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太白楼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太白楼 位于马鞍山市采石翠螺山南麓。又名谪仙楼、太白祠、青莲祠。唐代大诗人李白晚年寄寓当涂,曾多次泛舟于采石至天门山的江面,徜徉于采石与青山之途,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如《望天门山》、《牛渚矶》、《夜泊牛渚怀古》,《横江词》等,使采石矶名扬海内。后人为纪念李白,建立了这座雄伟壮观的楼阁。太白楼建于唐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今有人根据明嘉靖十年《及平府忠》记载,认为太白楼始建于明正统五年(1440年),因当地老百姓视李白为谪降凡间的神仙,故初名谪仙楼。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因游人“点烟落火,火忽毁楼”。康熙元年(1662年),太平府知府胡季瀛倡募重建,由御使江南道周亮工书额,易名太白楼。同时,还重建了“唐供奉李太白祠”,即将北宋末年建在采石镇神霄宫内李白墓前的李太白祠,移建于太白楼后。这便是李白祠与太白楼合璧之始。今楼系光绪二年(1876年)所建,马鞍山建市后又多次拔款修葺。太白楼同武昌城下的黄鹤楼、洞庭湖畔的岳阳楼、赣江之滨的滕王阁,合称“三楼一阁”。太白楼依山傍水,是一座采用传统建筑样式的木石结构楼阁。高18米,进深34米,宽17米。主楼三层两进,前楼后祠。今太白楼后又建一栋古朴典雅的房舍,取李白“飞羽觞而醉月”之句,命名醉月亭。与太白楼右侧相连的彭公祠和李公祠,1987年被改建成李白纪念馆。馆内珍藏着原立于蛾眉亭内的万块古石碑和现代名人的碑文石刻。还陈列着历代文物、绘画、诗篇、楹联等,有李白手书复制品、各种版本的诗集以及国内外学者专家研究李白的论文专著。纪念馆后院内有一座“风月共赏清风亭”。 〔古诗文赏析〕 太白祠
李白与采石矶,就象翠螺山上的“联璧台”一样,结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采石也因李白而扬名中外。清代顺冶年间许岩光《重修太白楼记》云:“大江之左,名山无限。其中伟人杰士,以山得名者,亦无限。独采石谪仙楼,山与人最著。……采石非能名谪仙,乃谪仙名采石也。谪仙亦非以采石著诗名,乃谪仙之才之识之胆,足以横天门而跨牛渚也。”太白祠成为采石凭吊观光的重要所在。建造以来,便有无数文人墨客题咏于此。施闰章此诗,在众多歌咏李白的篇章中是饶有兴味的佳作。 诗的首联,从李白酒醉捉月、骑鲸飞升的历史传说写起,引发凭吊之意。“太白骑鲸去”五个字,却描绘出一幅充满神奇幻想的图画:白衣仙人李白,骑在鲸鱼背上,悠然飞向云天。这是留在千百年来人们记忆之中的李太白形象。谪仙留给人们的,而今只有这祠堂,在采石矶头,兀然树立于历史的风云之中。“空”字耐人寻味。采石太白祠空在,而人已骑着巨鲸归去,诗人怅然若失,一种恨不同时的感慨油然而生。 “当轩千里水,绕屋万松枝”。诗人凭轩而望长江蜿蜒千里而来,流向远方:围绕太白祠周围的是苍松蓊郁,青翠欲滴。江流滔滔,是永恒自然的象征,苍松挺拔,是诗人高洁人格的象征。二句貌似写景、实际上仍是在写情,写对李白的敬仰和深情的怀念。 “山月长清夜,江云无尽时”。貌似写景,仍在追怀。月亮是李白喜爱描写的意象。每当入夜,山水在明月的笼罩下,会变得更加神秘诱人。明媚的月光几乎成了李白心目中的图腾:“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那月色曾给予诗人以多少心灵的安慰,而今,当山月仍象当年那样朗照,江云仍象当年那样悠悠不尽,诗人便会产生一种渴望:那骑鲸归去的谪仙会不会又突然归来,谁能唤取红巾翠袖,把盏共酌,与大诗人开怀畅饮,共论诗文,了此心头之愿呢?“谁将一樽酒,把臂共论诗”,行文至此,情感达到高潮,戛然收住,使人回味无穷。 全诗情景相生,浑然一体,怀古之意充溢于景物描写之中,于虚实之间传达出神韵。 诗人地下有知,也该添一丝欣慰的微笑吧? (周家群) 〔现代散文〕 太白楼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带朴素的白粉墙,当中是一座嵌在壁上、金碧错彩、小巧精致的门楼,下面是一块蓝底填金的横额,上写“唐李公青莲祠”。门侧一对石狮。这种建筑格局正是典型的明代徽州风气。以李白为名由的建筑,全国不下二十处,但仅有面前这一所,是唐代就已存在着的。 进了祠门,迎面便可见一座明清之际大戏楼式的三层建筑。它采用我国传统的建筑式样,飞檐重阁,歇山屋面,廊厅相接,上下通接,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三楼檐下,横置“太白楼”匾额,系郭沫若书题。二楼檐下,还挂有“谪仙楼”与“诗冠盛唐”的匾额。檐下两壁嵌有一块重修太白楼记和一块记载李白生平的碑文。 我们在楼前观览过庭院、楼廓,又读过碑文,便跨入一楼厅堂。迎面是一幅巨大屏风,绘着一幅李白漫游采石矶的图画。两厢壁上挂有李白生平简介和李白游踪图,并挂有数千幅名人字画,给人以优雅清新之感。在二楼陈列室,迎面可见李白全身木本色楠木雕塑站像,仪态大方,栩栩如生。雕刻家们是据魏景描写李白容貌的诗句,参照五代大画家梁恺的“李白行吟图”进行雕刻创作的。其刀法劲拔矫健,功力犀利洒脱,洗炼概括;诗人头戴软脚幞头,帽枝倒垂落肩,两道剑眉高挑,两目炯炯有神,英气逼人。这迎风飘展的衣袂,昂首翘须的神态,把李白行吟赋诗,气宇轩昂,潇洒浪漫的精神,淋漓尽致地刻划了出来。在太白楼的三层,我们又瞻仰了李白的黄杨木半卧像。底座的巨木,好象诗人伏身采石矶头,右手举酒杯,远视沉思,是李白“举杯邀明月”、“斗酒诗百篇”的生动写照,体现了诗人晚年凄凉愤懑忧国忧民的感情。我们站立诗人跟前,似乎听到了诗人相邀举杯声,又似乎听到了诗人在低声吟咏。 真是谈不尽的李白、道不尽的谪仙人哪! (萧舍) 〔民间文学〕 在太白楼与李白祠相连的东庑廊壁上,嵌有一块石刻梅花碑。碑高2.3米,宽1.28米,是清光绪四年(1878年)兵部尚书彭玉麟所作。虽历经数百年,风采犹存。画面笔势淋漓,梅花朵朵,枝干挺拔;右下角镂有彭玉麟诗文题跋,也清晰可见。 说起梅花碑和彭玉麟画梅,有个关于彭玉麟的爱情传说故事。 彭玉麟是湖南衡阳人,16岁丧父,母子俩相依为命,靠写字卖画度日。同村一位叫梅姑的姑娘,长得似出水芙蓉,惹人喜爱。彭玉麟与梅姑自幼青梅竹马,长大后两人渐生恋情,因家道贫寒,彭玉麟未敢谈及婚姻大事。不久梅姑另嫁他人,未过几年就死于难产。梅姑死后,彭玉麟异常悲恸,一直念念不忘。后来,彭玉麟投奔曾国藩,因镇压太平军有功,官拜兵部尚书。