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大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大学

大学

《大学》和《中庸》本来都是《礼记》中的一篇。自宋代以后,才有单行本问世。《大学》列入《四书》以后,才渐渐受到世人的重视。《大学》这本书的作者是谁,迄今尚无定论。朱熹据程子之意,将此篇分为经一章,传十章。他说:“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这种说法,似乎已成定论。然而近几年来,学者专家的研究,则认为《大学》的著作完成时期应该稍微晚些才对。
《大学》的内容中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和;致知在格物。”
宋代大儒程氏曾经说过:“《大学》这本书是初学者研究道德的门径。”事实也是如此。真正想要研究学问的人,必须详读此书且融会贯通之,因为本书有许多发人深省的言辞,往往能使学者达到成功的境界。

☚ 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

大学

《礼记》篇名。旧说是孔子弟子曾参所作,但与《大戴礼记》中的《曾子立事》等篇不类。有人以为可能出自战国末年荀子一派儒者之手。今本分“经”一章,属于基本观点;“传”十章,是对“经”的解释,这样的章次是朱熹重新编定的,显得纲目分明,结构严谨。每章多以“子曰”开头,呈现出从语录体向专论体过渡的趋势。文中提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3个纲领,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8个条目,作为士大夫为人处世的准则。而且把个人修养的高低看成政治好坏的关键。这些概念在南宋以后成为理学家讲伦理道德时的基本口号,《大学》一文被他们抽取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编为《四书》,成为官方规定的学校必读教材。


“大学”的意思,出处,故事 - 可可诗词网

大学

英文里的University(大学)一词来源于拉丁文Universitas,它本是罗马法中的一个法律术语,意指社团或法人。

11世纪80年代,人们在意大利的一座图书馆中发现了罗马法典的原稿。接着,一些学者开始在意大利的波伦亚讲授罗马法。欧洲各地的青年学生闻讯纷纷赶来,合资聘请这些学者教课。但是,这些外国学生在意大利处处受到歧视。学生们为了对付不测,就按种族成立了20多个“同乡会”,然后又分别联合成两个社团,这种社团在法律上被称为Universitas。社团的成立使学生们取得了权利主体的地位。学生社团同教师签订契约,就课程设置、授课时间、教材发放、学费款额等问题达成具体协议。教师的酬金由学生在课堂上直接支付,如果学生们觉得哪位教师不称职,就联合抵制他的课,拒绝支付酬金。如果教师在打上课铃后不立即开讲,或在打下课铃前提前下课,就会被学生社团罚款。学生社团还有权审理其成员间的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从而使外国学生成了社团内部的公民。从此,University就成了学生自治机构的名称,后来逐渐引申出“大学”的含义。

在我国,“大学”一词最早见于儒家经典《礼记》之中的一篇文章名。到宋代,《大学》从《礼记》中抽出,单独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成为“四书”之一。

“大学”一词现指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

大学dàxué

英文里的University(大学)一词来源于拉丁文Universitas,它本是罗马法中的一个法律术语,意指社团或法人。
11世纪80年代,人们在意大利的一座图书馆中发现了罗马法典的原稿。接着,一些学者开始在意大利的波伦亚讲授罗马法。欧洲各地的青年学生闻讯纷纷赶来,合资聘请这些学者教课。但是,这些外国学生在意大利处处受到歧视。学生们为了对付不测,就按种族成立了20多个“同乡会”,然后又分别联合成两个社团,这种社团在法律上被称为Universitas。社团的成立使学生们取得了权利主体的地位。学生社团同教师签订契约,就课程设置、授课时间、教材发放、学费款额等问题达成具体协议。教师的酬金由学生在课堂上直接支付,如果学生们觉得哪位教师不称职,就联合抵制他的课,拒绝支付酬金。如果教师在打上课铃后不立即开讲,或在打下课铃前提前下课,就会被学生社团罚款。学生社团还有权审理其成员间的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从而使外国学生成了社团内部的公民。从此,University就成了学生自治机构的名称,后来逐渐引申出“大学”的含义。
在我国,“大学”一词最早见于儒家经典《礼记》之中的一篇文章名。到宋代,《大学》从《礼记》中抽出,单独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成为“四书”之一。
“大学”一词现指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

