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弦戏
大弦戏是流行在豫北、黄河两岸及山东西部地区的一个古老剧种。关于它的来历,有说因为它和元、明以来流行在中原一带的“弦索”有渊源关系,故名“弦戏”,也是说因为它的曲牌起奏以乐器三弦领头起板,所以称这为“弦戏”。大弦戏的唱腔为曲牌体,由传统和宫廷音乐组成,多是元明以来北方乐府和民间词调。唱腔换牌频繁,音节跳度大,吐口用真嗓,行腔用假嗓。奏文曲缠绵悱恻,柔和细腻;奏武曲,则如金戈相加,战马嘶风,激人奋进。
大弦戏多取材于《三国》、《响马》、《水浒》、《西岐》、《明英烈》等古典著作。在清乾隆年间演出十分活跃,开封、太康乃至漯河一带就有18个大弦戏班,分“礼”、“敬”、“旺”三门,后来“礼门”到了山东,“敬门”流行豫北,“旺门”走向山西南部。清光绪末年山东大弦戏艺人党复修(须生)、高文忠(黑脸)等过黄河到濮阳县衙门大弦戏班演唱,在黄河两岸颇有声誉。
五把彩:大弦戏《胡罗锅抢亲》中的特技。演员分别用抓钩、菜刀、剪刀、腰刀、铡刀五样道具开打,五样道具各备一真一假,由双方演员分别佩用。比如用剪刀开打, 一方用真剪子“嚓、嚓、嚓”比划着亮给观众看,被刺者则一拍、一闪、一转将假剪子扎向眼睛,并在脸上抹“血彩”。其他四样道具皆如此处理,只是带彩位置不同。开打时不管劈在对方哪个部位,受伤者均需用手抚摸伤处,让手中“血彩”流出,并配以大哭大叫以示其痛。此打斗场面紧张而火爆,恐怖而刺激。
睡三孔桥:大弦戏特技,为英雄豪侠歇息动作。表演者需快而稳地侧卧在桌上或台上,整个身体靠右肘与右膝支撑,右手托头其肘着地,右膝着地其腿向上曲悬,左腿向下曲悬,中间形成三个空当,故名“三孔桥”。
砸瓦:大弦戏传统剧目《孙二娘开店》中的特技。孙二娘与武松交手,被武松双手托举甩出丈余,孙二娘羞怒,顺手抓起叠起的四片瓦, 一个猛扑,左手托住武松下巴,右手举起瓦砸其头,响声过后四瓦俱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