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产期保健
孕产期保健是指妇女从怀孕到产褥期这一段特殊生理过程中所采取的保健措施。孕产期保健关系到母婴的健康和安全,是妇幼保健工作的中心内容之一。
孕产期保健的内容 孕产期包括孕期、产期及产褥期。孕期平均持续280天(即40周)。孕妇在妊娠期间,整个机体处于持续变化的状态。孕期保健保护孕妇在妊娠期能顺利地承担因妊娠而增加的生理负担,保持孕妇身体健康和胎儿正常生长发育。内容包括产前检查和产前访视,孕期卫生(包括营养)指导和孕期劳动保护。
分娩是胎儿与母体分离的过程。在产期中,母亲体力消耗大,受伤机会多。胎儿脱离母体开始独立生活,身体各器官在解剖及生理上都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产时保健的目的是保障安全分娩,其内容包括严密观察和正确处理产程,无菌接产,预防感染、难产、产伤、出血和新生儿窒息。
产褥期指产妇分娩后生殖器官和全身逐步恢复时期,一般约需6~8周。产褥期保健的目的是使产妇能正常恢复,并担负起哺育新生儿的职责;内容包括预防子宫内伤口和乳腺感染,保护产妇的哺乳功能,指导正确喂养新生儿和产褥期卫生知识。
孕产妇保健各个时期的工作内容和要求虽不同,但是相互关连,相互影响。如前阶段被忽视了,不仅直接影响母体健康和胎儿生长,而且会从下一阶段反映出来,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
孕产期保健工作的重点 视全国不同发展阶段危害孕产妇最突出的问题而定。解放前,妇女分娩大都由传统旧产婆处理,产褥感染和新生儿破伤风危害母婴生命。建国初期孕产期保健是以推广新法接生为重点。妇幼卫生部门与妇联等有关组织密切配合,广泛深入地宣传新法接生的好处,提高群众的卫生知识水平,同时组织力量,改造旧产婆,培训新法接生人员。国家规定了免费减费接生,难产补助,还为接生员配备了小产包或脐带消毒小包,这样就降低了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如上海市1955年新法接生率上升至95.4%,产妇死亡率下降至68/10万,新生儿死亡率下降至12.8‰。
五十年代末,不少地区已普及了新法接生,消灭了新生儿破伤风,降低了产褥热发病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胎位性难产及产后出血已成为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孕产期保健重点就以普及产前检查,预防胎位性难产,防治孕妇主要并发症——高血压综合征和矫治贫血为重点。产前检查制度规定怀孕第6个月起开始进行(孕6~7月每月1次,以后每2周1次,孕9月起每周1次),发现胎位不正及孕期并发症及时矫治。普及产前检查后,降低了胎位性难产,降低了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七十年代,随着计划生育的深入开展,必须进一步提高孕产期保健工作质量。为此就提倡孕3月开始到产后42天对孕产期进行系统保健,要求各级妇幼保健人员相互密切配合,全面地,系统地对孕产妇进行卫生保健指导。
孕产期保健工作方法 开展孕产期保健必须注意发挥城乡妇幼保健网的作用,做到明确分工,密切配合。农村妇幼保健网中,基层妇幼保健人员,即女赤脚医生及接生员负责正常孕产妇的检查,保健指导,家庭接生和产后访视; 农村卫生院负责住院分娩,简易难产处理和产后检查; 有并发症及难产的产妇由县级医院负责。各级之间建立逐级向下进行业务指导及逐级向上转诊的关系。在城市,孕妇常在街道或本单位内接受基层妇幼人员的保健指导,在市、区级医院检查及分娩。因此需要建立健全各级保健机构与有关医疗单位之间的联系,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有些城市使用孕产妇保健卡(或称联系卡)的方法。孕产妇保健卡一般由孕妇居住地区的基层医疗机构建卡,由孕产妇自己保管。孕产妇到医院检查或分娩时主动出示保健卡,由有关单位负责分段填写检查、分娩、访视等有关内容。产后出院时由接产医院将“保健卡”转回给街道卫生院进行产后访视。访视结束或产后检查结束时将保健卡收回,由区妇幼保健所负责或指导街道卫生院定期进行分析统计。
各级医疗保健机构,需建立健全孕产期保健工作的各项常规及制度,如孕期、产时、产后的卫生宣教制度,孕产妇系统保健制度,产前产后访视制度和常规,产前检查常规,接产工作常规,产前产后和新生儿护理常规等。特别要注意针对有些容易危及母婴生命安全的薄弱环节,在常规制度中充实保健内容,明确技术操作要求。为了提高产科和抢救工作质量,不少地方还建立了技术培训,技术协作,疑难病例会诊及难产抢救等制度。
孕产期保健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普及孕产期保健知识。要发动医疗保健机构的专业人员,组织培训基层卫生骨干,运用各种宣传阵地,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宣传妇幼卫生知识。
孕产期保健工作的统计分析 各级妇幼卫生行政机构要根据各地具体情况提出质量指标和要求。在尚未普及新法接生的地区,可将普及新法接生,即新法接生率达95%以上,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低于1‰作为孕产期保健的主要质量指标。新法接生已普及的地区逐步增加产前检查率,产前检查平均次数及科学接生率等指标。随着孕产期保健工作的深入开展,进一步增加早孕初检率,产前产后访视率等指标。孕产妇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及围产期死亡率则是衡量孕产期保健工作效果的基本指标。
孕产期保健工作应重视资料的积累,做好统计分析,以掌握工作的进度和水平。孕产期保健工作中检查、接产、访视、治疗、宣教等记录,各种报告单(出生、死亡、早孕报告等) 和孕产妇保健卡都是重要的原始资料,要填写完整。对同一地区内的各种原始资料和登记表要做到统一规格,统一要求。要建立统一的妇幼卫生统计报表制度。各级妇幼保健机构要按季、年定期分析统计报表,检查孕产妇保健工作的数量、质量、效率、成绩和存在问题,作为制订及修订计划的参考。
建国三十多年来,中国孕产期保健工作有了很大进展,孕产妇及婴儿死亡率大幅度下降,死亡原因发生了明显变化。解放初,全国产妇死亡率高达1500/10万。1977年据12省市146所医院统计,孕产妇死亡率为54/10万;孕产妇死亡原因第一位是产科出血,第二位是孕产妇合并心脏病及肝病等内科合并症,第三位是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全国解放前婴儿死亡率为200‰。据1974~1976年12省市30市县的儿童死亡回顾调查分析,城市婴儿死亡率为13.85‰,农村为37.53‰;婴儿死亡原因第一位为肺炎,第二位为早产,第三位为先天畸形。
中国孕产期保健工作的发展不平衡。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孕产妇死亡率虽较低,但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农村,特别是边远地区及山区新法接生尚未普及,孕产妇及新生儿死亡率仍较高。近年来,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妇幼卫生工作者正在孕产期系统保健工作的基础上,逐步充实围产保健工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