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外科正宗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外科正宗

 《外科正宗》是中医外科学专书。明陈实功著,刊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明 《医藏书目》最早著录。现存主要版本有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刻本、明崇祯四年(1631)刻本、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刻本、日宝永三年(1706)宣风坊书林井上忠兵卫版、乾隆五十年(1785) 刊张鹜翼重订12卷本和徐灵胎批注12卷本。其中康熙本和徐大椿批注本为通行本。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据康熙刻本的影印本,1964年又据多种版本校勘出版排印本。
 陈实功 (1555—1636),字毓仁,号若虚,明崇川(今江苏南通) 人,中医外科学家。幼年多病,少时即开始研究医学,并学外科,注重参阅中医各科医著及文学、哲学著作,行医四十余年,临床经验丰富。陈氏在总结前代医家外科证治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个人心得体会,撰成 《外科正宗》 一书。
 本书4卷,约21万字。前为作者自序。卷1以歌诀附加注释的形式,概论外科疾患的病因病机和诊断、治疗的基本原则与方法;继之以验案,以示规范;其次载外科常用方剂56首,译其药物组成、主治及使用方法;再次绘图30余幅,以示各种常见疮疡的部位、形状;终以“痈疽诸证疮名十律”赅括常见外科诸疾名称。卷2-卷4分论外科常见病证120余种。每证均首明病因病理,次叙症象,再详论治法并出示验案,最后载其主治方药。
 本书的学术成就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重视外治,反映了当时外科手术的发展水平。陈氏力辟当时只重内治,轻视外治的思想倾向,认为外敷药、刀针、手术是治疗外科病不可缺少的措施。书中记载的鼻息肉摘除、气管缝合、下颌骨脱臼整复、咽喉和食道异物去除、骨结核死骨剔除等,均为外科史上较突出的成就。对脱疽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准确地记述了其临床表现、论断、预后。并首次提出从关节面处实行离断的手术原则,指出早期截趾、指在治疗上的价值。对良性肿瘤的割治,较早地发现连同包膜一起完整切除的临床意义。对痈疽已溃排脓不畅者,主张剪除坏死组织,扩创、引流,使毒从外出。二是对某些外科病的发病原因和病位有较明确的认识。如肠痈(阑尾炎)一证,陈氏指出由“男子暴食奔走,致肠胃传递不能舒利,败血浊气,壅塞肠道而成”;或因“妇人产后体虚多卧,未经坐起活动,……以致肠胃内容停滞而成”;或因“饥饱劳伤,担负重物,醉饱、生冷并进,肠胃痞塞,运化不通,气血凝滞而成”。书中绘有肠痈图,其部位正在今之麦氏点与兰氏点之间。三是在治疗上强调内外结合。认为“内之证或不及其外,外之证则必根于其内”。故在治法上主张内服药与手术外治并重。内治应灵活运用 “消”、“托”、“补”三大治疗法则。四是提出 “疮疡全赖脾土”的学术观点,重视调理脾胃、饮食营养,反对无原则的饮食禁忌,是李东垣脾胃学说在外科学术中的发展,对加速患者康复具有积极意义。五是重视医德,提出医家 “五戒”、“十要”,要求医生勤于读书,精选药物谨于职守,对病人一视同仁等,为外科医生学习和行医的守则。
 《外科正宗》以其“列证最详、论治最精”,而成为明代最有影响的外科专著。明代外科著作甚多,虽各有特点,但均不及本书全面详尽。本书对研究中医外科学理论和临床实践,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外科正宗》 - 中外名书奇书 - 可可诗词网

《外科正宗》

《外科正宗》

《外科正宗》作者明陈实功撰。陈实功(1555~1636)字毓仁,又字若虚,崇川人。此书刊于1617年,全书4卷,(又有12卷本,内容同),共分164类,附有医案,是一部代表我国明代以前外科学伟大成就的重要文献。

