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黄腔
戏曲声腔。因形成于江西抚州宜黄,故名。据明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云:“我宜黄谭大司马纶……自喜得治兵于浙,以浙人归教其乡子弟,能为海盐声。大司马死二十馀年矣,食其技者殆千馀人。”又明清间郑仲夔《冷赏》云:“宜黄谭司马纶,殚心经济,兼好声歌。凡梨园度曲,皆亲为教演,务穷其巧妙,旧腔一变为新调。”可知,在明万历年间,谭纶在宜黄倡海盐腔,并穷其巧妙,变为新调。有人认为这“新调”就是“宜黄腔”,然为时不久就为昆山腔所取代。明末匿迹戏曲舞台。至清初,又有新宜黄腔流行,但与旧宜黄腔没有关系。清初形成的宜黄腔,流行于抚州、饶州、赣州和闽西一带。其曲调源于明末的西秦腔,曲调有唢呐二犯和笛子吹腔,流传到宜黄时,又受乱弹腔的影响,在板式和调式上都发生变化,二犯改徵调式,吹腔仍用宫调式,定调时都用凡字调,形成了自成一格的声腔,故又称二犯或二凡。康熙十八年(1679)徐冶公《香草吟》传奇“纲目”眉批已有“宜黄诸腔”的记载,乾隆年间,一度易名为“胡琴腔”,又名“二黄腔”。嘉庆年间,昭梿《啸亭杂录》又提到宜黄腔流行不止。后曾一度衰落,但终究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