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同源字形成原因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同源字形成原因

同源字形成原因

同源字 (词) 的产生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类比造字 (词) 古人造字之初,“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说文·叙》) 依声音、形状、性质特征造字便是古人探本索源的造字方法。本来人与自然存在着普遍联系,甲事物与乙事物在声色、形态、性质、作用等各方面又存在着共同特征,于是人们便对此进行类比,产生联想,形诸文字,则同源字产生。《周易·系辞上》有 “立象以尽意”之说,《韩非子·解老》说: “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意想”就是联想。成中英先生指出汉字的构成规则 “六书”均与 “象” (形象、想象) 有关,他说: “中国语言以形象为主导。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六书’ 就以象形或取象为主,当然也有象声,都是对客观自然现象的模仿。指事也以形象——符号显示自然联系,模拟自然关系。会意则是对事态的复杂关系的显示,不是单纯的象形。这基本上决定了中国文字的形象性。转注、假借则是语义的延伸,是象形文字的形象性延伸。语义的延伸也代表了形象的延伸。”成氏认为构成汉字的基本原则——“六书”,如果从 “象” 的标准来看,可分为象形字、象意字和象声字三类。现在首先介绍象形、象声造同源字法,而象意与字义引申有关,下文将要述及。
(1) 依声音造字 (词)。“群车声” 为轰。(《说文·车部》)“雷余声铃铃”是为霆。(《说文 ·雨部》) “蝇声营营”则名蝇。(《说文·部》) “鸭鸣呷呷”则名鸭; “鹊鸣唶唶”则呼鹊, 俗名喜鹊; “鸦鸣哑哑”则谓之鸦。 (以上均见 《禽经》) “声㖵㖵”则称 (伯劳), (见曹植 《恶鸟论》) “蛙声哇哇”则呼蛙。(《本草纲目 (以下简称纲目)》卷四十二) “ (鲵) 声如小儿,故名鲵。” (《纲目》卷四十四) “猫叫如喵”则呼猫 (《纲目》卷五十一) “雁声岸岸” 为雁。(章太炎 《语言缘起说》) 布谷 (播谷),鸟名自呼。果实gu lu lu一声落地,初民叫做果裸,急读为果。哮鸣哮吼名病,呃声呃呃为呃,噫 (ài) 声噫噫为噫,铃声丁零为铃,钟声丁冬为钟。这都是依声命名者。
语音屈折构词又是汉字 (词) 孳生同源字 (词) 族的一大特点。古人就是利用 “声同义近” “声近义通”来系联同源字的。徐世璇说: “语音屈折构词是在一个词的音节内部发生语音变异而产生出新的词。由语音屈折而形成的同族词在语音和语义上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语音屈折构词的基本特点是通过相近似的语音形式表示相关联的新概念。”所谓语音屈折是指声、韵、调的语音 (上古音) 流变,有的是三者之中的单一语音要素发生变异,有的是2种或3种语音要素发生综合性变异。严学宭说: “通过单音节词内部声、韵、调的屈折变化区别词义、派生新词,是古汉语中一种最有孽生力的构词手段。”同族词声、韵、调的曲折变化是有规律的,而其词义亦相应地存在着相通相近或相关的密切联系,这是语源相同的关系,同时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隐性义素相同而显性义素不同。这就是导致同族词产生的重要原因。
