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大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大车dà chē(字)余载,元代人,官福州路儒学录。 大车 大车《诗经·王风》篇名。此为女子热恋情人之作。全诗三章,章四句。一、二章是叠章,写女主人公很想同她所爱的人偕逃,但她又不确知对方心里究竟如何,故不敢去找他。三章是女主人公的誓词,表示她对爱情的生死不渝。方玉润认为该诗是周人从军,“恐此生永无团聚之期,故念其室家而与之诀绝”之词(《诗经原始》)。可备一说。 ☚ 采葛 丘中有麻 ☛ 大车
【注释】 ①大车:牛车。槛(jian渐)槛:车行声。毳(cui翠)衣:兽毛布衣。毳,兽之细毛。一说:“毳,毳布,即毡子。衣似乎是车衣,车上蔽风雨的帷帐。”(闻一多《风诗类钞》)菼(tan毯):初生荻苇,在此形容绿色或淡青色。②尔思:思尔;思你。不敢:不敢与我结合。③啍(tun吞) 啍:车行迟重声,或迟重貌。璊(men门):红色玉石。在此指言红色。④奔:男女私奔、逃走。⑤谷:生、活着。《诗毛氏传疏》:“此谷字与下句死字作对文,故又训生也。”异室:不得同居一室。意指不得结婚。古谓“男有室,女有家”。穴:墓穴。⑥信:诚实,指对爱情忠贞。皦(jiao缴):通“皎”,明亮之意。有如皦日,意指白日可以为证。 【译文】 大车走过声坎坎,毛布衣裳青淡淡。难道是我不想你,怕你畏缩不勇敢! 大车走过慢吞吞,毛布衣裳红殷殷。难道是我不想你,怕你胆小不敢奔! 活着不能结婚姻,死则同穴永不分。你要说我无诚信,皎皎白日表此心! 【集评】 清·姚际恒:“(末章)誓辞之始。”(《诗经通论》卷五) 近·吴闿生:“末章沉郁切至,杜公《三吏》《三别》所本。”(《诗义会通》) 【总案】 此为一篇悲歌。一位女子,有一个意中人,但因小有阻隔,未能及时结合,眼看他坐大车从自己眼前走过,心中无限惆怅,一面埋怨他缺乏出奔的勇气,也同时表示了个人坚贞不渝的心志。 《诗序》解此诗:“《大车》,剌周大夫也。礼义陵迟,男女淫奔,故陈古以刺今大夫不能听男女之讼焉。”此意是说此诗是讽刺周大夫无能的,而古之大夫乘大车巡行邦国以审处男女婚讼,那些想私奔的人都害怕而不敢犯礼。此太迂腐附会,殊无可信。《诗集传》解此诗:“周衰,大夫犹有能以刑政治其私邑者,故淫奔在畏而歌之如此。”此不取《诗序》“陈古刺今”之义,但赞美周大夫听讼而奔者畏之,仍不出《诗序》所谓“礼义”之大旨。也有说,此“周人从军,讯其家室之诗”者,亦备一说。 诗共三章,皆敷陈而直言之。前两章叠咏,埋怨对方胆小;末章变调,指日为誓,表白个人心志。《诗集传》注三章:“赋也。” 大车大车槛槛, 毳衣如菼。 岂不尔思? 畏子不敢。 大车啍啍, 毳衣如璊。 岂不尔思? 畏子不奔。 穀则异室, 死则同穴。 谓予不信, 有如皦日。 车声嘎嘎响,我呀把绿衣穿。怎能说我不想你?怕你不敢接近咱。 车声啍啍响,穿着红衣颜色鲜。怎能说我不想你?怕你不敢和我私奔。 咱们活着不能同居一室,死后咱们也要合葬一起。要说我的话不可信,愿对老天发誓! 《大车》三章,章四句。《诗序》:“大车,刺周大夫也。礼义陵迟,男女淫奔,故陈古以刺今,大夫不能听男女之讼也。”似与诗意不符。一说周人从军,恐与室家无团聚之日,表示永诀之辞。姚际恒云:“伪《传》说皆以为周人从军,讯其室家之诗,似可通。‘尔’,指室家。‘子’,指主之者。‘奔’,逃亡也。”关于这首诗,魏源的《诗古微》、王先谦的《诗三家义集疏》、今人陈子展《诗经直解》等都称是春秋时息夫人所作。他们的根据是《列女传·贞顺篇》: “夫人者,息君之夫人也。楚伐息破之,虏其君使守门,将娶其夫人而纳之于宫。楚王出游,夫人遂见息君,谓之曰:‘人生要一死而已,何至自苦!妾无须臾而忘君也,终不以身更贰醮。生离于地上,何如死归于地下乎!’