大学dàxué

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分综合大学、专科大学或学院。

大学daxue

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大多包含多种学科和系:~教育|综合~|城南新办了一所工科~|他自学完了~本科的全部课程。

大学dà xué

《礼记》中的一篇,传说是曾子所作,宋人把它与《论语》、《孟子》和《中庸》合编为《四书》,成为儒家经典的基本教材之一:宝玉见问,慌的藏之不迭,便说道,“不过是《中庸》、~”。(二三·523)

大学dà xué

实施高等教育的一种学校,在我国一般指综合大学。1623年艾儒略《职方外纪》卷之二:“一国一郡有大学、中学,一邑一乡有小学。”1720年樊守义《身见录》:“设学校,分小学四品、中学二品、大学三品。”1899年张大镛《日本各校纪略》:“塾中讲堂大学十三,中学二十四,小学十,体操场四,余如演说馆、储枪室、背包室、弓术场、击球场、击剑场。”虽然现代意义的“大学”一词在1623年就已经出现,但此后关于大学的名称又很不统一,◇书馆、共学、总学、公学、公学堂、公学院、肄业院、太学、大学院、大学馆、大学校、大书院、大书馆、大学堂、大校、大学公堂、大公学院、由尼物司梯、优尼维实地。其中“由尼物司梯”、“优尼维实地”则是英语university的音译。“优尼维实地”是严复在《原富》(1902年)中的译名。

古代名物 > 教育類 > 教材部 > 經書 > 大學
大學  dàxué

儒家必修教材之一。原爲《禮記》中一篇,約成於戰國末年或秦漢之際。傳爲曾子或曾子門人所記。南宋淳熙間朱熹從《禮記》中抽出此篇及《中庸》與《論語》、《孟子》合稱《四書》,撰《四書章句集注》。自宋儒始,評價至高,稱《大學》爲初學入德之門,其地位在《論語》、《孟子》之上。其思想屬思孟學派,間有荀學之影响。以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爲宗旨,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脩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條目爲方向。《大戴禮記·保傅》:“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屬大節焉。”宋·朱熹《大學章句》“大學”題解:“子程子曰:大學,孔氏之遗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於今可見古人爲學次第者,獨賴此篇之存,而《論》《孟》次之,學者必由是而學焉。”

学校

学校

校(校舍;夜~;母~) 学(学舍;学宫;学苑;学院;学堂;学馆;学庭;学屋;学庐;学园) 宫(黉宫)文庠 横舍 灵台 鱣序 精舍 西胶 书堂 书房 頖水
学宫、学校:芹舍 芹宫 芹馆
读书的处所:书台 萤窗
造就人才之所:钧甄
国立学校:省学 国学
官设学校:成均
村镇上的学校:市学
高等学校:院校 学院 学府 大学
著名的学府:鸿庠
学校范围内的地面:校园
(学习场所:学校)

另见:学习 学生 教师 培养

☚ 学校   学习之所 ☛

大学tài xué

同“太学”。

大学

学校名。❶即古代的太学。见“太学”。
❷清代的府、州、县学,依取进生员数额,分为大学、中学、小学,一般以府学及大州县学为大学,初定入学名额为四十名,后屡有减增。凡入学者,均须经过童生试。入学者即为生员,通过一定的考核,即可参加乡试。
❸近代以来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始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其后,由政府、外国教会及私人陆续增设了一批。民国时有所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学教育发展很快。分综合大学和专科大学或学院。以本科为基本组成部分,有的设专修科和研究生机构。本科根据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及学校性质分设若干专业,几种相近的专业组合成系或院。采取全国统一高考方式,招收高级中学及同等学校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修业年限一般为四年,医科及某些专业为五年。学生在完成学业期间,要有定期的学期、学年考试,各科成绩均合格者方准毕业。