以后他领兵驻扎采石,无事时就习作梅花以寄情思。每当画梅时,梅姑的音容笑貌就浮现在眼前,仿佛又回到那消逝的岁月。彭玉麟越画越入迷,越画情越深。时间久了,他的梅花竟闻名于世。光绪四年秋,63岁的彭玉麟巡江抵姑熟(今当涂城),适逢采石太白楼重建落成。一天,他偕同幕僚登楼远眺,把酒凭栏,面对秋日长天,风帆鸥鸟,不禁心事浩渺,提笔作画,画就《梅花图》,命人建碑于太白楼,并赋诗作序。今天所看到的梅花碑石刻和诗文题跋,乃为当年真迹。 (匡杰 整理) 古代名物 > 宫室類(上) > 樓閣部 > 樓名 > 太白樓 太白樓 tàibáilóu 樓名。座落於湖北武漢市。唐·李群玉《漢陽太白樓》詩:“江上晴樓翠靄間,滿簾春水滿窗山,春楓緑草將愁去,遠入吴雲暝不還。”參閲《三才圖會·地理》。 太白楼 太白楼为纪念唐代大诗人李白而建。位于安徽马鞍山市采石矶南面山坡下,面山背水,距古镇采石约一公里。始建于唐元和年间(806~820年),原名谪仙楼。宋、元、明、清,几次毁于兵火。清雍正八年 (1730年)重建,改名 “太白楼”,亦称唐李公青莲祠。同治年间被毁,光绪三年 (1877年) 重建,后又经多次翻修。楼身三层,前面有院。后楼正房地面较楼二层地面略低,房前有廊,由洞门和两厢廊相接,直通楼二层回廊。两厢廊外侧又有洞门和耳房相通,空间层次丰富,耐人寻味。前院入口系一大片山墙,中间高,两头低,成台阶状。小青瓦压顶立脊,檐下绘彩。入口为三个拱门,中间拱门镶拱眉,眉上有“唐李公青莲祠”匾额,额上门头为单檐歇山顶,琉璃筒瓦(原为蓝色,现改为黄色),无斗栱,屋角发嫩戗,戗头为一张口吻兽,戗下系铜铃。据传修建者系湖南人,故其建筑带有湖南色彩。楼内珍藏为李白手书拓本和各种版本诗集,宋朝王端的人物画,清郑板桥的墨竹等珍贵文物,全楼气势雄伟,淡雅朴素。 ☚ 烟雨楼 石宝寨 ☛ 太白楼 太白楼位于城西太平桥侧,背倚青山,前临练江,是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双层楼阁,飞檐挑梁,两进五开间,建筑面民200平方米。相传,唐天宝六载(747),李白来歙访隐士许宣平未遇,于此饮酒兴叹,作诗记事:“我吟传舍诗,来访真人居。烟岭迷高迹,云林隔太虚。”后人为纪念李白练江之游而建此楼。现楼于1955年、1980年两次大修。厅柱楹联:“四碧云山开醉眼,一缕风月话诗心。”中挂太白图一幅。楼内陈列古字画、古砚墨、古币、古刀剑、古屏风等上千件文物。 ☚ 许国石坊 新安碑园 ☛ 太白楼 太白楼位于采石矶麓。纪念唐代诗人李白的建筑,又名谪仙楼、唐李公青莲祠。始建于唐元和年间(806—820),后圮。现楼为清光绪三年(1877)所建。当代重修。飞檐重阁,雄伟壮丽。前为楼,后为祠。楼高18米,一层为思咏厅,二层为李白纪念堂,三层为风月楼。祠分中、东、西三间。祠中有李白飘然傲立的雕像,楼内有李白举杯邀明月的半卧雕像,陈列李白《上阳台》手书拓本、各种版本的李白诗集,以及历代文人讴歌李白的诗画和楹联等。1964年,我国著名诗人郭沫若来此游览并赋诗:“我来采石矶,徐登太白楼。吾蜀李青莲,举杯犹在手。”太白楼与岳阳楼、黄鹤楼并称“长江三大名楼”。 ☚ 采石矶 蛾眉亭 ☛ 太白楼 太白楼位于市南城墙上。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旧居,或云李白客游任城饮酒处,故又名太白酒楼,李白移家南去后,此楼曾废弃。唐咸通二年(861)正月,吴兴人沈光在任城时,题写“太白酒楼”匾额。