《外科正宗》包括外科总论,多种外科病证,肿瘤病证,记述多种外科手术疗法,论述精要,切于实用。全书重视脾胃的调理和饮食的摄纳,认为气血的盛衰与疮疡预后的善恶有密切关系,脾胃是气血资生之源,脾胃强则气血壮,反之气血衰,它可通过食欲情况来表现,故称:“诸疮全赖脾土,调理必须端祥。”提出:“饮食何须戒口”。反对逆其胃气,对疮疡初起,阳证者主张托里以速其脓,反对无原则用寒凉攻伐药品损伤脏气。重视外治法,应用针法对疮形坚硬消托无效,化脓期而仍不外溃,早期主张用针法切开,开窃泄毒,逐邪外出,痈疽脓出滞不畅者,主张用扩创手术以畅通脓管,使脓毒畅出。对于脓在深部,不易排出者。主张“煮拨简方”。即药物煎煮竹简吸引之。本书还论述了鼻瘜肉摘除,气管缝合,截肢,咽喉和食道内铁针摘除,下颏骨脱臼复位等大小外科手术及其他疗法,对后世外科学发展有深远影响,如清祁坤著《外科大成》,吴谦等著《医宗金鉴·外科心法》等著作,皆参考本书著成。本书解放后有影印本和排印本。

外科正宗

外科著作。明陈实功(1555—1636)撰。四卷。实功字毓仁,号若虚,崇川(今江苏南通)人。行医四十年,临床经验丰富,尤以外科见长。提出“五戒”、“十要”作为外科医生守则,重视外治法。于万历四十五年(1617)撰成此书。卷一为痈疽门。卷二为上部痈毒门。卷三为下部痈毒门。卷四为杂疮毒门。分述常见外科病证一百二十余种,载方一百五十六首,补遗一百五十七首。每证均首明病因、病理,次论诊断要点,又详其治法,并示验案,最后记载炼制诸药方法。全书内容丰富,论述简明,层次清楚,文图并茂。陈氏重外治,常以刀针或腐蚀药清除坏死组织,并强调扩创引流,“使毒外出为第一”,力辟当时只要内治,轻视外治倾向。书中记述之鼻息肉摘除术,死骨剔除术,乌龙针剔除,目部异位及下颔脱臼之整复法等,颇为后世医家重视。以“列症详、论治精”见称。是书为重要的中医外科文献,对中医外科发展,影响颇著。有万历四十五年刻本,崇祯四年(1631)刻本,光绪十二年(1886)刻本,一九五六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

外科正宗

书名。4卷(又有12卷本,内容相同)。明·陈实功撰。刊于1617年。全书共分157篇。卷1为外科总论,包括痈疽原委、治法、五善、七恶、调理及痈疽图形等15篇;卷2~3论流注、乳痈、肠痈、脏毒、痔疮、鱼口便毒、杨梅疮等14篇;卷4为阴疮、伤寒发颐等119篇。各病除介绍因、证、治法外,多附作者验案。内容比较详明。建国后有影印本及校订排印本。

外科正宗

书名。明·陈实功(若虚,毓仁)撰于1617年。有4卷和12卷两种内容相同的本子,是一部较好的外科专著。所述疾病百余种。每病均列病理、症状、诊断、治法、成败医案及选方。在治疗上内外并重。在内治法上强调调理脾胃的重要性。具体治疗,多主张用托、补二法。外治法上常用刀、针、腐蚀药等“开户逐贼”的方法,“使毒排出为第一”。他一反传统的外科做法,在外科技术上有较大的创新,如截肢、气管缝合、鼻痔(肉)摘除、下颌脱臼整复、痔核挂线以及某些肿瘤的治法等。因而对中医外科的影响较大。

外科正宗

138 外科正宗

中医外科学专著。明代陈实功撰于1617年。4卷,157篇。卷1为外科总论,包括痈疽、原委、治法、五善、七恶、调理及痈疽图形等15篇; 卷2至3论流注、乳痈、肠痈、脏毒、痔疮、鱼口便毒、杨梅疮等14篇;卷4为阴疮、伤寒发颐等119篇。本书搜集明以前的外科有效方药,结合作者40余年的临症经验编写而成。本书首列病理,次叙症象、诊断,再立治法方药。治疗主张内外并重。内治法着重于调理脾胃,治法多用托、补二法。外治法常以腐蚀药或刀针清除腐肉,扩创排脓,使毒外泄。本书尤对外用药及手术方法记述详细,内容丰富,对流注、乳痈、肠痈、脏毒、痔疮等疾病的治疗,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作者还提出“五戒”、“十要”作为医生守则。故后人称其为“列症最详,论治最精”。是一部代表明代以前外科学成就的重要文献。

