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太尉执事2:辙生好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3,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4。”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5。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6。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7,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阏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8,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9,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10, 出则方叔、召虎11,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12,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注释】 1枢密韩太尉:指韩琦,字稚圭,时任枢密院使,执掌全国兵权,职位相当秦汉时的太尉,故称。 2执事:供使令的人。这里不直接称呼对方,以示尊敬。 3气之所形:精神气质的显现。这里的“气”是古代文论中的一个概念,指通过文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精神气质和思想内涵。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韩愈《答李翊书》:“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4浩然之气:博大刚正之气。孟子所讲的养气,主要是指思想品德方面的修养。5称:相称、符合。 6邻里乡党:古代以五家为邻,二十五家为里,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干五百家为乡。这里泛言乡里。 7汩没:沉沦、埋没。这里指无所作为。 8欧阳公:指欧阳修,时官翰林学士,嘉佑二年(1057)以翰林学士权知贡举,苏辙及其兄苏轼均在此年考取进士。 9门人贤士大夫:指欧阳修的友朋或门生,如梅尧臣、苏舜钦、曾巩等。 10周公、召公:周公名姬旦,召公名姬奭,他们都是周文王的儿子,共同协助周武王灭商建国,又一起协助周成王巩固了政权。 11方叔、召虎:均为周宣王时的武将,方叔征伐荆蛮、猃狁有功,召虎曾奉命讨平淮夷。12向之来:即向来,此指现在。



【今译】 太尉:我生来喜好作文,对写文章的事想得很深。我认为文章是作者精神气质的显现,但文章不能靠学习就能写好,人的气质却可以通过修养而得到。孟子说过:“我善于培养我的博大刚正的精神气质。”如今我们看他的文章,内容宽阔深厚、宏大广博,气势充塞于天地之间,正与他的精神气质的大小相称。太史公司马迁行迹遍天下,游览遍了各地的名山大河,与燕、赵一带豪杰俊秀的人物相交往,因而他的文章疏放跌宕,很觉奇特。这两位古人,何曾握着笔专门学过写这样的文章呢?是他们的精神气质充溢心中而流露到外面,使他们有话要说而通过他们的文章表达了出来,可他们自己还不知道。

我出生已十九年了。我在家乡所交往的人,没超过邻里之间的人,所见到的地方也不过几百里的范围,没有高山旷野可以登临纵览来开拓自己的眼界。诸子百家的书,虽然没有不读的,但所写都是古人的旧事,不能够用来激发我的志气。我恐怕这样下去自己就会被埋没,所以决心抛开这一切,去探求天下的奇闻和壮观景象,来认识天地的广大。我路经了秦、汉时的故都,纵情观赏了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大,向北看了黄河的奔腾流水,很有感慨地想到古代的那些杰出的人物。我来到京城,瞻仰到皇帝宫殿的雄伟壮观,和许多粮仓、库房、城池、园林的富丽而宏大,然后才知道了天下的事物什么叫作巨丽。我见到了翰林学士欧阳修大人,听了他高深而明澈的议论,看到他秀美而魁伟的容貌,又和他的弟子们以及他身边哪些优异的士大夫们交往,然后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集中在了这里。太尉您以雄才大略名满天下,国家依靠了您才得以无忧无虑,四周少数民族统治者也因惧怕您而不敢来侵扰,您在朝中就是周公、召公那样的辅臣,您在朝外就是方叔、召虑那样的将领,但是我却没有见到过您呀。

况且人们的学习,不树立远大志向,尽管学的再多又有什么用处?我这次来到京师,在山的方面见到了终南、嵩山、华山的高峻,在水的方面见到了黄河的广大和幽深,在人才方面见到了欧阳修大人,但我认为没有见到太尉您是件憾事。所以我希望能够看到您这位贤人的丰采,听您的一句话来激励自己,然后我才可以说是看尽了天下各种至极的景象而不感到遗憾了。

我年纪很轻,还没有熟悉官府里的公事。现在我来京师,不是为求一斗一升的些微俸禄。偶然间得到了,也并非我的乐趣所在。如果有幸准许我回家等待吏部选用,使我能有几年闲暇时间,我将用来更好地从事写作,而且要学会从政的本领。太尉您如果认为我还可以教诲而屈尊赐教的话,我就更幸运了!