乃作诗曰:‘穀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皦日!’息君止之,夫人不听,遂自杀,息君亦自杀,同日俱死。”说此诗为息夫人所作,可备一说。 但从诗的内容看,显然是一首恋歌,它是从女子的口中唱出的。诗中女主人公的爱情行为是大胆的,愿意与之私奔;感情是热烈奔放的,直呼“岂不尔思”(怎么不想你呢);态度是坚决的,她向天发誓:不能同生,甘愿俱死。表现了她对爱情的忠贞和对恶势力的反抗。诗中表达了真挚而大胆的爱情,特别是“生不同室,死则同穴。”堪称爱情诗中的千古绝唱,被姚际恒称为男女“誓辞之始”。 大车诗经·王风
《诗经》中描写男女恋情的诗,为数不少,但生动地刻画出女子私奔前复杂心态的诗,却只有《大车》这一首。 诗分三章,全系女主人公的爱情独白。第一章描绘情人出现时的女子心情。远方传来“坎坎”的声音,一辆大车跃出地平线,飞驰而来。我的心上人就在车上,他穿着芦苇般颜色的细毛袍子,那样英俊、可爱。我时时刻刻思念着他早日来临,就担心他胆子太小,遇事迟疑不决。这里,寥寥数语已把女主人公焦急不安的神情毕现出来:车声来自远处,难以听清,但她耳已察闻;大车自远而近,人影不明,她却看清情人的服色,一切说明女主人公盼望今日已久,稍有动静,所有感官都高度集中起来,捕捉到常人不易觉察的现象。按常理,情人既临,应是喜悦满怀,可是女主人公不停地埋怨起来,反而显得忐忑不安,究竟为什么? 第一章巧留一个悬想。 第二章点明焦躁不宁的原因。大车越驰越近,“吞吞”的车声越来越响,我的心上人也越看越清,他穿的是红玉般颜色的细毛袍子。我日日夜夜盼望你早日来临,为什么拖延至今,真担心他中途变卦,不敢和我私奔。原来,女主人公烦躁、焦急的缘由,是准备冒着风险和情人私奔。私奔不比幽会,必须付出重大代价,刀山火海也得踏过去。这对纯情的女主人公来说,无疑是人生的转折,从此将走上一条漫长、坎坷的生活道路。在这种特定情境下,等待情人,怎能不焦虑、紧张。 “菼”指芦苇色,“”指红玉色,同一件袍子在女主人公视觉出现变异,这与其说是诗歌谐音的需要,莫如说是由于心情极度紧张、敏感而产生的错觉。美国当代作家马拉默德在小说《魔桶》中,也曾描写过初恋时由于男子极度慌乱而看错女子衣服和鞋子颜色的细节,虽然两者相隔数千年,但心理错觉是共通的。 第一、二章完全是女主人公对情人的忧虑,其原因在这两章第二句中表露出来。“毳衣,大夫之服”(吴闿生),这表明女主人公的情人是一个官员,地位优越,顾虑亦重,这次是否敢于私奔,实堪担忧。 第三章,女主人公丢开忧虑,真挚、坦率地剖白了自己的爱情:我们相爱忠贞不渝,即便今生不能共同生活,终身为伴,那么死后也要同墓合葬,永不分离;如果你不相信誓言,那么明亮的太阳可以为证。此时,女主人公的情感奔涌、升华,她虽已受到沉重的压力,预感命运的不幸,但毅然决心私奔,即使献出生命也要追求爱情的幸福。这种选择是对各种压制爱情的势力和婚姻制度的挑战,是人性自由的呐喊,当然也可能是悲痛的绝唱。此刻一位率直、勇敢、热情的女性形象凸现出来,震人心魂。黑格尔说过:“爱情在女子身上特别显得美,因为女子把全部精神生活和现实生活都集中在爱情里和扩大成为爱情,她只有在爱情里才找到生命的支持力。”《大车》中女主人公的形象就具有这样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 这首诗直抒胸臆,全用“赋”法。前两章情感婉转、缠绵,如怨如诉,末章又如火山爆发,一泻千里,前后变化,舒展自然。受《大车》的启迪和影响,后世民歌中出现不少相似的名篇,如汉乐府《上邪》:“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又如唐代曲子词《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三者均以起誓方式表白爱情,其源流关系可见。 大车