李时珍说: “石墨,今呼为煤炭,煤、墨音相近也。” (《纲目》卷九) 古音煤属明母之部,墨属明母职部,明母双声,之职对转,通于黑义。古明母字多有模糊昏暗义,又如黴 (明·微)、黣 (明·之)、渺眇眊藐 (明·宵)、盲茫 (明· 阳)、冒瞀雾(明·幽)、蒙懞幪曚朦矇濛 (明·东)、寐迷眯谜 (明·脂)、冥瞑 (明·耕)、 梦𢟼(懵) (明·蒸)、 暮 (明·铎)、寐眛昧䀛昒 (明·物)、眠 (明·真) 等。脂微旁转,宵幽旁转,蒸耕东阳旁转; 之职蒸对转,铎阳对转,微物对转; 耕真通转,之微通转。这些明母字发音时双唇紧闭,含而不露,给人以模糊感觉,这与同源派生语音相转有关,声同而韵转,词义相通。古影母字如恶、澳、沃、洿、污、窊 (窳)、洼 (窪窐)、淤、瘀等,声同韵近,都表污浊之物,通于污浊义。“恶”可指大便。《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 “太宰嚭奉溲恶以出。”或指败精,马王堆医书 《五十二病方》: “男子恶。”原书注 “恶”为人精。或指污浊的邪气。《灵枢·四时气》: “按出其恶气,肿尽乃止。”污浊的血亦名恶血,《灵枢·水胀》: “恶血当泻不泻。”此指妇女经血。《灵枢·贼风》: “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此指瘀血。产后子宫出血叫做恶露。“澳”指脓汁 (污汁),《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二·痈肿久不愈汁不绝候》: “恶液澳汁。” “沃”指带下 (污浊之物),《神农本草经·卷一·草部》: “(淮木) 主女子阴蚀,漏下赤白沃。”“赤白沃”即赤白带下。还有浊水不流为洿,积水混浊曰污,浊泥曰淤,淤泥田曰窊 (窳),浊水坑为洼 (窪窐),积血污浊为瘀等。古音恶属影母铎部,澳属影母觉部,沃属影母沃部,污、洿、窊、淤、瘀属影母鱼部,洼属影母支部。鱼支旁转,鱼铎对转,沃铎觉旁转。这是声同韵近而语义相通者。韵同声近的,如尸 (审·脂) 和死 (心·脂),人气绝为死,人死为尸,语义相通,通于死义。声调变的,如空与孔,古音皆属溪母东部。后世别之音,空读平声,孔读上声。空是空的,孔是物体上的空穴,通于空义,声与义同源而其变化紧密相关。
(2)依形态、性质造字 (词)。 《方言》卷十三: “𠭴, 短也。”钱绎 《笺疏》: “凡物形之短者,其命名相似,故屡变其物而不易其名也。”短木为𠭴 (侏儒柱), 于是矢短为䂐, 面短为窡, 气短为惙, 虫短为蝃 (蜘蛛),兽前足短为蹶, 兽无前足曰貀, 门中央短木为橜,鸟短尾曰屈, 衣短曰䘿。 此皆以其形短, 故名之。 《禽经》: “鹴飞则霜,鹭飞则露。”陆佃 《埤雅》卷三: “獐性善惊,故从章。《吴越春秋》曰: ‘章者,傽偟也。’”罗愿 《尔雅翼〉: “鲎者,候也。鲎善候风。故谓之鲎。”寇宗奭 《本草衍义》: “雉飞若矢,一往而堕,故字从矢。今人取其尾置舟车上,欲其快速也。”李时珍说: “砒,性猛如貔。故名。”(《纲目》卷十) “茅叶如茅,故谓之茅。” (《纲目》卷十三) “蜂者垂锋,故谓之蜂。” (《纲目》卷二十九) “《志》 曰: 以其消化诸石,故名消石。” (《纲目》卷三十一) 后来写作硝石。“莲者,连也。花实相连而出也。” (《纲目》卷三十三) “其角棱峭,故谓之菱。”(《纲目》卷三十三)“桐花成筒,故谓之桐。”(《纲目》卷三十五) “卮,酒器也。卮子象之,故名。” (《纲目》卷三十六) 后来写作栀。“鲂,方也; 鳊,扁也。其状方,其形扁也。” (《纲目》卷四十四)“凫,从几 (音殊),短羽高飞貌,凫义取此。” (《纲目》卷四十七) “雀,短尾小鸟也。故字从小从隹。隹 (音锥),鸟之短羽也。” (《纲目》卷四十八)这都是从万事万物有普遍联系和相似之处进行类比而命名的。李时珍正是抓住这个特点而给药物 《释名》,积极深入地探索药物命名的语源,发前人所未发,也足以启迪后人。
