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泥塑
传统美术。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水泥塑制作主要分布在秦州、麦积、甘谷、武山、秦安等县区。天水泥塑制作技艺的发展因素一是由于北魏时佛教文化在民间的逐渐兴盛,大量的佛像雕塑造就了一批从事佛像雕塑的民间手艺人。二是受民间习俗的影响,立春前后,春倌串村走巷向农人送“泥春牛”,农人手执彩扎牛鞭,“牛”(泥牛)身上抽打三次,作为春耕开始的象征,称为“打春”,寓意阳气上升,万象更新。集市也有小泥牛出售,邻里间相互赠送,被视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吉祥物。天水泥塑制作以秦州区杨家寺乡的泥塑制作为典型代表,由于杨家寺乡有深厚的佛教文化背景,境内树木葱郁,山峦起伏,土质良好,土壤多以红壤为主,黏性较强,为当地群众制作泥塑制品提供了优质的原材料。天水泥塑主要为传统的手工作坊制作,师徒间只能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泥塑制品工序复杂,题材丰富,种类繁多,集绘画、雕塑、雕刻于一身,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进入 21 世纪后,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塑像工程逐渐减少,民间泥塑艺人只能在寺院里做些小型塑像,泥塑工艺面临失传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