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谜体
将诗写成字谜的形式。此体形成甚早,《世说新语·捷悟》:“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䪡臼’八字。 魏武谓修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䪡臼,受辛也,于字为‘辤’(古‘辞’字):所谓‘绝妙好辞’也。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宋苏轼《仇池笔记》卷上:“鲍明远有《字谜》三首:‘飞泉仰止’者,旧说是‘井’字。又‘乾之一九,隻立无偶;坤之二六,宛然双宿。’云是‘小’字。”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论杂体”、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均列有“字谜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