《释名·释形体》: “胫,茎也,直而长似物茎也。”《释名 ·释疾病》: “疟,酷虐也。凡疾或寒或热耳,而此疾先寒后热两疾,似酷虐者也。”王安石 《字说》: “艾可疾, 故字从。” 《普济方·卷二百八十九·瘭疽》: “瘭疽为名,毒发疾转。不旋踵而害人,故其字从票,音同飘风之飘,治之不可稍缓也。”丹波元简 《素问识》: “膜本取义于帷幕之幕。膜者,薄皮遮隔浊气者,犹幕之在上,故谓之幕,因从肉作膜。”又如牙形如臼,故曰臼齿,胛形如甲,因名胛骨。膈膜如隔,癌形象喦,瘤形似榴,疝形如山,痘形如豆,疔状象丁,疱形若泡。麻疹小如芝麻,臌形胀大如鼓。失物曰亡,失忆曰忘。演是长流,涎为口液。急流为湍,急息曰喘。草木干枯叫萎,肌肉干枯谓之痿。大笑为呵,大言而怒曰诃, 门大开叫, 大船谓之舸。 目上毛曰眉, 门上横梁叫楣, 水之岸谓之湄。江河缺水云涸,人体缺水呼渴。人脚为趾 (本作止),墙脚名址。木之根为氐 (柢),脊柱最下者名骶。树之基为根,足之基曰跟。竹别生条曰支,木别生条作枝,人体手足似竹木之支则写作肢。两胫相交曰交,两绳相交而紧云绞,腹中绞痛谓之㽱。 膝关节屈曲为卷, 手曲为捲为拳, 发曲为鬈, 足曲为踡,角曲为觠,虫曲为蜷,屈木盂为棬。句为曲形,曲铁器为(𠛎), 曲竹捕鱼器为笱, 曲木为枸 (䅓), 曲的干肉为朐, 曲脊 (驼背) 为痀 (佝), 手曲为拘, 足曲为跔, 轭下曲者为,委曲为局。果之骨为核,人之骨为骸。包裹作勹,胞衣作包,花包作苞。用两手指钳取物书作叉,树的枝丫像叉则书杈,金饰如叉曰钗,石斛茎形似叉也叫金钗,下衣如叉谓之衩。并立为并,并胁为骿,两马并驾曰骈,男女私合谓之姘。这都是从人与自然有普遍联系和相似之点进行类比而命名的。
《管子·君臣下》: “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别,未有夫妇妃匹之合。”后来亡母匹于先父曰妣,妻匹于夫曰配,妇配于皇帝曰妃,通于媲义。《尔雅·释言》: “母为妣。”邢昺疏: “妣,媲也。”《尔雅·释诂》: “妃,媲也。” 《诗·大雅 ·皇矣》: “天立厥配。”毛 《传》: “配,媲也。”人的本质谓之性,人所由生则曰姓。乐人曰倡,妓女呼娼。下告上为告,上告下称诰,告祭祖先曰祰,急告之曰喾。口呼曰召,手呼曰招。合口曰合,能合盖的盛物器叫盒,闭盖曰盍,闭门曰阖,人聚合为敆,配偶相合为佮,和谐为, 合力为劦, 合情为洽, 合祭祖先云袷。 合两股曰胯, 合两股骑马叫跨,两股的着装名绔。这都是社会文化的产物,以其性质特征相似。
因形、性特征相似而命名的联绵字也是同源字。寇宗奭 《本草衍义》: “枇杷,其叶形似琵琶,故名。”李时珍说: “(肉苁蓉)此物补而不峻,故有从容之名。” (《纲目》卷十二) “芍药犹绰约也: 绰约,美好貌。此草花容绰约,故名。” (《纲目》卷十四)“菝葜犹结也。 结, 短也。” (《纲目》卷十八) 又如瓜果圆形叫葫芦,死人头骨则曰骷髅,形似而音义相关。
以上例子。各有其相同的语源,其声音、形状、性质特征各有其相似之处,故造出音义相关的字形。这种因声音、形状、性质特征造字的方法,实际上与古人的思维方式有关,擅长类比(取类比象) 是中国人思维方式的一大特点。万事万物有普遍联系和人与自然有普遍联系的观点渗透在中国古代哲学、语言文字学和祖国医学及其有关的学科之中。
