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大曲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大曲 大曲我国古代的歌舞乐曲。❶指汉魏时的大曲。《乐府诗集》:“大曲又有艳、有趋、有乱……艳在曲之前,趋与乱在曲之后。”具体演出情况已难考知。 ☚ 重头 大遍 ☛ 大曲 大曲古代的一种大型多段歌舞音乐。汉、魏时期,有相和大曲及清商大曲。已初步形成综合的大曲形式。南朝大曲,据《宋书·乐志》载,为清商三调中的大曲,系承袭汉、魏而来。隋、唐以后,雅乐、清乐、燕乐均有大曲,特别是燕乐大曲,在形式和规模上都有较大发展。其歌词主要是诗体,入乐叠唱。宋代大曲名目较多,据《宋史·乐志》及元马端临《文献通考》载,教坊所演乐舞有十八调四十大曲,其遍数多至一、二十,歌词主要是词体。参见“戏曲音乐”类“大曲”条。 ☚ 相和歌 清商乐 ☛ 大曲 大曲汉、魏至唐、宋间普遍流行的结构复杂的大型音乐歌舞。汉、魏及其稍后称之为相和大曲或清商大曲。从相和歌及清商曲基础上发展成型;它已具备艳、趋、乱,或和、送等乐章结构,具体的演奏、歌舞程序及演出状况已难详考。隋、唐以来,由于西域音乐歌舞给中原地区固有的大曲以很大影响,原有的大曲从内容到形式起了巨大变化,于是人们将新兴的大曲称之为燕乐大曲。这是大曲发展的更高阶段。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又产生了称之为法曲的新品种。唐、宋大曲的总体结构可分为三大部分,即前有无拍无歌的“散序”,只是器乐合奏;继为有拍有歌的“中序”,或称“排遍”;后为音乐歌舞并作而以舞蹈为主的“破”。“散序”、“中序”、“破”各部分又分“遍”,遍数多少不等。自首至尾的全曲称为“大遍”。晚唐至宋,大遍已很少演出,普遍应用者称为“曲破”。曲破主要是截用大曲后边“破”的部分,说明舞蹈表演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燕乐大曲分隶各个宫调。每套大曲专属一个宫(或调)。唐、宋间据记载曾使用二十八调,但在使用中由于时代、条件的变化,不免有所差异。《宋史·乐志》载宋初教坊所奏凡十八调四十大曲,常用者有〔梁州〕、〔剑器〕、〔薄媚〕、〔伊州〕、〔新水〕、〔绿腰〕(即〔六幺〕)等。元人有“三千小令、四十大曲”之说,见燕南芝庵《唱论》。宋代杂剧和金、元院本使用大曲曲调者为数不少。据宋周密《武林旧事》和元陶宗仪《辍耕录》记载,如《孤夺旦六幺》、《王子高六幺》、《四僧梁州》、《食店梁州》、《裴少俊伊州》、《上坟伊州》、《烧花新水》、《清客薄媚》、《病爷老剑器》等,名目不下百种。明、清以来,大曲基本绝迹。流传在民间者,有山西上党地区的“供盏队戏”中的少量大曲。如“诗曰:鼓乐从来谙五音,喜春喜夏喜秋冬,吹动教坊四十曲,感动神灵侧耳听”,下列二十八星宿中供奏大曲有〔梁州〕、〔剑器〕、〔湖渭州〕、〔新水〕、〔降黄龙〕、〔六幺〕等等。队戏有《〔齐天乐〕鬼子母揭钵》、《八百诸侯朝武王》中“舞〔湖渭州〕”、《〔中和乐〕马践杨妃》、《〔新水〕〔降黄龙〕朝清江圣母》等等。这些节目中如何使用大曲,则因演出形式失传,不得其详。 ☚ 参军戏 大遍 ☛ 大曲 大曲古代的一种大型歌舞乐曲。汉魏时便有大曲,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二六“题解”引《晋书·乐志》云:“又诸调曲皆有辞、有声,而大曲又有艳,有趋,有乱。