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学堂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学堂houk5doung53[houɂ touŋ]

学校。也说[书斋]zü44je44

学堂óhdńg

学校:~伫阮兜边仔óhdńg dî ggǔn dāo bnī’ǎ(学校在我家旁边儿)。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一》:“始文翁為蜀守,立講堂作石室於南城。永初後,學堂遇火,後守更增二石室。”《北齐书·权会传》:“會方處學堂講說,忽有旋風瞥然,吹雪入户。”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语资》:“單雄信幼時,學堂前植一棗樹。”

学堂3703校舍。西南官话。湖南嘉禾龙潭墟〖 〗。四川云阳。1935年《云阳县志》:「校舍曰~。《史记・仲尼弟子传》:『今河西县有子夏石室~在也。』韩愈诗:『~日无事,驱马适所为。』」私塾;学校。吴语。江苏苏州〖〗。吃仔早饭到~。《警世通言・一窟鬼癞道人除怪》:「吴秀才且只得胡乱在今时州桥下开一个小小~度日。」闽语。广东汕头〖〗。◈ 《北齐书・权会传》:「会方处~讲说。」《唐书・陈子昂传》:「李叔明为立碑于梓州,而~至今尚在。」

学堂xuétáng

旧指学校。

学堂xuétáng

旧指学校。
【组词】启蒙学堂︱上学堂︱京师大学堂
【例句】我的启蒙学堂叫竺西小学,它坐落在一个江南小镇的街外。
 ❍ 教夜课的是东庄学堂里的女老师,穿着青布裤褂,胖胖的,剪着短发。
【近义】私塾︱学校︱学馆

学堂xuetang

学校的旧称:从前,穷人的孩子哪能上~|那时候,老百姓把教新学的学校叫做洋~。

学堂xué táng

学房:你闹了~,不说变法儿压息了才是,到要往大里闹。(九·212)他长了这么大,独他没有上过正紧~。(六六·1595)

古代名物 > 占相類 > 相術部 > 頭面 > 學堂1
學堂1  xuétáng

相術指兩門齒。《神相全編》卷五:“當門兩齒號學堂。”

学校

学校

校(校舍;夜~;母~) 学(学舍;学宫;学苑;学院;学堂;学馆;学庭;学屋;学庐;学园) 宫(黉宫)文庠 横舍 灵台 鱣序 精舍 西胶 书堂 书房 頖水
学宫、学校:芹舍 芹宫 芹馆
读书的处所:书台 萤窗
造就人才之所:钧甄
国立学校:省学 国学
官设学校:成均
村镇上的学校:市学
高等学校:院校 学院 学府 大学
著名的学府:鸿庠
学校范围内的地面:校园
(学习场所:学校)

另见:学习 学生 教师 培养

☚ 学校   学习之所 ☛

墓地

墓地

墓(墓田;墓圈;墓茔;墓次;墓场;墓所) 茔(茔域;茔地;茔兆;茔墓;茔垅;茔所;茔墟;茔封;茔竁;黄茔;冢茔;园茔) 域(域兆;灵域) 宅(宅兆;永宅;灵宅) 陵(陵兆) 兆(兆域;阡兆) 泉(泉下;泉壤;九泉;三泉;黄泉) 幽 藏 葬地 坟地 坟场 坟山 坟壤 坟园 坟圈 松峤 松隧 冢田 冢地 冢园 佳城 蒿丘 蒿里 松柏 松槚 松楸 灵岗 北邙 阴地 阴墟 阴壤 黄堂 黄沙 黄泥 黄尘 九原 九京 下里 阡原 山头 栖神之域
墓地的委婉说法:万年吉地
坟墓,墓地:冢宅
暂时安葬之所:攒所
领袖或先烈的墓地:陵墓
孔子的墓地:孔林
帝王的墓地:园(园陵;园寝) 陵(明孝~)
帝王或诸侯的墓地:陵园
太子的墓地:鹤兆
祖先的墓地:祖山 祖茔 故墓 先域 先垄 先人域
合葬的墓地:附茔
旧指儿童死者合葬处:学堂
公共的墓地:公墓
民间的坟地:民冢
风水好的墓地:吉地 吉壤 吉阡 眠牛福地
风水好、后代会升官发财的坟地:牛眠吉地
旧时堪舆家称风水特好的墓地:龙耳
下葬的墓地:墓田丙舍 丙舍佳城
旧时收埋无主尸骨的坟场:义冢
荒废的坟地:颓陇
坟地葬位的左右次序:昭穆
(埋葬死人的地方:墓地)

另见:墓穴 坟墓 死人 埋葬

☚ 阴间   风景 ☛

学堂xué táng

❶讲学授业的地方。《北齐书·权会传》:“会方处~~讲说,忽有旋风瞥然,吹雪入户。”
❷指人面耳门前的部位。《旧唐书·袁天纲传》:“公兰台成就,~~宽博,必得亲纠察之官,以文藻见知。”

学堂

即学校。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政府于1912年颁布了新学制,将学堂改称学校。

学堂

学堂

清代光绪年间维新变法后在土官地区建立的一种教育机构。主要读四书五经,还学一些新科学知识。入学者多为官族子弟和富户子弟。但入学者须交相当数量的学费,一般民众子弟因交不起学费而难以入学。此外,清王朝为培养土官还设立土司学堂。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由广西巡抚张鸣岐上奏朝廷御批后施行。奏言云:“整顿土属,必先造就土官,拟饬该管府州厅,督同承审州县,就土官兄弟子侄中,择其年龄资质略同高等小学程度者,按年选送四人或六人,来省就学,并饬提学司特立一学堂,专教土族,小学毕业升入中学,中学博业授以法政一科后,取列最优等者,分别承袭。”

☚ 书院   忻城土司教育 ☛

学堂

school

学堂

西汉的郡县学校。景帝末年,蜀郡太守文翁所创。旨在敦促风化,培养人材。派遣郡县小吏张叔等十余人,留学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数年后,学成归蜀,得到重用。乃在成都建学宫,教授下县子弟,称“文翁学堂”。文翁出巡各县,常带领学堂中高材生同行,以协助各县兴办教育,从此蜀地学堂大盛。武帝正式承认郡县的学宫(堂)制度,并下令天下郡国推广。《汉书·文翁传》颜师古注:“文翁学堂于今犹在益州(成都)城内。”学堂之名至此始。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8:2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