楼原在任城故城内,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济宁左卫指挥使狄崇于今址重筑太白楼。楼台基高4.5米,歇山式顶,两层飞檐,通高20多米,占地5000多平方米。二楼室内正门上方有“诗酒英豪”大字巨型石匾,为明万历年间李汉章所立。匾下墙壁嵌贺知章、李白、杜甫三人阴线浅刻画像。楼外壁周围镶有金元明清碣石40余块,皆为游人题咏。楼内有“观”字刻石一方,字大如斗,传为李白手书,系清嘉庆十年(1805)在运河边出土。又藏行草《清平调》卷轴,也传为李白墨迹。三首连写,连同跋语长两丈五尺,卷末署“天宝元年李白醉书”,下盖方章。卷面盖有数十枚收藏家印鉴。楼东有涮笔泉,传为李白洗笔处。原有墨华亭,现仅存“墨华”二字石刻。楼原址前有南池,即杜甫游吟之地。唐人沈光有《李白酒楼记》,明人杨士聪有《太白楼赋》。刘基、谈迁等明清名人也多有题咏。 ☚ 声远楼 2. 汶上县 ☛ 太白楼 太白楼在歙县城西太平桥侧,背倚青山,前临练江,是一幢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古典双层楼阁。飞檐挑梁,两进5开间,建筑面积200平方米。相传唐天宝六年(747),李白来歙访隐士许宣平未遇,便在此地酒楼饮酒,留连兴叹,并作诗记此事:“我吟传舍诗,来访真人居,烟岭迷高迹,云林隔太虚。”后人为纪念李白练江之游,故建此楼。现楼于1955年、1980年先后两次重修。厅柱悬挂安徽著名书法家葛介屏题写的楹联:“四碧云山开醉眼,一缕风月话诗心。”厅中挂有太白图一幅。楼内陈列上千件文物展品,如古字画、古砚、古墨、古币、古刀剑、古屏风等。 ☚ 戴震藏书楼 南谯楼 ☛ 太白楼 太白楼又名谪仙楼、太白祠、青莲祠。位于安徽马鞍山市采石公园内,是为纪念唐代大诗人李白而建的宏大楼阁。李白晚年寄寓当涂,在这里留下许多游踪和大量诗篇。著名的绝笔诗《临终歌》即在此写成。太白楼始建于唐元和年间,宋、元、明、清四度重建。今楼系清光绪年间建筑,1983年进行了全面修茸。楼依山而建,三进院落,左右回廓,青石台阶。主楼二层,飞檐翘角,黄绿琉璃覆顶,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登楼远眺,千里江流,万倾田园,尽收眼底,绮丽无比,“风月江天贮一楼”。大门旁有两尊石狮,门上有“唐李公青莲祠”金书横额。檐下两壁嵌有重修太白楼碑记和太白生平碑文。一楼迎门立一巨大屏风,绘有太白漫游采石图。壁上挂太白游踪图。楼上一立一卧两尊黄杨木质太白雕象,神态潇洒,栩栩如生; 陈列着太白手书和拓本,各种版本诗集,历代文人名士的诗篇、楹联,匾额和绘画。被列为安徽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太平洋 太巴列湖 ☛ 太白楼 太白楼又名太白祠。在安徽省马鞍山市采石镇西南,傍山濒江。初建于唐元和年间,称滴仙楼;清改名太白楼,又名青莲祠。现存楼阁为光绪三年(1807年)所建。主楼三层,飞檐重阁,造型美观壮丽,素有“风月江天贮一楼”的称誉。门上金书“唐李公青莲祠”横额,楼内有黄杨木立卧雕太白像两尊,并珍藏李白手书拓本和各种版本诗集及历代文人字画楹联。 ☚ 采石矶 西山风景名胜区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