这是一个女子向男子表白坚贞爱情的诗。诗分三章,每章四句,共十二句。 第一章前两句 “大车槛槛,毳衣如菼 (tan)”,出自女子之口,是说你的大车在我面前滚滚而过,你穿着毛织的上衣呈现着青绿色。“岂不尔思?畏子不敢”,这两句是说,难道我不思念你吗?只是怕你不敢前来。这章写女子深深爱恋着一个男子,而男子却畏缩不前,不敢放纵感情大胆地亲近她。读此,颇与 《郑风·将仲子》 中所写 “仲可怀也; 父母之言,亦可畏也”,“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颇为相似。只不过这是出自女子之口,由于她迫于舆论的压力,不敢纵情去爱她的心上人。而《大车》中的男子是否也是迫于舆论的压力,诗中没有明写,难以断言。但从“畏子不敢”里却可看出他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的表现,起码在思想上是有阻力的。从女子对他执著的追求看来,这位男子也未必不爱女子,只是拘谨有余,畏葸不前罢了。 第二章前两句“大车哼哼,毳衣如(men)”,是说,大车轰轰在我面前走过,他身穿毛织的上衣是红色。“岂不尔思,畏子不奔”,是说难道我不思念你吗?只是怕你不私奔。从 “不敢”到 “不奔”,女子的执著之爱,又进展一层。 第三章 “谷则异室,死则同穴”,是说,活着的时候不能与你结合,死了也要和你埋葬在一起。“谓予不信,有如皦日”,这两句是说,你如果说我不能兑现诺言,我敢对着太阳发誓。古人多用日月江河起誓,取其天人共鉴之意。 或以为 “大车”非一般劳动者所乘,“毳衣”非一般劳动者所服,因而认为这首诗不是劳动者之歌,而是贵族一类人之歌。这样咬文嚼字的去从字面上理解文学创作,就有点迂腐了。殊不知越是写男子车马之阔、服饰之美,越是衬托出他仪表之美和心灵之美,这正是诗中女子热烈追求的基础所在。这种衬托夸张的手法,在民歌中屡见不鲜。 在爱情生活上,诗中的女主人公真心实意地爱上了她的心上人,因而表现在行为上,完全出于主动进攻的姿态。“岂不尔思,畏子不敢”,“岂不尔思,畏子不奔”,多么率真,多么大胆,又是多么赤诚!倘若不是如醉如痴地爱,是很难道出如此坦率的心曲的。在她身上毫没有像《郑风·将仲子》诗中那种“畏我父母”、“畏我诸兄”、“畏人之多言”之痕迹,从这个角度看,也是对舆论、礼教一类束缚的有力冲击。她那种勇于反潮流的精神,是可歌可泣的。“谷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皦日”,她对着太阳发誓,信誓旦旦,生则异室,死则同穴,可谓生死之交,这就把她激情的波澜推向了高潮。其钟爱如磐石,海枯石烂不变心的优良品德和情操,也是值得称颂的。 大车大车啍啍, 毳衣如, 岂不尔思, 畏子不奔。 谷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皦日。 此诗出于《国风》中的《王风》,《国风》,共有十五,是那时代各地方的民歌选集。关于“风”,宋代的郑樵在《六经奥论》中说“风土之音曰风”,朱熹在《诗集传序》中也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也。”这指明了风诗大多是民间歌谣,而且其内容大多是有关男女之情的。有人的地方尤其是有少男少女的地方便不能没有爱,有爱便不能没有爱的咏唱。《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而爱情诗又是精华中的精华。这些诗篇是风格各异的,有咏唱相思之苦的如《王风·采葛》的“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有写相见之欢的如《邶风·静女》的“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有表现一种寻而不见、缥缈迷离的意境的如《秦风·蒹葭》中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当然,也有率真大胆而毫无掩饰地袒露胸怀的,这首《大车》便是如此。 “大车槛槛,毳衣如菼”,“槛槛”,是大车行走时的声音,“毳”是指细毛,“毳衣”是细毛织成的上衣,“菼”是初生的芦荻,颜色是嫩绿的,古代女子穿的绿衣与这颜色相近。“大车槛槛,毳衣如菼,岂不尔思,畏子不敢。”这一章是用了赋的表现手法,赋的特点是直抒其情,直叙其事。这四句的意思是说“大车行走啊声槛槛,妹妹我呀把绿衣穿。难道是我不把你来想,怕的呀是你不敢”。这首诗的第二章“大车哼哼”的“啍啍”也是车行的声音,“毳衣如”的“”是赤色的玉, 古代男子穿红女子穿绿, 所以说“红男绿女”, 这里的“”是比喻男子所穿的红色衣服。 这一章的意思是说:“大车行走啊声啍啍,哥哥你呀把红衣穿,难道是我不把你来想,怕的是呀你不和我私奔”。第三章“谷则异室,死则同穴”的“谷”是指生,“谓予不信,有如皦日”的“皦”同“皎”,白也,古人多用日月江河起誓,取人所共鉴之意。这一章翻译成现代汉语即是: 就算活着我们不能同居一室,死了我们也要合葬一起。要说我的话啊不可信,我愿对着那太阳起誓。 显然这是一首恋歌,它是从女子的口中唱出的。或许他们久已相慕但命远之神却迟迟不能降临,这一日这对心有灵犀的男女在同一辆大车上见面了,那女子再无法抑制自己那炽热的情感,“岂不尔思,畏子不敢”,“岂不尔思,畏子不奔”,这诗句多么率真,多么大胆,多么富于挑逗性与诱惑力。《诗经》那个时代,男女之情还没有象后人那样被一条条封建道德礼教束缚着,所以那时的男女恋情也还是比较自由的,所以女主人公才如此毫不掩饰地道出自己的心曲。诗人以复沓的手法在一章二章中两次咏唱,第一章还在说怕你不敢,第二章就直言怕你不与我私奔了。这情感是一次比一次来得强烈,表达出来也一次比一次大胆。到了第三章“谷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皦日”,山盟海誓还不够,还要对着太阳发誓。诗到这里,情感的波澜被推到最高潮,全诗到此也嘎然而止。我们完全可以感受到主人公心中仿佛燃烧着一团炽热的爱之火,正因为有这火,才迸发出如此滚烫的诗句来,也正因为这团火,这诗句才如此的感动人心。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称“生则异室,死则同穴”两句为男女“誓辞之始”,《诗经》中这种“誓释”其实并不少,《鄘风·柏舟》中使有“髡彼两髦,实维我特,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这样的诗句,也是表现爱情的强烈的。这些爱情诗篇情真意切、信誓旦旦、或天地日月、或生死父母,而且多用口语表达,读起来明白晓畅,所以尽管是数千年前的作品,今日读来还是那样地容易理解,那情那爱也还是那样地令人心驰神往。 《诗序》称此诗:“刺周大夫也。礼义陵迟,男女淫奔,故陈古以刺今大夫不能听男女之讼焉。”郑玄、孔颖达都发挥此说,他们认为“大车”为大夫之车,“毳衣”为大大之服,这样便把“大车槛槛,毳衣如菼”解释为古代大夫身着毳衣出巡,去解决男女问题的诉讼,于是古代的欲奔者便唱道“岂不尔思,畏子不敢”,“畏子”成了畏“子之大夫”,不是担心所爱之人不敢而是害怕大夫治罪于是不敢私奔了。至于“谷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皦日”孔颖达的解释更是令人啼笑皆非:“言古大夫听政也,非徒不敢淫奔,又令室家有礼,使夫与妇生则异室而居,死则同穴而葬。男女之别如此,汝今时大夫若谓我此言不信乎,我言之信,有如皦然之白日”。这里“谷则异室,死则同穴”不是男女之誓言而成了古代的礼法,而“谓予不信,有如皦日”也被附会为那个所谓“闵周”、“以古刺今”的诗作者的誓辞。