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孟冬寒气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孟冬寒气至古诗十九首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愁多知夜长,仰视众星列。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置书怀袖中,三年字不灭。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 这是一首思妇辞。前六句写十月天寒,愁多夜长,思妇不眠,星夜怅望的情事。“明月”、“蟾兔”互文,从三五(十五)到四五(二十),从月圆到月缺,代表夜夜皆愁多不眠也。后八句系追想三年前的往事,那时她曾收到丈夫托人从远方捎来的一封信,此后再无消息。“长相思”、“久离别”亦互文,“上”、“下”云云,通篇皆叙离别相思之情也。就这样一封信,就够她带在身边读三年!不知看了多少遍,但字迹还清晰着——“三岁字不灭”,可见她是何等爱护着这封信啊!末二句说,我心是这样专一诚恳,就怕你不知道呢。 诗中思妇的丈夫何以三年只寄一信,乱离人生的遭遇难测,其故亦难知。诗中人对丈夫没有半句怨言,只怕丈夫不能知道自己的忠爱之心,其情深挚感人。此诗写作上的特点,就是通过回忆旧事来写相思,即朱筠说:“无聊中无端怀旧,亦欲借以排遣。”唐诗人元稹《六年春遣怀》:“检得旧书三四纸,高低阔狭初成行。自言并食寻常事,唯念山深驿路长。”亦此法。 《孟冬寒气至》孟冬寒气至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 这首诗写一位闺中思妇对久出不归的丈夫的思念。在北风凛冽的深冬,她孤栖独处,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一次,她想起了三年前接到丈夫书札的往事。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意思是入冬时寒气开始降临大地,而如今已是寒风刺骨的深冬了。 “北风”句饱和着思妇的强烈情感。 “栗”是冷得发抖的意思,是生理上的反应;而惨凄之“惨”则是主人公心理上的感受。 “惨栗”前着一“何”字,既强调了风寒的程度,也体现了思妇的无限感慨。这样,诗人一落笔,便渲染出一派凄苦沉重的气氛,造成一种压抑之感,为全诗的展开创造了条件。隆冬季节,萧条冷落,最是思妇愁肠百结难耐凄凉之时,选择这样一个特定的季节环境,对于展现她的内心痛苦,不仅提供了依据,也起到了衬托作用。 下面四句写思妇长夜不眠的孤寂心情。诗人把时间范围由冬季一下子缩小到冬季的夜晚,因为寒冷而漫长的冬夜,最易引起怀人念远的情绪。 “愁多知夜长”,愁多故不能安眠,不眠方知冬夜的漫长;语极平浅,却是非亲历其境者道不出的。思妇愁极不眠,于是起而徘徊。诗人没有从正面去揭示她的内心世界,而是从外部着笔, 写她“仰观”夜空的具体行为,以及她眼中的夜空景色的变化。 “众星列”是初一没有月亮的夜晚,在上旬; “三五”句写十五日的圆月,在中旬; “四五”句写二十日的缺月,在下旬。从“众星列”而“三五”,而“四五”,概括了一月之中月亮的隐现圆缺变化,标志着时光的流驶推移。这说明思妇中夜徘徊,仰视夜空,非止一夕,不知有多少个长夜不能成寐。这种避虚就实的写法,把很难写具体的思妇的孤寂无聊,从侧面曲折地透露出来。 下文八句,写三年前思妇接到丈夫书札的一件往事。因为这件事给她的印象极深,故在夜深人静之际,时时袭上心头。 “客从远方来”,丈夫离家之远可知。远而不忘寄书,可见他也在思念着妻子。“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上”、“下”分别指书札的开头、结尾,此以“上”、 “下”概括书札的全部内容。 “长相思”即“久离别”, “久离别”亦即“长相思”,意思本无不同。这种语意上的有意重复,只是为了强调出书札中字字皆关情思,句句都是离愁,从而显示出游子初心未变,还在爱着妻子。这样的书札自然值得珍重,于是她“置书怀袖中”,三年未曾离弃。书中的字句,由于一遍遍地温习,早已铭刻在心,以至“三年”而“字不灭”。思妇用情的专一,确实令人感动,而诗人没有多费笔墨,只是用“置书怀袖”的典型细节,便毫不费力地把它表现出来。结句“一心抱区区, 惧君不识察”,表面上是担心丈夫不察己之衷情,实则是忧虑对方变心,口吻是相当宛转含蓄的。