2.字义引申与文字孳乳 古人造字,字义较单纯,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知识的不断积累,字义也相应地不断发展变化——逐渐使之趋于复杂化,于是可在源字的基础上通过引申而孳乳同源字。字义引申亦与古人的心理活动——联想有关。《诗·周颂·思文》: “贻我来牟。”《释文》: “《广雅》云: ‘大麦,也; 小麦。也。” 《说文 ·来部》: “来, 周所受瑞麦, 来,一来二缝。像芒刺之形。天所来也,故为行来之来。”李裕说:“‘一来二缝’ 应是 ‘一来一夆’ 之误。”“夕,罗振玉以为即古降字,其说不谬。”“夕是降的初文。麦字从来从夕,其造字本义即可由此找到确解。来为麦之象形,夕示其来源,就是麦从天降。这与 《诗》 ‘贻我来牟’,刘向 ‘始自天降’,许慎 ‘天所来也’,以及传说的赤乌 ‘以麦俱来’ 等之说法相吻合。”“中国小麦来自西亚,证明许慎麦种 ‘天来’ 之说并非无稽之谈。”“来” 的本义是小麦,孳乳为来,来、麦同源。“行来之来”是 “麦” 的引申义。古音来 (来·之)、麦 (明·职),来明邻纽,之职对转。《诸病源候论·瘰疬候》; “瘰,其状作结核,在皮肉之间,三两个相连累也。”结核累累相连而生曰瘰,“瘰”是 “累” 的引申义。《古今医统·积聚》: “症者,征也,腹中坚硬按之应手曰症; 瘕者,犹假也,腹中虽硬而忽聚忽散无有常处曰瘕。”有形可征曰症,“症”是“征”义的引申,因改换偏旁作 “症。” 《说文·人部》: “假,非真也。”“假” 的本义是伪,引申为聚散无常的疾病,而改换偏旁作 “瘕”。《本草纲目》卷四十四: “(鲟) 此鱼延长,故从寻从覃,皆延长之义也。”八尺为寻,引申有延长义,鲟鱼因此而得名。再如: 人为为伪,爱人为仁,多知为智。男取女曰娶, 娶妇以婚时曰婚, 生子免身为㝃, 又写作娩。 失音为喑,亡了目光为盲,尤物为疣,下利为痢,顽固的疾病叫痼,痈由血道壅遏而成,疽是气血阻滞而生,痞因气否而得,瘙因搔而命名。义由引申而构成一组组的同源字,如下例:
伪 人仁 知智 取娶 昏
娩 征症 假瘕 音喑 亡
疣 利痢 固痼 壅痈(癰)
疽 否痞 搔
词义引申既有顺向的,也有反向的。所谓反向引申,即词义向着本义的对立面转化,由反向引申可形成同源字。一个语根同时反映了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是客观事物矛盾对立统一规律在词义上的反映,这可以叫做“同源反训。”夏渌说: “ (卜辞)畏、威两字写法一样, 都作鬼拄杖形 (), 可证原为一字分化, 原来兼有对立二意。后代将 ‘拄杖’ 的 ‘鬼’ 字专作 ‘畏惧’ 字用,另借 ‘婆婆娘’ 的古称 ‘威’ (姑) 专作威严字用,原字则保留 ‘人鬼’、‘人神’ 的含义。”古代鬼、威、畏同出一语源,后来才产生分化。古人认为人死为鬼,鬼能祸福人,鬼是有威势的,有威势才令人可畏。威势可慑服人,而畏则害怕威势,义由引申而向两极转化。所以刘熙说: “威,畏也。” (《释名 ·释言语》) 《急就篇》颜师古注: “出曰卖, 入曰买。”买卖的意义相对。这都是反向引申的结果。
以上是纵向引申的例子,而在字义引申时,字与字之间又可产生横向联系,例如北、背、倍、负同源:
“北”的本义是背向。《说文·北部》: “北,乖也。从二人相背。”引申为败北 (败走)。《荀子·议兵》: “遇敌处战则必北。”引申为背叛者。《汉书·高帝纪》: “沛公、项羽追北。”
“背”的本义是背脊。《说文·肉部》: “背,脊也。”引申为背面。《诗·鄘风·伯兮》: “言树之背。” 《释文》: “背音佩。”引申为背叛。《左传·桓公七年》: “既而背之。”引申为违背。《史记·孝文本纪》: “济北王背德反上。”