这诗经他如此解释就变得难读难通了,因为本来明白的诗句都被附会上这许多的“微言大义”了。郑振铎先生在《读毛诗序》一文中说的好:“我们要研究《诗经》,便非先使这一切盖在《诗经》上面的重重叠叠的注疏、集传的瓦砾,爬扫开来,而另起炉灶不可。这利传袭的《诗经》注疏如不爬扫于净,《诗经》的真面相便永不能显露,在这种重重叠叠压盖在《诗经》上面的注疏、集传的瓦砾,《毛诗序》算是一堆最沉重、最难扫除而又必须最先扫除的瓦砾。”读《诗经》,郑先生的话是不能不深思的。 朱熹在《诗集传》中说此诗“周衰,大夫犹有能以刑政治其私邑,故淫奔者畏而歌之如此”。这虽不象《诗序》说此诗是“以古刺今”那样可笑,但还是强调了所谓“大夫以刑政治其私邑”而且斥此诗为“淫奔”之诗,这同样是在弹迂儒的滥调。关于此诗,魏源的《诗古微》、王先谦的《诗三家义集疏》都称是春秋时息夫人所作。他们的根据是《列女传·贞顺篇》所记的一个故事:“楚伐息灭之,虏其君使守门,将娶其夫人而纳之于宫。楚王出游,夫人遂见息君,谓之日:‘人生要一死而已,何至自苦! 妾无须臾而忘君也,终不以身更贰醮。生离于地上,何如死归于地下乎!’作诗曰‘谷则异室,死则同穴’,息君止之,夫人不所,遂自杀,息君亦自杀,同日俱死”。这故事本身就是很感人的,说此诗为息夫人所作,这观点可作参考。今人也有说此诗是写女子爱上了一个大夫的,这是在承认“大车”即大夫之车,“毳衣”为大夫之服的旧说的基础上作出的分析。这观点也可作为参考。我以为不管此诗作者是普通的女子还是息夫人、不管这女主人公所爱的是普通的男人还是大夫或息君,这些似乎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 这首诗是出自女子之口的一首情歌,它表达了真挚而大胆的爱情,它是爱情诗中的千古绝唱。 大车诗经·王风
在诗经为数众多的恋歌中,《大车》是很有特色的一首。诗中女主人公爱上了一位男子,但又不肯贸然和他同居(“谷则异室”)。并非她心怀二志,而是她对恋人的态度尚无十分的把握。《大车》一诗便在这种矛盾心情中所作的爱的试探。 “大车槛槛,毳衣如菼”、“大车啍啍,毳衣如”,这不纯是兴语。车走雷声,毛衣鲜艳,都暗示出一个很有身份的男子的形象,那无疑便是女子的意中人了。这里应隐含有二情相逢的值得记忆的往事,或许他们曾经同车而行;或许当初结识,他就是这样驱高车,盛服装,显得风流倜傥,令人一见难忘。时光可以使记忆变得模糊,但那车声,那服色却令人忘不了。也可能是另一种情况,那人丽服乘车而来,要讨一个重要的口信。从后文“谷则异室,死则同穴”二句看,那女子其实是早已表明心迹的,所欠的只是一个“谷则‘同床’”的许诺。那么,她在犹豫什么呢? 盖当时婚俗,已受礼教的干预。“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齐风·南山》)舆论已不容非礼的自由结合,连上层统治者也不免受约束。诗中那个好身分的男子虽怀有爱的觊觎,又不能不顾虑重重。这从“岂不尔思,畏子不敢”两句,有着充分的暗示。什么不敢?私奔的不敢。“畏子不奔”,便是进一步的补说。换言之,那男子受到一些约束,不敢将两个人的隐密感情、隐密关系,公之于众。他只能采取幽会的形式,而未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作出更多的牺牲,尤其是名誉上的牺牲。这正是女主人公深感不满的,所以她话里带刺,而且一语破的:“岂不尔思,畏子不敢”!“岂不尔思,畏子不奔”!这与其说是讥讽,不如说是反激,诗句妙处也正在这里。说你不敢,正表明“我”敢;说你不敢,是希望你敢。也许先前男方曾要女主人公表态;现在反过来,是女主人公逼男方表态了。成,还是吹,都在一句话。诗通过活生生的人物语言,展现了极富戏剧性的爱情谈判,很有意味。“岂不尔思,畏子不敢”,这是火辣辣的挑战。“岂不尔思,畏子不奔”,这是坦率的表白。