大学

《礼记》篇名。儒家经典之一。宋代儒者把它同《中庸》、《论语》、《孟子》并列为“四书”,作为伦理、政治、哲学的基本纲领。篇中提出治国平天下的准则,即三纲领八条目。三纲领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以修身为中心,强调个人道德修养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致性,所以又提出“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讲道德修养把认识论、道德论和政治论弄成一个不可分离的体系,使儒家的伦理思想系统化、理论化。该篇还提出“慎独”、“絜矩之道”的道德修养论以及发挥了儒家的“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的重民思想和“以义为利”的义利观。

大学University

拥有学位授予权的一种高等教育机构。加拿大早期的大学多借鉴欧洲模式,并带有很强的宗教属性。这些学校规模较小,人数多在100人左右,而且财政难以保证。许多学校相互联合,以求生存和发展。1868年,安大略政府取消财政资助,进一步迫使教派性学校同大众社区学校合作。维多利亚学院、圣迈克尔学院和特里尼蒂学院相继与多伦多大学联合,但同时都保留了他们各自的大学地位和教学、人事方面的自主权,课程设置也局限于投资较少的人文学科,其他学科的教学、所有学位的授予权均由公立学校负责。大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合作关系,体现了加拿大缓和宗教与世俗、多样性与经济实用主义矛盾的途径。西部省份从一开始便采取控制大学发展的措施。圣博尼费斯学院、圣约翰学院和马尼托巴学院联合建立了马尼托巴大学。西部其他3个省也都只建立1所省公立大学。公立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引发了如何使学校免受政府干扰的问题。加拿大目前流行的体制源于1906年《多伦多大学法案》双重管理体制的影响。该体制由负责学术政策的评议会和全权管理财政、决定其他事务的董事会组成;董事会任命的校长则起协调作用,并有效地领导学校。20世纪早期的另一重大发展便是职业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出现。到1938年,加拿大拥有学位授予权的大学已增至28个,在校学生达4万名,占18岁~24岁年龄人口的5%,至1985年~1986年学年,该比率已增至14.5%。多数大学为地方性学校,只有麦吉尔大学和多伦多大学在研究方面获得国际声誉。没有一个系统的高等教育政策,资助也是逐年确定,除自然学科外,并没有联邦或省级机构向研究生教育和研究活动提供常规性资助。但建立了几个学术团体和学术刊物。
第二次世界大战揭开了高等教育的新篇章。战争导致科学研究和高水平人材的需求,也使得人们对大学开始给予足够的重视。战后不久,联邦政府便开始向大学提供财政援助,帮助他们安置大量的退伍军人。根据1944年~1951年间的军人安置计划,5.3万名军人进入大学,由于入校学生人数一直居高不下,联邦政府1951年开始向大学提供常规性资助。20世纪中期,大学在校学生人数已是1940年的2倍,到1963年,人数又翻了一番。由于“促进生育”计划导致人口大量增长,省政府取消他们最初执行的扩充现有学校以满足需要的策略。在西部省份,由于许多省大学的现有学院相继独立,单一大学的政策也相应改变。维多利亚大学、卡尔加里大学、温尼伯大学和里贾纳大学相继成立,卡尔顿大学、约克大学、滑铁卢大学和特伦特大学也获特许建立。全日制本科生人数以3倍的速度增长,业余本科生和研究生人数则以6倍的速度发展。大约2326名新教师接受培训。因为加拿大的研究生项目刚起步,很多在60年代和70年代受训的教师是在国外接受研究生教育的,尤其是在美国和英国。这一巨大发展的代价也是相当大的。始于60年代的这一雄伟的教育计划源于美国的一种思想,并受到经济学家们的推崇,即高等教育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个人、社会都会产生高得多的经济效益。增加教育机会被看作是一个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吸收能力和改变落后的社会、文化和地区性组织的社会前景的途径。联邦和省两个层次上的财政援助计划都以扫除大学教育中存在的障碍为目标。1986年~1987年学年度,有23.5万名学生获得加拿大学生贷款计划给予的经济援助。现在加拿大的高等教育与以前有同有异。在结构方面最重大的改革是在魁北克进行的,他们设立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学院。在其他省也出现一些改革,更多的是社区学院的出现。某些省在大学和社区学院之间建立一套系统的转换协定,在另外一些省,两者则是截然不同的两个系列。现在加拿大有68所有学位授予权的公立大学,其中12所与其他大学有合作关系。加拿大的高等教育已成为公立事业。不断增长的开支促使教派性学校限制其宗教属性以便能获得大众的支持。另一个重大发展是高等教育体制的省属化。虽然联邦政府和省政府均给以财政援助,但是大学的政策是由各省自行确定的,尤其是1966年以后。原来自1951年开始的联邦直接援助计划,为共同负担所取代。1977年开始的另外一些改革,更大大地减少了联邦政府的援助,却大大增加了省政府对财政支持的权力。多数大学仍实行两级管理体制,但拉瓦尔大学、多伦多大学和阿萨巴斯卡大学依旧沿用由董事会和评议会组成权力机构,在多数大学里,二者组成的管理机构已被改变。虽然教师仍在学术委员会中占有多数席位,但现在的成员也开始包括学生、校友和职工代表。同样,教师和学生也通常在董事会中占有一席之地。董事会的一项重大权力也被取消:直到20世纪50年代,股票控制在董事会手中,但现在教师的权力也增大了。
现在加拿大的大学是一种多用途的机构,同时从事几项事业:教学——提供人文学科教育或普通教育;培训——传授高水平职业所需的专业性知识;研究——通过科学研究工作和学术活动创造知识;大众服务——向社会传输实用知识与科学;机会均等——排除对愿意并有学术能力的人接受大学教育的障碍。60年代的发展是以卓越、可行、服务于社会、自治和多样化等价值观念为准绳的。面对财政上的困难和高度的国际性竞争,那种认为所有这些都可同时取得的乐观假想就受到严重的挑战。建立一项国家发展高等教育的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知识已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资源,政府和商人都希望在指导它的运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大学》

