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造血、血液和淋巴系统的放射性核素检查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造血、血液和淋巴系统的放射性核素检查

造血、血液和淋巴系统的放射性核素检查

造血、血液和淋巴系统能够选择性浓聚或吸收某些放射性核素或标记化合物,利用这一特点,就能显示它们的形态、功能和代谢,对查明病因、确定病变部位和了解功能变化均有重要价值。主要有铁代谢检查、放射性维生素B12吸收试验、骨髓显象、脾显象及淋巴结显象等。
铁代谢检查 铁代谢按以下程序进行:


放射性铁也按上述代谢途径吸收、运输、储存和利用。最常用59Fe-柠檬酸铁来检查铁代谢。主要方法有:59Fe吸收试验;血浆59Fe测定;红细胞利用59Fe测定和体表测定59Fe的体内分布。目前多采用一次注射59Fe-柠檬酸铁后,同时或先后进行后三种检查,得到有关铁代谢检查的多种结果。
血浆59Fe测定: 静脉注入5~10μCi 59Fe-柠檬酸铁,从对侧肘静脉取一系列的血样品,测其血浆样品的放射性,作图求出血浆铁半清除时间(T1/2)。然后按下述公式算出血浆59Fe消失率。

血浆59Fe消失率(λ)=0.693/T1/2


血浆59Fe的转换率是指每天每公斤体重离开血浆的铁量(mg/kg·d),可按下式计算:


图1 血浆铁半清除时间(T1/2=26分)


血浆59Fe转换率(mg/kg·d)


红细胞利用59Fe测定: 注入59Fe-柠檬酸铁后2~14天内,每间隔一天取血样品一次,测其放射性,按下述公式计算:


红细胞59Fe的转换率=血浆59Fe的转换率×红细胞利用59Fe的百分率
体表测定59Fe的体内分布: 主要在不同时间从体外测定骨髓(选择骶骨)、肝和脾等相应体表区域的放射性。正常骨髓吸收59Fe很快,在一天内达高峰,随着放射性在周围细胞的出现,骨髓的放射性进行性下降。肝脾放射性最初上升,继后随着血浆铁的清除而降低。正常人和某些血液病的59Fe代谢变化见表1。59Fe代谢检查可用于: 贫血的鉴别诊断; 判断骨髓造血功能情况和确定有无髓外造血。

表1 正常和一些血液病的59Fe代谢结果


类 别血清铁
(μg%)
血浆59Fe
半清除期
(h)
血浆59Fe
转换率
(mg/kg·d)
红细胞
利用59Fe
(%)
正 常70~1201~20.2~0.577~10天
达到90%
缺铁性贫血0~500.3~0.53~4天
达到100%
慢性失血0~500.3~0.52~4天
达到100%
溶血性贫血15~2000.3~0.53~4天
达到100%
再生障碍性贫
150~2002~4很 低
真性红细胞增
多症
150~2000.3~0.50.61~4.10100%
恶性贫血150~2000.3~0.51.00~2.70很 低
慢性髓性白血
40~600.5~10.35~1.46
慢性淋巴细胞
性白血病
40~600.5~10.33~0.80

放射性维生素B12吸收试验 维生素B12对正常血细胞的生成和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的完整性具有重要作用。维生素B12含金属钴,故又称为钴胺素。维生素B12缺乏常引起巨幼红细胞贫血和亚急性脊髓混合变性。维生素B12缺乏常由于内因子缺乏、肠道疾病或肠道有过量细菌或寄生虫所引起。口服放射性维生素B12测定血、大便和尿中的放射性,若结果表明吸收不正常,在给予内因子或使用抗生素一疗程后,再重复检查,可帮助了解维生素B12缺乏的原因。
最常用57Co或60Co标记维生素B12。检查前病人至少空腹8小时,口服0.5~1μCi 57Co-维生素B12,收集7天大便,测其放射性,从口服总放射性中减去大便的放射性即为吸收值。血中放射性是口服后8~12小时取血测血浆总放射性而得。24小时尿排量是肌注1mg维生素B12后,口服57Co-维生素B12,收集24小时的小便并测其放射性。正常值和有关疾病的结果见表2。放射性维生素B12吸收试验可用于:查明巨幼红细胞贫血的原因;鉴别维生素B12缺乏是由于内因子缺乏抑或是肠道功能障碍; 鉴别巨幼红细胞贫血的原因是缺乏维生素B12或缺乏叶酸和及早发现脊髓后柱或侧柱的病变。
表2 正常和有关疾病的血及尿中57Co-维生素B12

类 别8小时血浆样品
57Co-维生素B12量
尿中排泄57Co-
维生素B12量
正 常
恶性贫血或内因子缺乏
肠道功能障碍
0.3~3%/每升血浆
降 低
降 低
≥7%
<2%
3~5%