那女子很有性格,决不如“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使无情弃,不能羞”(韦庄)那等的盲动;而是将命运攥在手里,引而不发跃如也。不怕她现在静如处子,只要对方一句话,她也能脱兔般地行动。 一面是爱的大胆,一面是爱的矜持。女主人公为再一次表白爱的心迹,于是旧誓重提:“谷则异室,死则同穴”,今人曾翻新为“生不同床死同穴”(田汉《关汉卿》)一句。这里值得玩味的是“谷则异室”四字,看来那女子是要坚持敢奔这一条件的,否则不全则无,把希望留到身后。“谓予不信,有如皦日”,指天为誓,更见信念。 诗人写到这里戛然而止。那男子听后是赧然而退,还是回应如响,并不是这首抒情诗的兴趣所在,诗人不画蛇足。他要表现的是一种爱的心境,一个活生生的个性,就此而言,《大车》一诗是完满成功了。 《大车》毳衣如菼②。你穿的大夫之服颜色在青白之间。 岂不尔思,我怎么能不把你来思念哟, 畏子不敢。只是担心你不敢和我私奔。 大车啍啍③,你乘的大车滚过发出“啍啍”的声音, 毳衣如璊④。你穿的大夫之服颜色如赤玉一般。 岂不尔思,我怎么能不把你来思念哟, 畏子不奔。只是担心你不肯和我私奔。 榖则异室⑤,生则各处一室, 死则同穴。死当同葬一穴。 谓予不信,你要是不相信我说的话呀, 有如皦日⑥。有这白日的太阳可以为证。 [注释] ①槛槛(kan):大车行进时的声音。②毳(cui):“毳”,兽细毛也。“毳衣”指以兽细毛编织成的衣裳,代指大夫之服。菼(tan):芦荻之初生者,色在青白之间。③啍(tun)啍:形容车行发出的声音。④璊(men):赤玉。⑤榖:生。⑥皦日:皦同“皎”,白色。“皦日”指光明的太阳。 [赏析] 全诗出以一女子口吻。从外出乘坐的马车和身上服饰的华美来看,那男子是一个有身份的人。正是这种地位的悬殊,使得坠于爱河的女主人公欲罢不能,欲进一步表白,又担心遭拒绝。情痴踌躇,惆怅无奈之中,道出了这首凄绝哀艳的相思之曲。 诗共三章。第一章首两句以大车和服饰写出阻隔于两人之间的一层厚厚的障壁。接着,一句“岂不尔思”的感叹,令人回肠荡气。这是女主人公认识到他们之间门不当户不对,但又无法斩断那缕缕情丝的喟叹,是女主人公在感情与理智之间无以解脱的痛苦的内心独白。以下,复写出深藏于女主人公内心深处的忧虑:“畏子不敢。”“子,大夫也。”(朱熹《诗集传》)女主人公担心这位大夫不敢……关于这“不敢”的内容,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如果女主人公和对方有公开结合的条件,那他们完全可以在合乎“礼”的规范的情况下,公开结合。若是这样的话,那女主人公当然不会担心什么,同时也不会有这首恋歌了。因此,女主人公担心对方所“不敢”的只能是不合“礼”的规范、未经正式婚礼而结合的私奔。同时,在这里还使我们看到这首诗并非是女主人公自作多情的单相思。对方那位大夫,不管出于何种动机,对那位女子多少也曾有过点意思。由于统治阶级道德规范的约束、身份地位的悬殊等等原因,这男子下不了决心。所有这些,使得女主人公忧虑不已。若那位大夫和那女子无一丝感情上的瓜葛,女主人公在单恋的情况下,它首先担心的只能是对方对自己感情的态度,自己是否会遭之拒绝等,而决不会首先担心对方“不敢”。第二章,情境的描述和首章几乎相同,惟 一相异的是女主人公担心的是对方不肯与之私奔。从担心“不敢”到担心“不奔”,女主人公复杂的内心世界经历着微妙的变化。显然,善于体察对方困境的女主人公理解了对方。在私奔不可能实现的情况下,女主人公作了更炽热、更大胆的表白。在第三章中把感情推向了高潮。“榖则异室,死则同穴。”女主人公对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结合并未表现出绝望,而只将这种愿望寄托在死后的冥冥之中。生不能在一起,死后也要在一起。应该说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态度已到了纯情的地步。