儒家经典《四书》之一。相传为孔子学生曾参所著。共1700余字,有3个要旨纲领,8个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命题,对中国的政治与伦理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大学

中国古代的高等学校。起始于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王朝。以后各朝代名称略有变化,西汉称太学(公元前124年建立),学生仅50人,东汉时太学生多达3万人;隋唐以后称国子学,明清时称国子监,都是封建时代的最高学府。

大学

183 大学

先秦儒家著作之一。约为秦汉之际儒家作品,一说为曾子所作。在政治思想上,系统地提出了以“明德”、“亲民”、“至善”为原则和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步骤的治理国家的伦理政治理论体系。对后世封建政治理论有重要影响。曾被收入《礼记》中,南宋朱熹将之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编为《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成为元明清科举考试的主要依据。

☚ 礼记   中庸 ☛

大学

156 大学

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之一篇,约为秦汉之际儒家作品,一说曾子作。其主要内容是阐述儒家的伦理哲学观和伦理政治观,并使之系统化为 “三纲领”和“八条目”。“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条目” 为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后期封建社会伦理、尤其是对理学伦理思想影响极深极大。

☚ 孟子   中庸 ☛

大学

088 大学

《礼记》49篇中的一篇。宋代理学家把这篇文章单独抽出来,作为《四书》之一。成为封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着重论述了治国平天下的道德教育、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主要提出了大学教育的“三纲领”、“八条目”。三纲领为:
❶“明明德”。就是使先天的善性得到明复和发扬光大;
❷“亲民”,意思是亲爱人民,给人民以同情和仁爱;
❸“止于至善”。即要求达到儒家封建伦理道德的至善境界,“为人君止于仁,为仁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又把大学教育的程序概括为“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研究社会人伦道德观念方面的知识。“致知”,在格物的基础上使道德观念的认识得到充实与提高。“诚意”,即不要自欺,要慎独。在独处时如此,与他人相处时也如此。内心如此,外表也如此。要“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提倡修己以慎独为先,主要注重道德理想和动机的培养。“正心”,即“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事实上人类不可能避免忿懥、恐惧、好乐、忧患等感情,但防止、克服不正当的感情、欲望还是必要的。“修身”,即在个人独处时也能够谨慎地遵守道德规范,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属于修己的范围。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人。从格物到修身都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从道德观念的认识为起点,以道德信念的建立为中心,以道德自觉性的培养为根本要求,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践目标。