“倍”的本义是反叛。《说文·人部》: “背,反也。”“倍” 的本义相当于 “背” 的引申义——背叛 (反叛),亦可引申为背向。《周礼·春官·大司乐》郑玄注: “倍文曰讽。”“倍文”就是背文,今天叫做背书。引申为违背。《庄子·养生主》: “遯天倍情。”《释文》: “倍,本又作背。”引申为背脊。武威 《汉代医简》:“倍恿 (痛) 者,卧药鼻中当出血久瘀。”有反必有正,正反相加,由一变二,又可引申为加倍之倍。马王堆帛书 《老子·乙本·道经》: “绝圣弃知而民利百倍。”
“负” 的本义是背负财物。负,贝上是人,表示人负载贝。引申为背面。《老子·第四十二章》: “万物负阴而抱阳。”引申为背叛。《史记·魏公子列传》: “ (信陵君) 自言罪过,以负於魏,无功於赵。”《索隐》: “负音佩。”“以负於魏”,即已经背叛魏国的意思。“以” 同已。引申为违背。《史记·晋世家》: “负父之命。”《正义》: “负音佩。”引申为辜负。李斯 《谏逐客书》: “客何负於秦哉。”正反相加,由一变二,也可引申为加倍之倍。马王堆帛书 《老子·甲本·道经》: “绝声 (圣) 弃知而民利百负。”
负、倍二字上古音均属并母之部,北、背属帮母职部。帮并旁纽,之职对转。四字各自引申之义大致相合,所以《释名·释形体》: “背,倍也。”《释名·释姿容》: “负,背也,置项背也。”充分证明北、背、倍、负是一组同源词。
3.语源与字形变化 人类社会总是先有语言后有文字。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 语言有语言的系统与根源,文字有文字的系统与根源; 文字 (视写符号) 的系统与根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语言(听说符号) 的系统与根源。同源字固然与音义有关,但也不是与字形完全没有联系。语源是可考知的,字源也是可求而且应该求的。东汉许慎早就提出: “据形系联,引而申之,以究万源。” (《说文解字·后叙》) 怎样探求字源?王筠说: “若谓之字源,则象形、指事乃可谓之源耳。”(《说文释例》卷一) 黄侃说: “凡会意、形声之字,必以象形、指事字为之根,而象形、指事字又必以未造字时之语言为之根。故因会意、形声以求象形、指事之字,是求其本字也; 因象形、指事字以推寻言语、声音之根,是求其语根也。” (黄焯 《文字声韵训诂笔记》) 语根即语源。字源 (字原) 即字根,又叫初文,是表示字的基本意义的核心部分。源字是意义最原始结构最简单的字,它是语源的表现形式。张标说: “《说文》部首见于甲金文的有408部,占540部总数的75.5%; 不见于甲金文的部首有132部,占部首总数的24.5%。”而 “见于甲金文的 《说文》部首数,它们所辖字占了 《说文》总数的94.9%,其中辖字较多的102部所辖字就占了 《说文》 总数的84.9%。” “可以说在《说文》部首中保留一批古代当作字原的字。甲骨文中一批辖字多的骨干字能和 《说文》一些辖字多的骨干部首相合就是有力的证明。”尽管 “《说文》部首与字原有着原则的区别”,如有些部首本无其字。有的强为之设,如 “丨”、“、”“丿 ”之类; 甲骨文月夕同字,《说文》分为二部; “箕”、“雲”是后起的字。却列为部首。但是,“只要我们严格遵循汉字发展规律,采用科学的方法,以 《说文》部首为线索,参之以大量的古文字资料,是完全可以逐步建立起古汉字字原系统的。”这是因为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许多象形、指事字承载着汉语语源的信息,在汉字孳乳的过程中,往往以象形字或指事字增加新部件派生新字。汉字虽经过数千年的外形改变,我们仍然可以找到许多字的声符或形符的共同字根 (字原)。