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女主人公并非是如后世一些注家所说的以色相勾引他人,从而把肉欲放在情感之上的“淫女子”。然而,女主人公的这番表白,却使得那位大夫大为困惑不解,似乎不相信这女子的话。这位大夫也许这么想,当初,你要和我私奔,我不肯。如今,你怎么还如此肯为我殉情呢! 正是他的这种态度,激起了女主人公的愤慨,她对着太阳发誓。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大车》是一首女子誓为男子殉情的恋歌。在这里我们必须提及一下《诗集传》里朱熹的注释。在“畏子不敢”句中,朱注曰:“周衰,大夫犹有能以刑政治其私邑者,故淫奔者畏而歌之如此。”朱熹不忍心让一个堂邑大夫与一个女子调情,而将诗中的“尔”和“子”释成不相干的两个人。按朱熹的释义,“岂不尔思,畏子不敢”则解成“我怎么能不把你来思念哟,因为害怕大夫的严威刑治,所以不敢来思念。”而下句“畏子不奔”则解为“因为害怕大夫的严威刑治,所以不敢私奔”。以下第三章,朱熹更注为:“民之欲相奔者,畏其大夫,自以终身不得如其志也。故曰,生不得相奔以同室,庶几死得合葬以同穴而已。”朱熹的解释,亦通,只不过是站在统治者的正统立场上,对“人欲”讨伐一番罢了。至于《诗序》说:“《大车》,刺周大夫也。礼义陵迟,男女淫奔,故陈古以刺今大夫不能听男女之讼焉。”则更有点勉强说教的味儿了。 大车
【注释】①大车:牛车。槛槛:车行声。②毳 (cuì)衣:毛织衣。菼(tǎn):初生的芦荻,其色淡青。③啍啍(tūn):车行声。④璊(mén):红色的玉。⑤谷:活着。⑥穴:墓穴。⑦谓:说。信:诚实。⑧皦(jiāo)日:白日。 【鉴赏】这是女子劝男子出奔之诗。 在古代,青年男女的恋爱往往会受到家庭及社会的阻挠和反对。而要实现爱情的圆满结合,就必须冲破阻力,乃至双双出逃异乡以争取婚姻自由。此诗的主人公当是一位勇敢的女子,她深深地爱上了一个赶大车的小伙子。他俩的恋爱很可能是遭到双方父母的反对,于是女子便向男子唱出了自己的心声。 全诗三章。一、二章写女子劝男子出奔。大车行进隆隆响,你身着毛衣颜色亮。难道我不把你想,只怕你出奔没胆量。诗言“畏子不敢”、“畏子不奔”,正是为了激励男子冲破阻力,鼓起勇气,一同出奔异乡。三章写女子表白忠贞的爱情。女子对男子深情地说道:咱俩活着不能成夫妻,死后也要同葬在一起。如说我的誓言不诚信,有如白日挂天际。女子对爱情忠贞不二,于此可见。 诗中“谷则异室,死则同穴”是我国最早的爱情誓言。它鼓舞着后世青年为争取婚姻自由而斗争的勇气和力量。 《诗序》说:“礼义陵迟,男女淫奔。”朱熹《诗集传》说:“周衰,大夫犹有能以刑政治其私邑者,故淫奔者畏而歌之如此。”此说虽看出这是一首情诗,但均目之为“淫奔”,这是在以礼说诗,固然不当。方玉润《诗经原始》说:“周人从军,迄无宁岁。恐此生永无团聚之期,故念其室家而与诀绝如此。”然而从诗中看不出有战争的迹象,因而此说恐难成立。 大车 大车〔原文〕 ☚ 采葛 丘中有麻 ☛ 大车 大车古代用牛拉货的车。《王风·大车》一章:“大车槛槛,毳衣如菼。”槛,kǎn。菼,tǎn。毳,cuì。毛《传》:“槛槛,车行声也。菼,芦之初生者也。”《尔雅·释言》郭璞注:“菼,草色如,在青白之间。”《说文》:“毳,兽细毛衣。”一说,大车为大夫之车。《小雅·无将大车》一章: “无将大车,祇自尘兮。”郑《笺》:“将,犹扶进也。祇,适也。”孔 《疏》: “《冬官·车人》: ‘为车有大车。’ 郑云: ‘平地载任之牛。’则此是也,其车驾牛。” ☚ 下莞 大斗 ☛ 大车ta44 tʂ‘ ɣ213牲口拉的载重车,称马车,地拉子车: 供销社一九五八年组建~队。 ![]() ![]() ![]() ![]() ![]() ![]() ![]() ![]() 大车dàchē牲口拉的载重车 大车1;大车2◉ 大车1 dàchē 名 牲口拉的两轮或四轮载重车。