☚ 著述刊物   中庸 ☛
大学

大学

儒家经典之一。《礼记》中的一篇。传为曾参所作。曾参(前505—前436),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枣庄市附近)人。孔子晚年学生。孔子曾批评“参也鲁(迟钝)”(《论语·先进》),又肯定他“能通孝道,故授之业”(《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曾参认为“忠恕”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注重修身,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以孝著称,认为“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大戴礼记·曾子大孝》)。主张“慎终(慎理父母丧事)追远(追念祖先)”(《论语·学而》),还主张“犯而不校”(《论语·泰伯》)。《汉书·艺文志》记《曾子》十八篇,今存十篇,收入《大戴礼记》。
《大学》篇幅很短,朱熹认为,开首一段205字为“经”,是孔子的言论;其后十段是“传”,为曾参之意,阐发“经”的微言大义。《大学》着重阐述了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治乱的关系,以“明明德”、“亲(新)民”、“止于至善”为修养的目标。朱熹认为:“大学者,大人(君子)之学也。”(《大学章句》)“明明德”之意是指把人性中本来就具有的,但被人的欲望所掩蔽的善良意志,通过后天的修养而加以发掘,以恢复人所具有的先天的明德。“亲”即“新”。“新民”之意,是指革去旧的、不好的东西,言君子自明其明德,又推己及人,帮助别人去恢复君子应具有的德性。“止于至善”,是指君子一定要达到最高的道德境界,“尽乎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此之者,大学之纲领也”(朱熹《大学章句》)。
为使这道德目标行之于世,达到天下大治,《大学》中提出了实现目标的八个步骤,即所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其中,每一个步骤都以后一个步骤为先决条件,而“修身”是其中最根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后三个步骤是“修身”的方法途径,前三个步骤是“修身”的必然效果。
《大学》强调从天子到庶人“皆以修身为本”,每个社会成员尤其是统治者的道德修养的好坏决定着社会的治乱。主张治理国家的人,必先从个人修养做起,明确肯定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这是合理的一面,但把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的道德夸大为社会治乱的决定因素,则反映了作者的唯心主义社会历史观。
《大学》还提出“慎独”的修身方法,主张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诚心诚意地恪守道德规范。这种自觉的道德律己精神反映出道德的力量,但也含有轻视社会实践、偏重内心修养的倾向。
《大学》还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角度,反对统治者贪得无厌,不择手段地聚敛财货,提出“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这些论点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宋程颢、程颐特别重视《大学》,将它从《礼记》中抽出来独立成书。朱熹在二程的基础上继续加工,分为“经”、“传”,作成章句,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和《论语》、《孟子》、《中庸》合编为《四书》。历代注本很多,主要有宋朱熹的《大学章句》、《大学或问》、真德秀的《大学衍义》、明王守仁的《大学问》,明、清之际陈确的《大学辨》、清李塨的《大学传注》等。

☚ 申子   礼记 ☛
大学

《大学》Daxue

儒家经典之一。一篇议论平治天下国家的政治论文。该书的作者,相传是孔子的门生曾参,但此说法,与《大戴礼记》中的《曾子立事》篇意不符,故此说可疑。作者到底是谁,至今不明。考察该文章句,成文年代当在秦汉之际。该文原收在《礼记》中,到了宋代,才被从《礼记》中抽出,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称为“四书”。南宋朱熹著《四书集注》,遂列为儒家重要经典之一。该文以“仁爱之道”作为儒家的道德准则,把统治者个人的仁德修养提高到决定政治清明和国家兴亡的高度;以“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道德修养的方向和最高目标;以“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道德修养的主要途径、方法和目的。该文对封建社会学术思想的发展有较大影响,它所阐明的纲领和条目,成为其后封建社会伦理、道德、政治、哲学的基本纲领,它本身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和封建文人尊奉为政治、伦理经典,成为巩固和强化封建专制主义的重要思想武器。其中一些观点,如“格物”、“致知”等,对今人仍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 礼记   中庸 ☛