自远客遗书,至今三载,人既不归,书未再至;三年之前虽能钟情于己,而三年之后又将何如?作为一位封建社会的女子,面对这样的现实,产生这样的疑惧,是可以理解的。诗人对思妇心理状态的分析是十分真实深刻的。 本诗在构思上颇具匠心。前六句写思妇的离愁别绪,已经渲染到感人至深的地步,似已无话可说;不料诗人竟又从思妇万端愁绪当中,抽绎出一端具体往事,翻出一片全新的意境。这样,不但人物形象更为丰满,主题也得到了更深入的开掘。朱筠说: “至‘客从远方来’,别开境界,别诉怀抱,所谓无聊中无端怀旧,亦欲借以排遣也。”(《古诗十九首说》)他的见解是很有道理的。 孟冬寒气至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 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 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 望月思亲,对星怀远。这首诗写的是深闺思妇怅望夜空的遥想,离愁相思之中,浸透着对游子坚定不移的情爱。 开头两句,“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心情不畅为惨,冷得发抖为栗。孟冬十月,北风带来了寒气,使人感到惨栗。十月天气转凉,依一般情况说,还不会让人觉得朔风栗冽,寒气逼人。诗人用惊怪自疑的语气来写,就不仅写出了思妇生理的感觉,而且更主要的是写了她的心理感受,由于心境凄凉寂寞,对于气候环境的冷清便格外敏感,特别感到风刀袭人,酷寒早来。“愁多知夜长”接写情绪的郁闷放大了天时变化的幅度;愁多难眠,苦待天明,冬夜才显得漫长,而此时人已安寐、物已沉寂,向谁去述说心底的愁苦?唯有星月在天遥对愁人,仿佛还有生命,思妇便只有仰首久视,以星为友,以月为伴了。“仰观众星列”,星多月暗,可能是一个月的下旬,这不仅点明了具体的时间,而且写出了周围环境的漆黑清冷。以上是从思妇对环境的独特感受来突出她的“愁多”。 “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两句是虚叙。一个月的十五日为“三五”,一个月的二十日为“四五”。蟾兔是月的代称。古代神话说月中有玉兔不停地捣药,又说后羿的妻子姮娥偷吃神药,飞入月宫,化为蟾蜍。先言“明月”,后言“蟾兔”,是换词申意。这两句是写由仰视众星引起的联想。月圆月缺,是时间流逝过程最形象的标志,它更使人感到别离岁月的深长。思妇对月圆月缺的注意,正说明她愁对星空,绝非一夜,而游子远去,也已日久天长。同时,月圆月缺又使人想到人间的会合与别离。思妇和游子原本共有一个圆满和美的家庭,终于天各一方,明月既照远人,又照思妇,由满而缺,正寓两地相思之意。这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由实写思妇所感,转入望星所思,把从现在心情到过去情事的回忆,过渡得十分自然。 夜深人静,思妇的心情却很不平静。以下八句,便围绕游子的书信来写思妇的深情,是借物写情。“客从远方来”,这里的“客”或许是游子的朋友,他受托捎来了游子的书信。遗,给。札,牒,古无纸,文字写在小木简上,叫做札,“书札”就是现在的书信。“遗我一书札”,就是给我捎带来一封书信,纯以思妇口吻来写,表明了作者是直接描述思妇的情思。“远方”已表明她与游子相距甚遥,既不能托人寻访,更不能亲往探问,所以这书信便成了沟通两地情事的唯一桥梁。“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上、下分别指书札的开头与结尾,这里以上下来概括书信的主要内容。相思之长,既指程度深长,也指时间久长,可见那时游子对思妇还深深地惦念着,别离言久,就再次强调了分离时长。明写信中每一句话都使思妇得到游子关切的温暖,暗借书信的内容来写思妇对游子的痴情。“三岁字不灭”,思妇接到书札已有三年,从那时起,不但游子没有归来,而且连新的书札也没人再捎来,藏之三年,字迹不灭,可见她是怎样爱惜、珍重这封难得的书信,怎样珍视游子对自己的感情。 思妇以一片忠贞信赖游子的情爱,但游子不归毕竟是铁的事实,诗的最后,才明确点出她的愁苦所在。“一心抱区区”,区区,犹拳拳,诚恳坚定的意思,这是思妇对自己感情的评价,但她害怕游子不理解、体察反而淡忘了自己深情,不知自己夜夜苦盼的酸楚却留连于异乡。这就使前面提到的“愁”有了具体深厚的内容,原来思妇最愁的,便是游子的粗心、无心与负心,而这一切又都表现得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思妇的区区之心,是贯穿全诗的主线。