〈例〉驾~/ 用~拉粪/ 他想拉那部笨重的~,但是拉不动/ 一辆~嘎吱嘎吱地经过我们身边。 大车dache牲口拉的两轮或四轮载重车:赶~|刚买的牲口拉着~跑得飞快|~上装着粮食和蔬菜。 大车dà chē用畜力拉的比较宽敞的大型车:主仆一共六人,雇了三辆~,单拉行李使物。(四八·1106) 古代名物 > 交通類 > 車輿部 > 馬車 > 大車 大車 dàchē 指古代大夫等所乘之車。《詩·王風·大車》:“大車檻檻,毳衣如菼。”毛傳:“大車,大夫之車。”《周禮·考工記·輿人》“飾車欲侈”孫詒讓正義:“飾車制度侈大,故亦謂之大車。” 各种人的车 各种人的车人乘坐的车:驾(三~马车) ☚ 车子 帝车 ☛ 各种型质的车 各种型质的车用竹木做的车:轏 栈车 柴车 ☚ 女车 各种动力的车 ☛ 大车交通工具。以坚实之木为辕,辕中后以木相连,上镶以板,边有厢板,辕下有两轮。形体坚实,可载重2,000余斤,辕驾一马,前套健骡三,多至四五。农事运载,最为普遍。旧时货物行旅,悉资转运。每到冬季道路坚实,农家代客运货,往往数十辆,南至河北、山东,北达黑龙江,山岭泥淖,皆可通行。农村串亲及婚丧嫁娶,亦常用乘坐,是东北农村最实用最普遍的交通运输工具。 大车 大车为驾牛的货车,一般用两头牛驾辕。大车的特点是车箱容积较大,用于装货或运输稼穑,以牛拽引,速度较慢。《诗经·王风·大车》篇中有“大车槛槛”,“大车哼哼”,形容大车慢吞吞地前进。《小雅·无将大车》篇:“无将大车,只自尘兮”,“大车”,即用牛拉的货车。《毛传》说: “大车,小人之所将也。” 《郑笺》:“将,犹扶进也。”“小人”是殷、周时期对一种自由民的称呼,即当时商贩运载货物用牛车。因大车多从事劳务,也称“役车”。《诗经·唐风·蟋蟀》“蟋蟀在堂,役在其休。”意为农事已毕,运稼穑的大车也闲下来休息了。《小雅·大车》篇中的“薪是犹薪,尚可载也”,明显是记述柴薪的货车。大车发展到清代,分为客用、货用和客货两用三种。 ☚ 马车 战车 ☛ 大车 大车古代公、侯、大夫乘用的一种立乘车。汉持节者出行,其车队除大使车、导从车、辟车外,还有大车作为护卫车,上载连发弓箭手十二人公、卿、二千石官员,随皇帝法驾出行,从郊庙、明堂、祀陵,皆立乘大车,驾四马; 他出则乘安车。晋同汉制。 ☚ 公安车 鸾旗车 ☛ 大车 大车又称役车。西周时代关中民间所造用于载货的一种牛力车辆。其特点是:车箱容积较大,装有车拦板,轮辐较粗,以牛曳引,速度较慢,《诗·王风·北山》:“大车槛槛”和“大车哼哼”。又《诗·小雅·北山》:“无将(扶)大车,祗自尘兮”。《毛传》亦有:“大车,小人之所将也”。《诗·唐风·蟋蟀》:“蟋蟀在堂,役车其休。”意为:夏末秋初,蟋蟀本在户外,天寒岁暮,为避寒而进入堂内;同时,农事已毕,载稼穑的大车也闲休了。春秋时,大夫亦乘大车, 其形制当与民间载货的大车有别。《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何休注:“诸侯路车,大夫大车,士饰车。” ☚ 楼船 路车 ☛ 大车cart 大车即牛车。因车厢较大,故名。又名“犊车”,“方箱车”。“其车驾牛”,“远服贾用”主要的任务不是载人,而是运输货物。牛车双辕,均为直辕,与今大车略同。车箱为方箱,与圆形的轺车之舆迥异,车上一般装有席蓬之盖。先秦时贵者用马车,庶民用牛车。此风秦汉犹存,故汉初“将相或乘牛车”被看作不得已的事。汉代牛车使用范围广泛。吏之贫者服用牛车,十分常见,“(蔡义)以明经给事大将军莫府,家贫,常步行,资礼不逮众门下,好事者相合,为义买犊牛,令乘之。”还职为民,更是如此。“(朱)云自是以后不复仕,常居户田,时出乘牛车从诸生。”但用牛车最多的是商人,汉顺帝阳嘉四年冬,乌桓寇云中,一次就劫夺商人牛车千余辆。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