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杖则走打得重就跑掉。谓父以大杖责子,或致伤,在父则为伤慈,子宜避之,不陷父于不义。旧也谑指挨妻子打。汉刘向 《说苑·建本》:“舜之事父也,索而使之,未尝不在侧;求而杀之,未尝可得;小箠则待,大箠则走,以逃暴怒也。”汉韩婴《韩诗外传》八:“汝不闻昔者舜为人子乎? 小箠则待笞,大杖则逃。” 《后汉书·崔实传》:“(崔烈)问其子钧曰:‘吾居三公,于议者如何? ……’钧曰:‘论者嫌其铜臭。’烈怒,举杖击之,钧时为虎贲中郎将,服武弁,戴鹃尾,狼狈而走。烈骂曰:‘死卒,父挝而走,老乎?’钧曰:‘舜之事父,小杖则受,大杖则走,非不孝也。’” 大杖则走dàzhàngzézǒu见“小受大走”。 小杖则受;大杖则走 小杖则受;大杖则走xiǎo zhàng zé shòu;dà zhàng zé zǒu【综】打得轻就忍着,打得重就逃跑。儒家认为这是孝子受到父母惩罚时应取的态度。有时也戏谑挨妻子打。 【例】 ❶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九十七回:“仁兄,你也忒老实。‘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你也躲闪躲闪儿。” ❷ 我们兄弟几个小时候很调皮,经常惹事,父母亲教训我们时,小杖则受,大杖则走,弄得他们哭笑不得。 【辨】复句式成语,通常连用;也省作“小受大走”。 ☚ 推梨让枣;先人后己 养儿待老;积谷防饥 ☛ 000005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