大学

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分综合大学、专科大学或学院等。中国大学以本科为基本组成部分,有的大学设专修科和研究生院。各类大学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和学校性质,分设若干专业,几种相近专业结合组成系。招收高中及同等学校的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者,学习年限一般为4年,医科及某些专业为5年或5年以上。


大学

❶中国儒家经典之一,原为《礼记》的一篇论著。中国封建教育的重要教材。参见“哲学”中的“大学”。
❷见“教育管理”中的“大学”。


大学

儒家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孔子弟子曾子撰著。宋代开始由《礼记》中抽出,朱熹以之为“四书”之一。提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宋以后对学术思想影响渐大。

大学

大学

实施高等教育的主要机构。培养本科及本科以上人才,在文科(含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政法、财经、教育(含体育)、理科、工科、农林、医药等8个学科门类中,大学应具有3个以上不同学科为主要学科,并具有较强的教学、科学研究力量及较高的教学、科研水平。全日制大学在校学生规模在5000人以上。大学按科类设若干学院(或不设),其下按学科专业设系、教研室或其他相应教学、研究机构,通常设有专门的研究机构。招收完成普通中等教育或具有同等学历者进行本科教育,学制4—5年,并招收本科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者进行研究生教育,广泛提供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及其他社会性的教育服务。中国大学分综合性大学,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 专科性大学,如北京工业大学等。

☚ 高等教育   学院 ☛
大学

大学

实施高等教育的主要机构。培养本科及本科以上人才,在文科 (含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政法、财经、教育 (含体育)、理科、工科、农林、医药等8个学科门类中,大学应具有3个以上不同学科为主要学科,并具有较强的教学、科学研究力量及较高的教学、科研水平。全日制大学在校学生规模在5000人以上。大学按科类设若干学院 (或不设),其下按学科专业设系、教研室或其他相应教学、研究机构,通常设有专门的研究机构。招收完成普通中等教育或具有同等学力者进行本科教育,学制4—5年,并招收本科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进行研究生教育,广泛提供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及其他社会性的教育服务。中国大学分综合性大学,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 专科性大学,如北京工业大学等。

☚ 高等教育   学院 ☛

大学大學dà xué

❶儒家经典之一。《古今医案按选·卷一》:“俞东扶曰:仲景《伤寒论》,犹儒书之《大学》、《中庸》也,文词古奥,理法精深。”
❷现时指高等学府。

大学

大学

《礼记》篇名。儒家经典之一。其《经》一章。《传》十章。程子言:“《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朱熹言:其《经》,“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四书章句集注》)其主题,则“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同上)其八大条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宋代朱熹把《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并附以“章句、集注”之后,其影响日增,成为宋明以来中国封建社会之政治、伦理及哲学思想之基本纲领,为仕途必修之课。

☚ 士礼   大毛公 ☛

大学

大学

儒家经典之一。《礼记》49篇中的一篇。其作者说法不一,一说是孔子弟子曾子所作,一说是思孟学派乐正克所作。《大学》是先秦儒家重要的教育著作。从目的到程序,提出了比较完整的道德教育体系,是先秦儒家道德教育思想的总结,也是我国最早的自成体系的有关道德教育的重要文献。《大学》中的主要内容为“三纲领”和“八条目”。大学教育的三纲领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指发扬光大人先天固有的善性;“在亲民”,朱熹改为“新民”,指推己及人,使人去掉“旧染之行”;“止于至善”,是指达到封建伦理道德的至善境界,“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些是《大学》中提出的封建社会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大学》中还讲了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八条目的中心环节是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反复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八条目”中的“格物”,“致知”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基础。格物,朱熹注:“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郑玄注:“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此致或为至。”两人的注解都有要获取知识就必须多接触事物的意思。“诚意”、“正心”的意思是与“格物”、“致知”相联系的。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然后心正。”讲的是只有认识和了解事物,才能树立起坚定的道德信念。“修身”是八条目的中心环节,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所要达到的目的,即把个人修养达到完善地步,这样的人,才能“治国”,“齐家”,“平天下”。“修身”是《大学》中对人培养所要求的最高目的。《大学》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人,说明了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大学》同《中庸》一样,在封建社会影响很大。宋元以后,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成为官定的基本教科书,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目。