辞者其歌诗也,声者若羊吾夷、伊那何之类也。艳在曲之前,趋与乱在曲之后,亦犹吴声、西曲前有和,后有送也。”又卷三四引《古今乐录》云:“凡诸大曲竟,‘黄老弹’独出,舞,无辞。”可知大曲最初就是分段进行的,演唱完后有伴舞,其形式已大体完成。发展到唐、宋时,形成了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遍”组合为成套乐舞。唐代一般是以诗配乐叠唱,并广泛地吸取了当时各兄弟民族的音乐,更加趋于成熟。《乐府诗集》收有部分残篇。到了宋代,大曲演变成词体,且不是从头到尾地演奏,而是摘取其中若干片断(称作“摘遍”),铺叙一段故事进行表演。关于大曲的结构,沈括《梦溪笔谈》、陈旸《乐书》、王灼《碧鸡漫志》等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大曲分三大部分,每部分又由若干段落组成,称作“遍”或“片”、“叠”。第一部分为序奏,无歌,不舞,纯系乐队演奏的器乐曲,称作“散序”;第二部分以歌为主,乐队伴奏,舞队仍不出场,称作“中序”,或称“拍序”、“歌头”;第三部分以舞为主,歌舞并作,或云第三部分纯属舞曲,无歌,乐队伴奏,称作“破”,或称“入破”。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妓乐”有“葛守诚撰四十大曲”云云,惜不存。曾慥《乐府雅词》收录了董颖《道宫薄媚·西子词》十遍,咏西施故事,曾布《水调歌头》七遍,咏冯燕故事,均以摘遍形式叙写,为研究宋代大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 散乐 法曲 ☛ 大曲 大曲乐府相和歌辞之一。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大型歌舞曲,唐大曲仍以流传的诗篇配乐叠唱。与宋代以词为基本形式的大曲有别,它系长篇叙事歌曲,歌舞结合,如董颖咏西施故事的《道古薄媚》,曾布咏冯野故事的《水调歌头》。《乐府诗集》卷四三《大曲十五曲》引《宋书·乐志》曰:“大曲十五曲:一曰《东门》,二曰《西山》,三曰《罗敷》,四曰《西门》,五曰《默默》,六曰《园桃》,七曰《白鹄》,八曰《碣石》,九曰《何尝》,十曰《置酒》,十一曰《为乐》,十二曰《夏门》,十三曰《王者布大化》,十四曰《洛阳令》,十五曰《白头吟》。”除《碣石》、《步出夏门行》、《西山》、《园桃》、《置酒》为魏三祖及东阿王词外,馀皆古辞。又据王僧虔《技录》:“《棹歌行》在瑟调,《白头吟》在楚调。”而《宋书·乐志》归之于大曲,未知孰是。又《乐府诗集·大曲十五曲》中仅收有《满歌行二首四解》,并注明为“晋乐所奏”,未见上述之十五曲曲辞。 ☚ 楚调曲 吴声歌曲 ☛ 大曲 大曲古代歌舞音乐。主要指汉魏的相和歌,六朝的清商乐,唐宋的燕乐。 ☚ 清商乐 燕乐 ☛ 大曲乐府相和三调发展的最高形式。所谓“大”,是指乐曲的规模而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26的解题说:“诸调曲皆有辞有声,而大曲又有艳有趋有乱。……艳在曲之前,趋与乱在曲之后,亦犹吴声、西曲前有和,后有送也。”正如近人逯钦立所说:“‘大曲’之所以为‘大曲’,主要的条件就在‘艳’、‘趋’的填有歌辞,因而使一个曲调的歌辞,有了数量上的增加。”