孢子丝菌关节炎
孢子丝菌关节炎是由孢子丝菌致病的关节炎,广布世界各地。孢子丝菌病是申克氏孢子丝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深部霉菌病,人或动物由于接触带有孢子丝菌的土壤,木材等而发病。受染动物如猪,狗,鼠,骡及马等,亦可传染给人。病人污染的敷料也有传染性。本病可呈地方性流行。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从10天婴幼儿到80岁以上的老人,都可发病。夏季少见,冬季多发。
本病主要侵犯皮肤,孢子丝菌通过损伤的皮肤或粘膜(特别是右上肢)进入组织,而在局部产生病变。偶可侵犯淋巴结、骨胳、关节和内脏。皮损为肉芽肿形成的结节,多沿淋巴管分布,有些结节变软、溃破而形成慢性溃疡。
病理变化主要为化脓性肉芽肿性反应,见于皮肤结节及受累淋巴结中。在充分发展的结节损害中,可显示排列颇为特殊的三层: 中央化脓层含中性粒细胞,绕以“结核样”层,其外为淋巴样细胞及浆细胞组成的“圆细胞”层。
皮肤外的孢子丝菌病少见。大多数病例与原发感染部位的皮肤相联系,从手的软组织感染扩张可产生关节炎和腱鞘炎,吸入性肺部感染较少见,能导致播散性疾病。当出现血源性播散时,约80%的病例有骨或关节受累。肌肉、骨胳、关节等的损害可引起肌炎、骨膜炎、骨髓炎、滑膜炎等,有时可导致关节强直,软骨破坏。骨胳系统受累较为常见,包括腕骨、桡骨、尺骨、股骨、跖骨、跗骨和肋骨。
实验室检查: 包括脓液、痰、血、骨髓及内脏等涂片检查,但以从尚未溃破的结节中抽取脓液培养为最好。免疫试验包括皮肤试验、直接荧光抗体试验及乳胶凝集试验和免疫扩散试验,对于无皮损的系统性孢子丝菌病有很大价值。
根据病史,皮肤上有结节、脓肿、溃疡等,特别是当结节沿淋巴管分布时,应怀疑本病的可能性。确诊主要依靠霉菌培养阳性,必要时可做治疗试验。孢子菌丝关节炎需考虑与其他关节炎的鉴别诊断。此病最常见感染关节是膝、踝,腕和肘,但很少有象类风湿性关节炎那样的对称性。骨炎最常见的部位是胫骨。
碘化物对本病有相对特效,一般用10%碘化钾溶液。对于皮肤外形式的孢子菌丝病可静脉滴注庐山霉素或两性霉素B,对于一些孢子菌丝关节炎仅仅在反复关节内或囊内注入以上制剂才能最后奏效。
预后与诊断早晚有关,进行性长病程的患者最后对任何处理都无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