☚ 三人行必有我师   大成书院 ☛
大学

《大学》

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原是《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曾子作。近代多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宋代将其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四书。《大学》的经济思想以国家财政为重点。在德与财的关系上,把伦理规范“德”放在首要地位,提出“德者本也,财者末也”的观点,以为有“德”便有百姓,有百姓,便有土地财富。“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据此,在财政上反对“聚敛”,认为“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只有“藏富于民”,国家才不会灭亡,财富才会不断增加。并说:“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大学》重视对财源的培养,从生产与消费相对比的角度认识财用足与不足的问题,把加紧生产,节约消费,生产大于和增长快于消费视为谋求财用充足的途径。说:“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 为之者疾,用之者舒; 则财恒足矣。”

☚ 周礼   礼运 ☛

大学da xue

institutes providing higher education,usually referring to universities or colleges

大学da xue

major traditional learning


《大学》da xue

Great Learnings(basic learning of ancient China)

大学

university

《大学》

The Great Learning—one of The Four Books


大学

university;college
综合性~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university/理工科~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师范~ normal university;teachers’college/文科~ college of liberal arts/外国语~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入学注册matriculation/~预科 preparatory course for college

大学

政治性刊物。1968年1月由台大毕业生郭维桢独资创办,林松祥为名义发行人。创刊初期,内容多为文艺、教育问题的一般性讨论。1971年1月,刊物改组,由丘宏达任名誉社长,陈少廷任社长,杨国枢任总编辑。主要撰稿人多为向往西方民主、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年轻知识分子。刊物内容开始侧重台湾社会现实问题。1972年发表杨国枢、陈少廷等人联合论政的“国是九论”文章、围绕社会改革和民主政治等主题,对台湾统治机构中的积弊提出批评建议,被认为“开启”了70年代台湾政治改革运动的先河。该刊的政治主张得到一些大学校园学生刊物的共鸣。1973年1月,因刊物问政遭受挫折、内部认识不一发生分裂,原社长、总编辑辞职,由原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后退出国民党的张俊宏任总编辑,并与康宁祥结合,主导刊物。留洋一派则纷纷撤出,另组《人与社会》杂志,有的还进入执政党的机构内,成为国民党内新生的政治势力,如关中、孙震、李钟桂、施启扬等。至此,往日知识分子集体论政、推动政治革新的运动,已曲终幕落。

大学

儒家经典之一。原为 《礼记》篇名。作者不详,约为秦汉之际儒家作品。一说为曾子作。宋代把它从《礼记》中抽出,与《论语》、《孟子》、《中庸》放在一起,称为“四书”。书中着重阐明修身、齐家与政治的关系,提出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个纲领,以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项目,以作“大学”之道,成为南宋以后理学家讲伦理、政治、哲学的基本纲领。