(《相和歌曲调考》)据《宋书·乐志》载:大曲十五曲,一《东门》、二《西山》、三《罗敷》、四《西门》、五《默默》、六《园桃》、七《白鹄》、八《碣石》、九《何尝》、十《置酒》、十一《为乐》、十二《夏门》、十三《王者布大化》、十四《洛阳令》、十五《白头吟》。 大曲 大曲中国古代的一种大型音乐作品,一般由多种歌曲、舞曲和器乐曲顺序联接而成。它主要有两种历史形式,一是魏晋大曲,二是唐宋大曲。 ☚ 法曲 曲子 ☛ 大曲 大曲词的别称之一。如史浩有《鄮峰真隐大曲》 ☚ 新乐府 樵歌 ☛ 大曲《乐府诗集》七九《近代曲辞》载《水调》大曲一组十一首。其中“歌”五首中,有韩翃《赠李翼》诗一首和盖嘉运所进乐府辞三首;其中“入破”五首中,有杜甫《赠花卿》一首和盖嘉运所进乐府辞二首。这种采集文人诗而歌入大曲的情况,还见于《乐府诗集》所载的《凉州》、《大和》、《伊州》、《陆州》等四组二十七首大曲辞中。诗题上的“歌第一”、“入破第一”、“第六徹”、“排遍第一”云云,指的是诗作为歌辞在大曲中的演唱位置。 大曲 大曲弓名。与“大屈”同。 《左传》鲁昭公七年:“好以大屈。”唐孔颖达《疏》引《鲁连书》:“楚子享鲁侯于章华之台,与大曲之弓,既而悔之”。参见“大屈”条。 ☚ 大屈 少府 ☛ 大曲(一)dàqū (二)dàqǔ(一)dà qū 〈名〉 酒 酒酒(酒兵;酒浆;酒军;酒醪;酒醴;汗酒;米~;啤~;果~;黄~;素~;烧~;鲁~) 酉(三酉) 酏 酿(酿酝;春~;家~) 醠 曲(曲酒;曲米;曲君;曲生;曲蘖;大曲;糟曲;曲道士;曲先生;曲米春;曲居土;曲秀才) 麴(麴生;麴君;麴酒;麴道士;麴先生;麴秀才) 蚁(蚁酒;蚁尊;春~;游蚁;玉蚁;浮蚁;香蚁;绿蚁;杂蚁;冰蚁;玉蚁;雪蚁) 饮 露(花露;璚露) 杯(杯中物;杯中之物;杯中绿蚁) 甕(甕醅) 篘 爵 酌(清酌;薄~) 醯 篘 阿吉 圣人 甜娘玉泉 玉尊 玉斝 玉觞 玉蛆 玉泉 红友 甘液 云液 云觥 云腴 春物 春酎 春盎 春瓮 春旆 杜康 黄娇 黄流 黄汤 烂肠 醉泥 春泥 狂水 狂药 甘波 金波 金蕉 美禄 天禄(天禄大夫) 雪乳 雪香 绿酃 桑落 屠苏 索郎 真珠 醍盎 醍醐 鹤觞 雷觞 魔浆 酪浆 糟浆 觞醳 浮蛆 清英 升斗 琥珀(琥珀酒) 琼腴 君子觞 壶中觞 壶中物 尊中物 忘忧物 忘忧君 销忧物 销忧药 消愁物扫愁帚 快活汤 钓诗钩 般若汤水棉袄 太和汤 泰和汤 东西玉玉东西 错煮水 错着水 错认水阿剌吉 里牵绵 另见:酒席 酒具 酒器 酒杯 斟酒 敬酒 劝酒 酒人 喝酒 酒醉 ☚ 烟 各种酒 ☛ 物质 物质质(木~;铁~;卤~;蛋白~) ☚ 物质 物资 ☛ 大曲massive raw starter for alcholic liquor又称麦曲、块曲。生产酿造酒用的糖化发酵剂。多为砖状,块状,比小曲形状大的粗酶制剂故名大曲。原料以大麦、小麦为主,有的加豌豆或黄豆粉。经磨碎,掺水压成砖块状,置于曲房,保温30~35℃,培养2~3个月再予使用。大曲所含微生物极为复杂,但主要是曲霉及少量酵母菌和细菌,其特点是边糖化、边发酵。也有改用纯粹培养的麸曲及酒母代替大曲。大曲质量直接影响着出酒率和酒的风味。茅台酒、汾酒、西凤酒、泸州大曲酒和江苏的洋河、双沟大曲等仍然采用大曲。根据制大曲时升温不同,又常分高温曲和中温曲等各种大曲。 大曲 大曲古代大型歌舞曲。体制宏大,歌舞结合。汉魏时由“艳”、“趋”、“乱”三部分组成,具体演唱情况已不可考。