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太乙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太乙张炼,字伯纯,自号太乙,明武功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官至湖南按察司佥事。著有《太乙诗集》五卷。 太乙tài yǐ(字)康乃心,一字孟谋,清代人,康熙举人。 太乙tài yǐ(字)陈汝元,明代人,工乐府。 太乙tài yǐ(字)刘青藜,清代人,康熙进士。 太乙tài yǐ(一)混沌元气。 太乙 太乙亦作太一、泰乙、泰一等。其指神有多义:❶星神。在紫微宫阊门中,星象家认为其是天帝神,辖十六神; ☚ 风伯 昆玉 ☛ 太乙 太乙北周无名氏《步虚辞》:“公子度灵符,太一奉洞章”。又庾信 《庾子山集·道士步虚词》:“道生乃太乙,守静即玄根”。又《奉和赵王遊仙诗》 :“玉京传相鹤,太乙授飞黾。”李仙君歌曰:“端虚念太乙, 浩刼天地齐”。太乙,亦作“太一”、“泰一”、“泰乙”,一指紫微宫阊阖门中太乙星,《星经》 :“太一星在天一南半度,天帝神,主十六神。”一指天帝仙人,《淮南子》 :“太微者太一之庭,紫微宫者太一之居”,注曰:“太一天之尊神,即天皇大帝。”又指天神,《史记·封禅书》 :“天神贵者太一”; 《天文大象赋》:“太一一星,天帝之臣也。主使十六龙,知风雨、水旱、兵革、饥谨、疾疫。”太一又指北极神,《史记·封禅书》 曰:“古者天子三年一用太牢,祠神三一: 天一、地一、太一。”《索隐》曰:“天一、太一、北极神之别名。”在道教中太一一指元气,孔颖达疏《礼记·礼运》:“必本于太一者,谓天地未分混沌之元气也”。一指尊神,所以在道教中道士尊祀太一,《隋书·经籍志》载:“夜中于星辰之下,陈设酒脯饼饵币物,历祀天皇太乙,祀五星列宿”。《真灵位业图》 第一神阶中就列有玉天太一君、太一玉君,称他们皆居玉清境,得策命学道,号令群真。道教中太一又指大道玄理,《庄子·天地》:“主之以太一”,《疏》曰:“太者广大之名,一以不二为称,言大道广荡,无不制围,括囊万有,通而为一,故谓太一也。”天罗 北周无名氏《金章太空章》 :“豁落张天罗,放威掷流铃”。《北斗本命延生经》 :“能解天罗厄”,《註》 :“干支辰为天罗,戌为地纲。” ☚ 太玄 天龙 ☛ 太乙 太乙亦作太一、泰乙等。古为传说中的北极神或古帝王、星官等等,所指不很确定。道教尊祀太一神,《真灵位业图》中所列第一神阶之右位中,有玉天太乙君、太一玉君。说是太乙神君居于玉清境,得策命学道,号令群真。书中第三十九回,吴道官将官哥的生日八字,奏于“三宝”之前,起名吴应元,道是“太乙司命,桃延合康;寿龄永保,富贵遐昌”。故后文称他作“小太乙”。 ☚ 法事 三天三境上帝 ☛ 太乙 太乙三国魏将钟会入蜀后于成都所得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钟会克蜀,于成都土中得一刀,文曰‘太乙’。会死,入帐下王伯升,伯升后渡江,刀遂飞入水中。” ☚ 漏景 汉刀 ☛ 太乙tài yǐ道教尊敬的仙人,据称住在玉清境。也作“太一”、“泰乙”:榜上大书“~混元上清三境灵宝符箓演教大法师,行文敕令本境诸神到坛听用。”(一○二·1307) 古代名物 > 人體類 > 軀幹部 > 經穴 > 太乙 太乙 tàiyǐ 足陽明胃經穴。在臍上二寸,腹中綫旁開二寸處。“太”,作通解。因其居腸位,腸屈曲似乙形,以通爲順,故名。主治胃痛,癲狂等證。其穴秦漢典籍已載,定名於晉,沿稱至今。《素問·氣府論》:“俠胃脘各五”王冰注:“下至太乙各上下相去同身寸之一寸,並足陽明脈氣所發。”晉·皇甫謐《針灸甲乙經》卷三:“太乙,在關門下一寸,足陽明脈氣所發。刺入八分,灸五壯。”清·廖潤鴻《針灸集成·足陽明胃經》:“太乙……主治心煩、癲狂、吐舌。” 古代名物 > 宗教類(下) > 道教部 > 教派、人物(附) > 太一 > 太乙 太乙 tàiyǐ 同“太一”。 古代名物 > 占相類 > 栻占部 > 神將星煞 > 太乙1 太乙1 tàiyǐ 一種神官。居六壬十二神之一。主管鬥争、口舌、憂驚、怪異、外禍、賞賜等事。《六壬大全·十二神釋》:“太乙,巳,七月將。丙戊寄其上,金生其下,螣蛇之象。音角,數四,味苦。星翼軫,禽蛇蚓蟬,宫雙女,分野楚、荆州。屬蛇,位南方。” 古代名物 > 占相類 > 堪輿部 > 砂 > 太乙2 太乙2 tàiyǐ 堪輿家所指穴右後方衛護穴場的高聳之山。唐·卜則巍《雪心賦》:“天乙、太乙干雲霄,位居臺諫。”注:“天乙、太乙,穴後左右高聳之山,主出内臺諫諍之官。在方位則巽辛之方爲真。”宋·廖瑀《泄天機·全局入式歌》:“夾衛護從兩旁侍,天乙、太乙峙。” 古代名物 > 天象類 > 天體部 > 三垣(一) > 太一 > 太乙 太乙 tàiyī 同“太一”。 太乙经穴名,代号ST23。出 《针灸甲乙经》。《千金要方》作太一。属足阳明胃经。位于腹部,脐上2寸,旁开2寸处。(《针灸甲乙经》又云去任脉3寸)。布有第八、九肋间神经分支,并有第八、九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通过。主治胃痛,腹胀,心烦,癫狂等。直刺0.8~1.2寸。艾炷灸3~7壮; 或艾条灸5~15分钟。 太乙tàiyǐ经穴名。代号ST23。出《针灸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位于腹正中线脐上2寸, 旁开2 寸处。主治胃痛, 腹胀, 消化不良, 急慢性胃炎, 遗尿, 癫狂等。直刺0. 8 ~1 寸。灸3 ~5 壮或5 ~15 分钟。 太乙 太乙S23Taiyi足阳明胃经穴。首见《甲乙经》。位于脐上2寸的下脘穴旁开2寸处。仰卧取之。相当于腹直肌及其鞘处; 有第八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并有第八肋间神经分支。一般直刺0.5~1寸。针后局部重胀。艾炷灸7~5壮;艾卷灸10~15分钟。 ☚ 关门 滑肉门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