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大学辨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大学辨

大学辨

明末清初批评宋明理学的著作。明清之际陈确(生平见《瞽言》条)著。此书包括本文和答友人书等二十余篇。旨在“还《学》、《庸》于《戴记》,删性理之支言,琢磨程朱、光复孔孟,出孔孟于重围之内,收良心于久锢之余”(序)。提出“《大学》首章非圣经也,其传十章非贤传也”。这样大胆的论断,一时“为学者所哗”,既受到许多的责难,也赢得了一些学者的尊敬。此书主要阐述了著者的知行观。
首先,反对了朱熹把格物、诚意作为求知为学的开端。认为“诚”应分为“诚”和“意”两概念,“合意于心,而统诚于身”,“诚”是作为结果来看的,不能成为学的开端。而“格致工夫,直与学相终始”,它是一个学者一辈子的事情,终身都不可离之,故“奈何提作一截工夫,而谓之《大学》之始事乎?”主张学应从定志开始,“学莫先定志”,认为“定志”即是“正心”。反复强调立什么样的志就有什么样的结果,“人特患不立志耳、不用力耳;能立志、能用力,而真知出矣”。这里把动机、行动与效果三者统一起来,主张以端正的动机、正确的方法和积极的主观努力去获得预期的效果。
其次,书中从三个方面针对朱熹的形而上学的“知止”观,提出了“道无尽,知亦无尽”的命题。认为认识不可能“一旦豁然贯通”而“止于至善”即达“事理当然之极”。指出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决不可能一次完成。因为道无穷尽,“道虽一贯,理有万殊。教学相长,未有穷尽”,所以格致也是无止境的,“格致工夫,直与学相终始。幼不可不格致,壮不可不格致也,老不可不格致也”。指斥《大学》的“知止”是禅学,是禅家的“空寂”。
指出主张“知止”会堵塞认识的道路,因为知识是循着“善之中又有善,至善之中又有至善”这样的阶梯不断上升的,认识不可以任意止息,“君子之于学也,终身焉而已。则其于知也,亦终身焉而已。故今日有今日之善,明日有明日之至善,非我能素知也,又非可以一概而知也,又非我之聪明可以臆而尽之也”。认为评判认识的善与不善、真与不真的标准是历史而不是经验(素知),指斥好武断的人为“天下之大妄人矣”。指出:“天下之理无穷,一人之心有限……安所得有一旦贯通而释然于天下之事之理之日也哉?”强调了理性在认识中的作用,主张遇事应善于思索以判别其真伪,批评“学者信耳不信心”,主张“学者言道,不苟为同,而惟中之从”,对事要持主见,不偏不倚。
指出“知止”混淆了个别事物的认识即一事、一时之知同一般规律的认识即事事、时时之知的关系。认为对一事一时有相对完善的认识是有可能的,但在一般意义上不可能做到知至而知止。指出:“今日而知止”未尝不可,但若不承认明日又有明日的知止,就会发生矛盾。他日之知,正是今日之未知,今日之知止必将为他日之知打破。
再次,在知行观上,借鉴了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观,认为知行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结的,二者不可分,“不知必不可为行,而不行必不可为知,知行何得分?”二者相互促进,“学者用功,知行并进。故知无穷,行亦无穷,行无穷,知亦无穷。先后之间,如环无端,故足贵也”。在知识的来源上,主张“行到然后知到”,“力行出真知”(同上),即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主张认识不能停留在感性阶段,必须通过思辨把它上升到理性,“要之,笃行之后,又何可一日废学问思辨之功哉!……学问、思辨皆是行时工夫”,必须经过“审问、慎思、明辨,以求其至当而笃行之”。这里包含着以知指导行、以行检验知的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因素。
今收入1959年科学出版社《陈确哲学选集》和1979年中华书局《陈确集》。

☚ 瞽言   求仁录辑要 ☛
0000010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3: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