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系一组主要影响肢带肌、颈项肌、咽部肌肉的一般炎症和炎性改变的疾病。本病的典型病理改变为肌纤维节段性坏死和再生,坏死灶邻近和静脉周围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严重急性炎症可有广泛坏死而无细胞浸润,有些慢性炎症肌纤维可被纤维组织代替。临床表现极为多样,可分3型。甲型为单纯多发性肌炎不伴有皮肤或结缔组织损害(如硬皮症、类风湿性关节炎、恶性肿瘤等);乙型则伴有皮肤或结缔组织的损害;丙型可伴发有恶性肿瘤。1~70岁均可发病,但30岁以后起病为多。病程多为亚急性或慢性,最常见的症状为缓慢进展的骨盆带或肩胛带肌肉无力,出现鸭步和举物困难;肢端动脉痉挛缺血可出现雷诺现象;可有吞咽困难、关节疼痛等。后期几乎所有肌肉均表现无力尤以肢体远端为著。治疗:可对症处理,亦可适当应用中药。 多发性肌炎 多发性肌炎多发性肌炎是一种主要侵犯骨胳肌的结缔组织病,也可累及心肌和平滑肌,若同时累及皮肤,则称皮肌炎。 由于 ❶本病可能伴发于癌肿或在感染后起病。 ❷部分病例合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系统性硬化症或泪腺涎腺干燥综合征等。 ❸肌肉浸液可以造成动物模型。 ❹病人的淋巴细胞能破坏培养中的骨胳肌细胞,所以目前公认它属于自身免疫反应性疾病。 急性期,病肌肿胀,横纹消失,继以肌纤维局灶或弥散性坏死,被噬。肌纤维粗细不匀,有的萎缩,有的肥大。间有肌核增生、淡染与肌浆嗜碱等再生征象。间质内和血管周围见淋巴细胞、浆细胞、组织细胞浸润,伴纤维组织增生; 但细胞浸润可能缺如。重症病例尚见肌肉内钙质沉着,尤以儿童为然。皮肤病理主要是真皮水肿和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中年以上好发;女多于男约一倍。根据伴发病轻重,可将它分为四类: ❶纯粹多肌类; ❷伴轻度胶元一血管病征或皮损,而肌无力明显的多肌类: ❸伴重度胶元—血管病征或明显皮损,而肌无力轻度的多肌炎;以及 ❹伴癌症的多肌(皮肌)炎。 起病缓急不定。急性者常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咽疼、倦怠等;在数周内肌力减退,以近端为主,多对称,伴肌痛和压痛,动作时加重,咽、颈肌易受累,常致吞咽、发音甚或呼吸困难; 重症病例可继发肌红蛋白尿性肾病。亚急性起病者病势较为隐袭,在数月内,进行性肢体近端无力,疼痛较轻。慢性病例以下肢近端无力开始,疼痛不明显,在一至数年内缓慢波及肩带、颈肌、咽肌等。无论起病急慢,肌萎缩通常发生较迟。约60%的病人有皮肤病损,大多局限于面、颈、肩、前胸和上肢,表现为水肿、充血、红斑、萎缩、脱屑、溃疡或色素沉着等,早期的眼睑部淡紫色水肿红斑与晚期的指甲,甲沟充血是具特征性的。其他尚见伴发病征象如癌性恶病质,类风湿病性关节痛,关节肿胀; 少见病征尚有肺炎、纤维化肺泡炎、心肌损害、心包炎与肠蠕动减弱等。 病情明显发展时,尿肌酸增加,或见肌红蛋白尿; 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醛缩酶、乳酸脱氢酶与谷草转氨酶等增高。血沉大多加快。部分病人抗核因子和类风湿因子阳性。α2和γ球蛋白、IgG、IgA和IgM增多。病肌肌电图表现大致同肌营养不良,仅纤颤较多。肌活检可能帮助诊断。取材部位很重要,宜先用肌电图定位,以提高诊断率。 对中年以上起病而伴有明显皮肤病征的患者需注意伴存癌症的可能。在老年病人,尚须与风湿性肌痛症鉴别。对急性病例要注意识别流行性胸痛,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与其他病因导致的肌红蛋白尿症。慢性病例又宜与肌营养不良症、糖尿病性肌萎缩区别,另须注意鉴别重症肌无力。 确诊后及早应用类固醇治疗。在急、亚急性期,给强的松,每日60mg,合用低盐饮食、钾盐与碱性药物。血沉、血肌酶与症状好转时,缓慢减量,在6个月内降至维持量每日10~15mg,继而在2~3年内缓慢减量,乃至停服,复发时再治或加量。为防止肾上腺皮质萎缩,疗程中可辅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对类固醇违拗者,可选用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环磷酰胺或氨甲蝶呤。有合用免疫抑制剂与小量类固醇获效的,急性期宜卧床休息。康复期加强理疗、按摩和体疗。注意治疗伴发病。 急性起病而进行性恶化者预后较差,可在几周或几月内死亡。亚急性起病者常缓慢进展,病程多波动。慢性病例可见缓解、复发。类固醇治疗前,总死亡率约50%,恢复率约10%; 类固醇治疗后,死亡率降低,恢复率升高,多数儿童与年青人可得全愈。合并恶性肿瘤及部分30岁以上伴结缔组织病者常违拗治疗。50岁以上者伴存癌症机会较多,且常见心肺功能不全,预后较差。 ☚ 肌营养不良 感染性肌炎 ☛ 000118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