唐代大曲是在宫廷宴会上演奏的,多由同一宫调(偶见转调手法)组成。全大曲可分为三段,第一段称为散序,无歌无舞,以器乐演奏散板形式的乐曲为主;第二段称中序(拍序),以抒情慢板的歌唱为主,兼有舞蹈;第三段称破(排遍),节拍急促,歌舞并重,以舞为主。在各段中还可以分若干叠(乐段)。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三说:“凡大曲有散序、靸、排遍、攧、正攧、入破、虚催、实催、衮、遍、歇指、杀衮,始成一曲,此谓大遍。而《凉州》排遍,予曾见一本,有二十四段。”唐代大曲风格殊异,可分为清乐大曲、燕乐大曲、胡部大曲、*法曲等。著名的大曲有*《秦王破阵曲》、*《霓裳羽衣曲》、《梁州》、*《甘州 》、*《渭州》、*《六幺》等。 ☚ 法曲 文舞 ☛ 大曲 大曲古代大型歌舞曲。体制宏大,歌舞结合。汉魏时由“艳”、“趋”、“乱”三部分组成,具体演唱情况已不可考。唐代大曲是在宫廷宴会上演奏的,多由同一宫调(偶见转调手法)组成。全大曲可分为三段,第一段称为散序,无歌无舞,以器乐演奏散板形式的乐曲为主;第二段称中序(拍序),以抒情慢板的歌唱为主,兼有舞蹈;第三段称破(排遍),节拍急促,歌舞并重,以舞为主。在各段中还可以分若干叠(乐段)。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三说:“凡大曲有散序、靸、排遍、攧、正攧、入破、虚催、实催、衮、遍、歇指、杀衮,始成一曲,此谓大遍。而《凉州》排遍,予曾见一本,有二十四段。”唐代大曲风格殊异,可分为清乐大曲、燕乐大曲、胡部大曲、*法曲等。著名的大曲有*《秦王破阵曲》、*《霓裳羽衣曲》、《梁州》、*《甘州 》、*《渭州》、*《六幺》等。 ☚ 法曲 文舞 ☛ 大曲 021 大曲古典大型歌舞套曲。初起于汉、魏,由相和歌与舞蹈、器乐相结合而成,称相和大曲。曲体通常有三个部分,即“艳”(乐器序奏)、“曲”(多段歌唱,有乐队伴奏。每段称一“解”)、“乱”或“趋”(歌舞并作或以舞蹈为主,有乐队伴奏)。实用中,常以不完全形式出现,如《白头吟》只用 “曲、乱”; 《步出夏门行》 只用“艳、曲”等。六朝时,相和大曲中吸收南方音乐,改称清商大曲。曲体框架无大变,唯在全曲结尾部分常用多段器乐演奏,称“送歌弦”。隋、唐以来,大曲中广收国内各民族乃至外国音乐,“杂用胡夷里巷之曲”,产生许多著名作品,如《泛龙舟》、《破阵乐》、《绿腰》、《凉州》、《伊州》等。曲体已发展为“散序”、“中序”(也称“歌头”)、“破”(也称“舞遍”)三大部分。同清商大曲相比其内部结构有了很大扩充。如唐玄宗所作《霓裳羽衣曲》,散序6遍 (段),中序18遍,破12遍。白居易《早发赴洞庭舟中》诗云:“出郭已行十五里,唯消一曲慢霓裳”。大曲音乐之长、曲体之大,可见一斑。宋代大曲多作“摘遍”(摘其若干段)演出,究其原因,概出于此。在今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音乐中尚可见其遗绪。 ☚ 乐舞 木卡姆 ☛ 大曲❶酿造发酵剂。曲块比小曲大,故名。主要以小麦、大麦(有的加豌豆、蚕豆、黄豆粉)磨碎压成砖状曲块放入曲房培养而成。所含微生物极为复杂,主要是曲霉及少量酵母。用其生产白酒,发酵期较长,出酒率偏低,但产品风味好,故广泛用于白酒生产。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