出于区区之心而感寒早、知夜长,初冬的到来,可能使思妇对游子的冷暖更为挂怀,而思妇对游子来信的记诵,更直接地写出她不眠的心绪、愁苦的深重。全诗结构谨严,结尾处对离愁又作了进一步深透的表现。至于游子为何远去,是去求取官禄,还是受命应征,诗中没有说,而这恰恰给人留下了无限遐想的余地。 孟冬寒气至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 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①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 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 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② 【注释】 ①蟾兔:代指月亮。②区区:忠恳之情。 【译文】 已进初冬,寒气凛冽,听那北风呼啸,何等凄厉。忧愁煎熬的人,夜夜难眠,仰面数着天上那数不清的星星,辗转伴着那圆了缺、缺了圆的明月。只觉得夜是这般漫长,时光就在这无尽的期待中迅速流逝。远方的客人曾捎来一封信,句句离别恨,字字相思情。此信至今藏在怀袖,虽经三年,墨迹历历。一信何至珍重如此?满心的忠诚挚爱之情啊,唯恐夫君不能察知! 【集评】 明·陆时雍:“末四语,古人深于造情。善造情者,如身履其境而有其事,古人所以善于立言。”(《古诗镜》卷二) 清·金圣叹:“自表置书珍重,是一句;而其字不灭,手札依然,我不敢忘君,君岂反自忘也?望其亦将书珍重,又是一句。夫古人用笔而有意中之言,言外之意,如宾主、旁正之间,贵细察良工苦心也。”(《唱经堂古诗解》) 清·陈祚明:“远方书札,特是设言。言迢迢远望,藉第令忽有尺书从天而下,则我且三岁怀之矣。置怀袖,亲之也,三岁不灭,永之也。盖会面不可得矣,即一无用之书,亦必宝重若此,此心之诚若何?然君岂能察识哉!君之不察识,断断如也。作者明知之也,然不敢竟以此料君,故曰‘惧’。惧之为言,若云君定察识之矣,特我过为猜疑,惟恐万一不察识耳。所谓不尽其情,反思乃得。如真有书札,则相思同之,不必言不识察矣。”(《采菽堂古诗选》卷三) 清·沈德潜:“用意措词,微而婉矣。”(《古诗源》卷四) 清·吴琪:“冬之夜,自是长,无愁不觉得,愁多偏觉得。仰观众星,总愁极无聊之意。‘三五’两句,乃仰观见月而感别离之久,因而追数从前圆缺,亦是前诗‘独宿累长夜’的‘累’字意。‘客自’云云,言代为传书之客来自远方,则所思之人,远可知也。置书怀袖,珍重其书: ‘三岁字不灭’,珍重之极,杨慎所谓思之深也。‘一心’二句,括尽一部《离骚》。”(《六朝选诗定论》) 清·朱筠:“此首前半与上首同意,至‘客从远方来’别开境界,别诉怀抱,所谓无聊中无端怀旧,亦欲借以排遣也。‘孟冬’二句较前首深一层。‘愁多知夜长’,非身试者道不出。夜不能寐,于是仰观星,‘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可见夜夜如此,月月如此,非止一时不寐而已。写至此,无可聊赖,梦境无凭,求之于实,人不可见,寄之于书。夫书札又何刻去怀哉!其书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彼既关怀,我自珍重。因置书怀袖之中,虽三年之久,亦不使字少漫灭。于是子之心,我固能识察矣,但我之心抱此区区,与君远隔,反惧不识察耳。置书是虚景,并‘遗我一书札’亦是设想,总是无可奈何之词。”(《古诗十九首说》) 清·张玉谷:“此亦思妇之诗。首六,只就冬夜之景叙起,‘愁多’二字,已引诗情,月圆月缺,又隐为昔合今离作比。中四,忽追念彼边曾有书来,其意可感,将远方久别长思,借点明白。末四,递落已边得书宝重,终恐区区之诚,不蒙识察收住。‘三岁’句,用笔最妙。盖置书怀袖,至三岁之久,而字犹不灭,既可以作区区之证,而书来三岁,人终不归,又何能不起不能察识之惧?古诗佳处,一笔当几笔用,可以类推。”(《古诗赏析》卷四) 【总案】 前人云《十九首》善言情,确为的论。如此诗写相思,事事表明“我”之区区,却处处落在“君不识察”上。若“君”能察知“我”之区区,何至于一书之后,旷邈三岁,竟不归来?乃使“我”忧心惊时变,不眠怨夜长,无聊数星月,唯以三年前之一纸书信为慰?诗末一“惧”字,点明了女主人公的无限委屈与无穷忧虑。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