼弟。嘉佑进士,复举制科。因反对熙宁新法,出为河南府留守推官,历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应天府签书判官。元丰中,以兄轼作诗讽刺新法得罪,坐谪监筠州盐酒税。哲宗朝,历秘书省校书郎,改右司谏。擢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翰林学士知制诰、御史中丞。元佑六年(1091)拜尚书右丞,次年进门下侍郎。后落职知汝州,复责雷州安置。徽宗时,提举宫观,致仕。所著有《栾城集》、《春秋集解》、《诗集传》等。苏辙的散文,议论文不如兄,然其记叙文纡徐曲折、汪洋澹泊,饶有情致,苏轼称其有一唱三叹之声。他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人将他与父洵兄轼合称为“三苏”。 ☚ 苏轼 李格非 ☛ 默坐颍滨/自幼豁达 ☚ 换羊肉书 默坐颍滨 ☛ 苏辙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号颍滨遗老,眉山 (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苏轼之弟。嘉祐进士。授商州军事推官。神宗时,曾为河南推官。哲宗时,曾任秘书省校书郎,累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后出知汝州,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时,徙永州、岳州。以太中大夫致仕。卒谥文定。有《栾城集》50卷等。其名列唐宋八大家,与父兄并以文名世。其文长于策论。《黄州快哉亭记》、《武昌九曲亭记》等“记”体,叙事曲折纾徐,更有文学意味。 ☚ 苏轼 黄庭坚 ☛ 苏辙 苏辙1039—1112北宋文学家。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之弟。19岁时与兄轼同登进士。又同策制举,因直言置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神宗时,王安石以执政领三司条例,命辙为之属。安石行青苗法,他力陈不可,出为河南推官。哲宗召为右司谏,蔡确、韩缜、章惇皆在位,窥伺得失,均被他论去。累迁御史中丞,拜尚书右丞,进门下侍郎。绍圣初,上疏谏事,落职知汝州。累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已而,复大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号颍滨遗老,自作传万余言。不复与人相见,终日默坐,如是者将10年,卒。辙著有《栾城集》50卷,《栾城后集》24卷,《栾城三集》10卷,《应诏集》12卷,《诗集传》、《春秋集解》、《孟子解》、《论语拾遗》、《古史》、《龙川略志》、《道德经解》等,(均《四库总目》)并传于世。苏辙于熙宁六年(1074年)冬,于齐州(今山东济南)掌书记(知州的从官),官居三年。写《齐州泺源石桥记》;又为济南东郊闵子骞墓词堂建立写了《齐州闵子词堂记》。还有许多诗作,如《次韵李台择以惠泉答章子厚新茶二首》,中有:“枪旗(茶名)携到齐西境,更试城南金线(金线泉)奇”。又有《槛泉亭》中:“汹汹秋声明月夜,蓬蓬晓气欲晴天。谁家鹅鸭横波去,日暮牛羊饮道边”。描绘趵突泉夜晚的景色。还有《舜泉复发》、《舜泉诗》、《岳下》、《北渚亭》等诗。 ☚ 苏轼 苏鲁前线散记 ☛ 苏辙1039~1112Su Zheman of letters of the Song Dynasty,younger brother of Su Shi. Works:Record of the Pavilion of Pleasure in Huangzhou,Record of the Pavilion of Nine Windings in Wuchang,A Collection of Luan City,etc. 苏辙1039—1112北宋著名散文家。字子由。眉山 (今属四川) 人。嘉祐时与兄苏轼同登进士。初授商州军事推官。神宗时,反对王安石新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右司谏,劾蔡确、韩缜、章惇去位,迁御史中丞,拜尚书右丞,进门下侍郎。后因事落职,贬知汝州、雷州、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后复大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自号颍滨遗老。他与父洵兄轼,并称“三苏”,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有《栾城集》、《龙川志略》、《古史》、《老子解》等。 苏辙1039—1112宋眉州眉山(四川眉山)人,字子由,号颍滨遗老,苏洵子,苏轼弟。嘉祐间与兄同登进士科,复同策制举,以直言,被寘之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神宗时,以书抵王安石,力陈青苗法不可行。出为河南推官,历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南京判官。后兄轼以诗得罪,坐谪监筠州盐酒税。哲宗即位,为右司谏,力斥新党蔡确、章惇等,然与文彦博、司马光也有矛盾。哲宗亲政,名入元祐党籍,落职知汝州,复责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其为文汪洋澹泊,长于论辩。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栾城集》行世。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