本来名称与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而汉字又不是一时一人所造,所以人们对于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命名,而对于不同的事物可以有相同或相近的语音形式。但不论字形如何分化,只要语源相同,便可认为是同源字。王筠说: “同一物也,而命之者不同,则字不同; 同一事也,而谓之者不同。则字不同,古人用字,贵时不贵古。《尚书》用兹,《论语》用斯,《孟子》用此,时不同也。” (《说文释例》卷一) 又如古代反映灾害的字可有3类:
❶洪水为灾, 有𡿧、  (甾) 等字;
❷大火为灾, 有灾(烖、 災、𤆎) 字;
❸草木死为灾, 有菑 (葘)、 椔 (椔) 等字。葘、 是𡿧的同源派生字。 灾 (災、 𤆎、 烖) 是 “火” 的同源派生字。 上古音𡿧、 葘、 災、 、 灾 (災、 𤆎、 烖) 等皆属庄母之部。这反映了上古时代洪水横流、森林大火等毁灭性灾害的历史史实。再如古代反映妇人怀胎的字有4类:
❶重;
❷震、娠;
❸孕、 身 (㑗);
❹壬、任、 妊 (姙𡜟) 等。 上古音重属定母东部, 震娠属照母文部, 身 (㑗) 皆属审母真部, 孕、 壬、 任(妊) 皆属日母侵部。照、日、审为旁纽,定日、定照为准旁纽,真文旁转,文侵通转,东侵通转。上述诸字,尽管后来字义产生了分化,但它们最初具有共同的语源,可以说是异流同源。任妊是壬的同源分化字。
同源字的产生与方言亦有关,方言是共同语的地域变体,方言与共同语、甲方言与乙方言在语音上存在着整齐的对应关系,字异而声转义通,其语源相同。这种语言现象,扬雄叫做 “语转”或 “转语”,郑玄叫做 “声转”,今有人叫做 “等义方言变体”。《方言》卷六: “耸,聋也。生而聋,陈楚江淮之间谓之耸,荆扬之间及山之东西双聋者谓之聋。” 《广雅·释诂》: “耸,聋也。”黄树先说: “在福建闽西北的方言中,一部分中古来母字读为消擦音S—,一共有31个字 (李如龙1983)。在这31个字中就有 ‘聋’: 永安zsaŋ、 沙县csɔuŋ 、 明溪srŋɔ、 将乐suŋ、 泰宁csrŋ、 邵武səŋ、 崇安csəŋ、 建阳osoŋ、 建瓯sɔŋ、 政和osɔŋ、 松溪osoŋ。 ‘耸’, 《广韵》: ‘息拱切,’ 心母。 ‘聋’ 读 ‘耸’, 来母读心母和闽语来母读消擦音一致。说 ‘耸’ 和 ‘聋’ 是一对同源异形词是可以成立的。”李时珍说: “按 《尔雅》 白雉名雗,南人呼闲如寒,则鹇即雗 (音寒) 音之转也。” (《纲目》卷四十八)古音雗、鹇皆属匣母元部。又 “曰蛤、曰蠯 (品、脾、排三音,出 《周礼》),皆蚌字之音转也,古今方言不同也”。(《纲目》卷四十六) “蚌”字又作蜌 (《尔雅·释鱼》),又作蜱 (《仪礼·既夕礼》), 又作蜯 (《韩非子·五蠹》), 又作𫚎 (《说文·鱼部》)。古音螷 (蠯、 蜱、 蜌) 属并母支部, 蚌 (蜯) 属并母东部, 𫚎属并母阳部,东阳旁转,支东旁对转。
文字的音义来源于语言,从语源来系联同源字,则可不必拘牵形体,只要音义同出一语源,便可认为是同源字。

☚ 第一节 同源字概说   同源字分类 ☛
0000007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4: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