骨髓显象 血红蛋白从早幼红细胞时期就已开始合成。幼红细胞吸收铁并与原卟啉合成血红素,血红素与珠蛋白合成血红蛋白。幼红细胞也可吸收放射性铁,合成有放射性的血红蛋白,因而有造血功能的红骨髓就会呈现放射性。另外,骨髓中有造血功能的单核-巨噬系统,能吞噬静脉注射的放射性胶体使骨髓呈现放射性。病人进行骨髓显象无须特殊准备,静脉注射骨髓显象剂后,视其种类的差异而在不同的时间开始显象。
正常人骨髓显象,能显示躯干骨、股骨及肱骨近端骨骺部位的骨髓。在儿童可能还包括股骨和肱骨的远侧端。在识别骨髓显象图时,应注意躯干和四肢的骨髓活性,骨髓中有无局部缺损和肝、脾的放射性情况等。骨髓显象可用于: 诊断骨髓增生性疾病; 决定有效或无效造血的存在和部位; 显示骨髓的局部缺损并配合其他检查明确诊断;有助于某些单核-巨噬系统肿瘤的分期,并观察其对治疗的反应。
脾显象 红细胞在脾中破坏,并为脾脏红髓索的巨噬细胞所吞噬。当红细胞破坏增加时,脾脏红髓充满着大的巨噬细胞,其中有红细胞碎屑。在体外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红细胞并加热使之变性,然后注入人体,则在脾脏中被破坏和吞噬,使脾脏呈现放射性,其分布和脾脏红髓分布一致。另外,脾脏的单核-巨噬细胞也能吞噬放射性胶体从而呈现放射性。

表3 常用骨髓显象剂


显 象 剂用 药 量
(mCi)
主要γ线能量
(keV)
物理半衰期开始显象时间照 射 剂 量
(rad/mCi)
骨 髓
胶体198Au1~104122.7d1~24h404~9
99mTc2S7-胶体3~101416.0h30min0.30.03
胶体113mIn3~839399.5min30min0.50.05
52Fe-柠檬酸盐0.1169
511
8.27h4~24 h25
59Fe-柠檬酸盐0.02~0.041099
1292
4.6 d4~24 h175
111InCl32~4171
245
2.83d6~24 h9~187.2~14.4

表4 常用脾显象剂


显 象 剂用 药 量
(mCi)
物理半衰期光子能量
(keV)
照射剂量(rad/mCi)
全 身
51Cr热变性红细胞0.15~0.327.7d3201~40.05~0.07
99mTc2S7-胶体36.0h1410.3~0.60.008~0.02
胶体113mIn399.5 min3900.5~1
99mTc热变性红细胞36.0h1410.3~0.5

病人进行脾显象无须特殊准备,注入适当的显象剂后,可以进行多个方位的显象(后位、前位和侧位)。正常脾显象放射性分布比较均匀,脾门区稍稀疏。用放射性胶体显象剂常见到肝脏也显象。异常的脾显象可呈现增大、移位或充盈缺损。脾显象可用于: 提供有关脾脏大小和位置的资料;确定脾脏占位性病变的部位、大小和形态; 证实副脾的存在和鉴别诊断左上腹包块的性质。


1



2


图2 99mTc-RBC脾肿大显象
1. 前后位 2. 左侧位


淋巴结显象 淋巴系统具有吞噬大分子颗粒的功能,皮下注射放射性胶体一定时间后,从淋巴结的显象图上可观察到胶体在淋巴结内的分布和在淋巴管内的流通情况。在淋巴结有病变时(如转移癌),可阻止胶体物质的流通,并降低其在淋巴结的蓄积性。多种放射性胶体可用于淋巴结显象,过去以胶体198Au应用较为广泛,现在逐步采用99mTc标记化合物(如99mTc标记硫化锑、胶体99mTc等)。

表5 常用淋巴结显象剂


显象剂颗粒大小开始显象
时 间
成人用量
(mCi)
胶体195Au
胶体99mTc
30~50A
10~50nm
4~24h
2~3 h
0.10~0.20
2.00~5.00

进行淋巴结显象,病人无须特殊准备。要显示一定部位的淋巴结应在一定部位注射放射性胶体,如腹股沟、盆腔和腹部的淋巴结显象,应在足趾间的皮内注射。正常的显象中,腹股沟,髂窝和主动脉旁淋巴结的分布是对称和均匀的,肝脏可有少许放射性。异常淋巴结显象的征象是一组或部分淋巴结无放射性或放射性减低。淋巴结显象可用于:确定肿瘤的淋巴结转移;观察淋巴结转移癌对治疗的反应和观察外科手术后淋巴引流的情况。
☚ 骨胳和关节的放射性核素检查   呼吸系统的放射性核素检查 ☛
0001872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4:5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