大学

高等教育机关。清末始创办近代高等教育,辛亥革命后,首都与各省多设置大学。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二月,依照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的《国立大学条例》规定,国立大学设文、理、法、医、农、工、商等科,各科分设各学系。各国立大学可设数科或单设一科。招收高级中学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录取学生以其入学考试的成绩决定。修业期限为四至六年,采用选科制,学生修业期满,考试及格者发给毕业证书,称某科学士。国立大学设大学院,招收大学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者,研究有成绩者授予学位;并可设置各种专修科及“学校推广部”。国立大学的组织机构,设校长一人,由教育总长聘任;校长为本校的例任董事,与部派董事、聘请董事共同组成董事会,由校长负责召集,审议学校计划、预算、决算及其他重要事项;又设“评议会”,其成员由校长和从正教授、教授中推选若干人组成,由校长负责召集,评议学校内部组织,各项规章及其他重要事项;各科、各系及大学院各设主任一人,由正教授或教授组成,规划本单位课程及教育。在高级中学未普及以前,国立大学得设预科,招收旧制中学及初中毕业生,其修业年限,在四年制毕业者预科修业二年,在三年制毕业者预科修业三年。国民党政府于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七月公布《大学组织法》,规定大学以研究高深学术,养成专门人才为宗旨。国立大学由教育部审察全国各地情形设立;由省政府设立者为省立大学;由市政府设立者为市立大学,由私人或私法人设立者为私立大学。上述大学的设置、变更及停办,须经教育部批准。大学分文、理、法、教育、农、工、商、医各学院,凡具备三学院以上者始得称为大学,不合上述条件者为独立学院,得分两科。大学各学院或独立学院各科得分若干学系,并得附设专修科。大学于各学院外得设研究院。大学设校长一人,综理校务;大学院或独立学院设院长一人,综理院务;独立学院各科各设科主任一人,综理各科教务;大学各学系设主任一人,办理各该系教务;大学各学院教员分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四种,由院长商请校长聘任,并得聘兼任教员,但其总数不得超过全体人数五分之一。校务会议审议大学预算,大学学院、学系的设置及废止,大学课程,大学内部各种规则,学生考试事项,学生训育事项,以及校长交议事项。校务会议得设各科委员会。大学各学院设院务会议,以院长、系主任及事务主任组成,以院长为主席,计划本院学术、设备事项,审议本院一切进行事宜;各学系设系教务会议,以系主任及本系教授、副教授、讲师组成,系主任为主席,计划本系学术、设备事项。大学职员及事务员均由校长任用。大学入学资格是须曾在公立或已立案的私立高级中学或同等学校毕业,经入学考试及格者。修业年限除医学院为五年外,其余均为四年。私立大学或私立独立学院另有校董会的组织,掌理学校经费及用人之权。另据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八月十五日公布的《大学规程》中有关于学系设置的规定:大学文学院或独立学院文科分设中国文学、外国文学、哲学、史学、语言学、社会学、音乐学及其他各学系:大学理学院或独立学院理科分设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心理学、地理学、地质学及其他各学系,并得附设药科;大学法学院或独立学院法科分设法律、政治、经济三学系,但得专设法律学系;大学或独立学院之有文学院或文科而不设法学院或法科及设法学院或法科而专设法律学系者得设政治、经济二系于文学院或文科;大学教育学院或独立学院教育科分设教育原理、教育心理、教育行政、教育方法及其他各学系;大学或独立学院之有文学院或文科而不设教育学院或教育科者,得设教育系于文学院或文科;大学农学院或独立学院农科设农学、林学、兽医、畜牧、蚕桑、园艺及其他各学系;大学工学院或独立学院工科分设土木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造船学、建筑学、采矿、冶金及其他各学系;大学商学院或独立学院商科分设银行、会计、统计、国际贸易、工商管理、交通管理及其他各学系;大学医学院或独立学院医科不分系。各学系遇必要时得再分组。国立的大学、独立学院与专科学校多由教育部直辖,如中央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清华大学、四川大学、同济大学、暨南大学、武汉大学、北平大学、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北洋工学院、广东法科学院、上海商学院、上海医学院、艺术专科学校、音乐专科学校、中法工学院等;也有直属于他部的,如交通大学由铁道部管辖。省市立大学由省市政府管辖;私立大学或独立学院多由外国教会设立,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各教会大学组织“中华基督教教会大学协会”,参加这个协会的有北平的燕京大学,南京的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济南的齐鲁大学,苏州的东吴大学,福州的福建协和大学,上海的沪江大学、圣约翰大学,广州的岭南大学,杭州的之江大学,长沙的雅礼大学,成都的华西协和大学,武昌的文华大学、博文书院等十四所院校;还有未参加该协会的大学和旧教设立的大学,如北平的辅仁大学,上海的震旦大学,福州的华南女子大学,广州的夏噶医科大学等;间有私人创办的大学,如华侨陈嘉庚创设的厦门大学。以上各院校均按《大学组织法》组织而成,不属教育部直辖的,并受教育部的监督。此外,参谋部所属的陆军大学,内政部所属的中央警官学校则为军警系统的大学,其性质、组织与一般大学不同。参见“陆军大学”、“中央警官学校”。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5:5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