【集评】 杨慎《三苏文苑》卷28引楼昉曰:“胸臆之谈,笔势规摹从司马子长《自叙》中来。欧阳公转韩太尉身上,可谓奇险。”

唐顺之《文编》卷49:“文亦畅。”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宋大家苏文定公文钞》卷5:“胸次博大。”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8:“上书大人先生,更不作喁喁细语,一落笔便纯是一片奇气。此一片奇气最难得,若落笔时写不得著,即此文通篇都无有。”

储欣《唐宋十大家全集录·栾城集录》:“亦疏荡有奇气。”

储欣《唐宋八大家类选》卷9:“养气之说发于孟子,昌黎、柳州论文亦以气为主,眉山父子得力尤深,其文遂雄视百代。此书自道所见,固大而非夸也。”

沈德潜《唐宋八家文读本》卷26:“虽以孟子、司马迁并举,然通篇文字,多以太史公周游天下数语生出,一往疏宕之气,亦如公之评太史公文。”

吴楚材等《古文观止》卷11:意只是欲求见太尉,以尽天下之大观,以激发其志气,却以得见欧阳公,引起求见太尉;以历见名山大川京华人物,引起得见欧阳公;以作文养气,引起历见名山大川京华人物。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绝妙奇文。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卷8:“通体绝无一干求仕进语,而纡徐婉曲中,盛气足以逼人。的是少年新得意文字。本传称子由为人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淡泊,而有秀杰之气。读此具足窥见一斑云。

浦起龙《古文眉诠》卷70:“养气为行文主水,自宜灌注全篇。而既引孟子一言,向后略无管照,心窃惑之。久之始悟厥旨。盖以太史之游,当孟子之养。其写境写人,皆是养气之助,与孟子之文,原两意也。英迈无双,一扫自荐窠臼。”

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卷16,按:“养气、.知言,是孟子一生内圣外王之学。子由之激发志气,不过借以养其为文之气而已。故前引史公,只言文有奇气,而不明言养气,亦以养气别有功夫也。”按:“读书人未识宇宙形势、古今人物,不能作好文字。子由至此,可谓尽形势人物之大观矣,故其为文洋洋洒洒,三折九曲,独具大海回风之象。”按:“苏氏父子之学,皆以孟子为宗。末结明应为文,并未收激养气,非不禀承家训,亦以此篇主脑专在论文也。”评解:“雄谈伟论,词沛气充,虽极夸人,自占地步亦不小。上书虽云求教,实是自卖弄其文也,与韩昌黎、李青莲上书求荐者不同,宜其扬眉吐气,无所屈抑。读此亦可借为激发志气之一助耳。”书后:“文章、经济,二而一,一而二者也。昔子羔使宰,子以未学为贼其人;膝雕使仕,子以未信反嘉其志,是经济必本于文章,而文章不后于经济也。特是文章之事,千古寸心,有未易言者。蕴之性在天,充之塞宇宙,溢乎其貌而不自觉,动乎其言而不自知,非先有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焉。其为歉于文章者,皆其有歉于经济也。子由知经济之必本于文章,故益治其文而且学为政。呜呼!子由其亦能得漆雕之遗意者乎?吾知太尉必有以教之矣。他日由文章而发为经济,宜其卓绝千古哉!”



【总案】 这是嘉佑二年(1057)春,十九岁的苏辙得中进士之后写给重臣枢密院使韩琦的一封信。写信的终极目的虽不外欲求韩琦一面,以得其赏识,为今后的仕途打开通道,但理由申述严正得当,落落大方,从而与一般的干谒谀辞迥然有别。作者以“生好为文”作为切入点,符合自己的身份和心理,起得平实。于是引出对“文”与“气”关系的论述。认为“气可以养而致”,人的精神气质是写好文章的关键,把问题的重心移到了“养气”上。“养气”的方法不尽相同,作者列举了孟子的自我反思和太史公的广事周游,虽然都推崇他们,但苏辙根据自身体验,更效法太史公司马迁的作为。“行天下”是为了“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这又有两个内容,一是周览名山大川,一是交游豪俊,作者则又更看重后者。既然交游豪俊对提高自身的修养这般重要,因此愿得见太尉一面也就在情理之中,这也就揭出了此信的主旨。本文就是这样环环紧扣,层层推进,纡徐婉曲之中蕴含着磅礴气势,具有一种刚柔相济的艺术魅力。其次,文中虽未对韩琦作直接的称颂,而赞誉之声却响自天外,这主要得力于多重衬笔的运用。作者两次披露了得见名山之高、大河之深和文坛领袖欧阳修后的兴奋心情,笔锋一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在强烈的反差对照之下,倾吐出自己对韩琦的渴慕,从而将韩琦的地位推上顶峰。这样写来,既表达了自己愿求一面的意图,又显得态度诚恳,不卑不亢,避免了干谒文字的陈词滥调,而使得面目一新。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 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 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 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 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 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年十有九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 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 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 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 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 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 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辨,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 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 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人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 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 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 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 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 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 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注释】①太尉:指韩琦,北宋贤相、名将。韩琦曾任枢密使,掌管全国军政, 其职位相当于秦、汉时的太尉。执事:对韩琦的敬称。②称:相称。③太史公:即 司马迁。④百氏之书:指诸子百家的著作。⑤汩没:埋没。⑥欧阳公:指欧阳修。 ⑦方叔、召虎:都是周宣王时大臣,征讨猃狁、淮夷有功。

【鉴赏】枢密韩太尉即韩琦,是北宋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在宋仁 宗嘉祐年间任枢密使,执掌兵权,位同秦汉时的太尉,所以被称为韩太尉。 本文是苏辙写给韩琦的一封求见信。苏辙在中进士后又参加制科考试, 因直言时政得失,得罪当道,故被列为下等,授商州军推官,他嫌位卑官 小,辞职不就。苏辙想通过这封信来打动身居要职的韩琦,希望得到他的 接见和赏识,进而在仕途上对自己有所帮助。苏辙当时只有十九岁,但这 篇文章写得奇警疏宕,措辞得体而又气概非凡,是干谒文中的佳作。文中 所提出的“文气说”,强调后天实践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丰富和发展了中 国古代关于“文气”的文学理论,为后人所重视。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这封自荐信,与李白、韩愈上书求荐之信迥异 其趣,不仅无一穷酸求乞之态,又绝无一干求仕进语。一路春风得意,扬 眉吐气,无所屈抑,读之令人觉得英气逼人、奇气炫目,让人激昂慷慨、奋 发向上。求其原因,是因为子由求荐之意并不强烈,子由的材质中自有一 股秀杰之气,又何况在他少年春风得意之时。宋进士及第即授官职,这与 唐进士须经过吏部考试方授职不同。子由求荐,也与李白布衣求仕不可 同日而语。清代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卷八评论道:“通体绝无一干 求仕进语,而纡徐婉曲中,盛气足以逼人。的是少年新得意文字。本传称 子由为人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淡泊,而有秀杰之气。读此具足窥见一 斑云。”

本文在写法上也多有创新。首先,虽自云求教,实际上是自卖弄其 文;虽极口推重太尉,却以孟子、司马迁自比,自占地步不小,这是水涨船 高,加一倍夸人之法。其次,注目在此,而立意在彼。上书意在求见太尉, 却先离开主旨纵论其他,从为文须养气说起,说到自己为激发志气,历览 名山、大川、京华人物,得见欧阳公风采,然后引起欲观韩太尉光耀,闻一 言以自壮之愿,这在兵法上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与论文尚气相一 致,本文在语言表达上也多用排比句,如“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 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一气直下,笔力千 钧。
 

张兰

汤克勤 主编.古文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5.第329-331页.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4:4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