☚ 濒湖脉学   瘟疫论 ☛
外科正宗

外科正宗

中医外科学名著。四卷(亦有十二卷本,内容同)。明陈实功撰。陈实功(1555—1636),字毓仁,又字若虚。崇川(今江苏南通)人。明著名医家。清康熙十三年(1674)《通州志》卷十《人物》记载,陈实功幼年多病,对医学有浓厚兴趣,开始研读《素问》、《难经》及内外科临证诸医书,博览文史。行医侧重外科,积四十年临床经验,继承明以前中医外科学的成就,约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撰《外科正宗》。
卷一以歌诀附加注释的方式,简要概括了外科疾患的病源病因,诊断方法,治疗规律及其基本法则;继而列述验案,以作示范,并载外科常用验方五十六则,详细记述了药物组成、主治病症、使用方法;再次又绘图三十余幅,以显示各种重要外科病患的部位与形状;卷末以“痈疽诸证疮十律”歌诀,简括常见外科疾病的名称。卷二至卷四,分述常见病证一百二十余种,每证均首先说明病因病理,然后详细论说诊断要点及其治疗大法,且附有验案,并载其所用方药。陈实功在论述外科病机时,强调“内之证或不及其外,外之证则必根于其内也”(《自叙》)。因此,对外科疾病,亦重视内部调理脾胃,主张多采用内治托、补二法。病人脉虚病虚,首尾必行补法;疾病表实里实,临时暂用攻方。疮疡溃后,治当大补,切忌寒凉。重视保护病人脾胃实为该书一大特点,也是陈实功在外科治法上的一大创建。此外,陈实功还力排当时“只重内治,轻视外治”的偏面观点,注重外治诸法,认为外敷药物、外用刀针、手术均为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陈实功首倡使用茴香散进行局部麻醉,再用铜筋丝线圈套来摘除鼻息肉的治法;首次提出从关节面处实行截肢手术的原则,治疗脱疽病;并在中医外科史上最早对颈部恶性肿瘤、乳癌(包括原发和转移)等疾病的症状特点及其治疗预后,作了详细而又正确的描述。《外科正宗》集明代以前中医外科学医疗成就之大成,对后辈医家有很大影响,是研究中医外科理论和从事外科临床的重要参考文献。
明《世善堂藏书目录》和《医藏书目》中均有著录。现存主要版本有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刻印本(四卷本)、清乾隆五十年(1785)刊印本(重订十二卷本)、清咸丰十年(1860)海宁许楣刊本(清代名医徐灵胎评注十二卷本)等多种。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曾有影印本出版,以后又有校订排印本等。

☚ 普济方   审视瑶函 ☛

外科正宗

外科书名。明陈实功撰。刊于1617年。4卷。卷一总论外科病的病因、诊断及治疗。卷二至卷四分论常见的100余种外科病,并介绍典型病例,附图30余幅。总结了明以前外科学的成就。本书以“列症最详,论治最精”见称,为中医外科学的重要著作。

外科正宗wàikēzhèngzōng

医书。4 卷(又有12 卷本, 内容同)。明·陈实功撰。刊于1617 年。该书较全面地介绍了中医外科学的内容, 包括外科总论及多种外科病症的证治, 并附作者医案。书中还记载了鼻息肉切除术等手术疗法, 颇为后世医家所重视。全书内容比较详明, 论述精要, 选方切于实用, 在近代外科学著作中有较大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有影印本和排印本。

外科正宗

《外科正宗》

《外科正宗》系外科专书。4卷。明·陈实功撰。刊于1617年(万历45年),是我国明代较有影响的一部外科专著。本书是在总结前代医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陈氏本人40余年的临床实践编撰而成。比较全面、系统地记载了外科原委、诊法、治则及150余种病症的临床经验,并于每一论述之后均附有治验,后世医家对本书有“列症详,论治精”的好评。本书与其它外科专著之不同点在于它特别重视外治法,认为外敷药、刀针、手术等是治疗外科病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因此,他对外治法进行精心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陈氏所创用的切除鼻息肉的手术方法,不仅是医学文献上记载较早者,而且这一手术原则至今尚为临床所应用; 对脱疽病的治疗,首次提出从关节面处实行离断的手术原则;对良性肿瘤的割治,较早地发现连同包膜一起完整切除的临床意义;对痈疽已溃排脓不畅者,主张剪除坏死组织,扩大创口,以利引流等等,凡此都是从积极方面着手的。不难看出,《外科正宗》在古代外科的论症及治疗上,均有较大的贡献,与此同时,在内科治疗方面,始终强调辨证论治在外科临床中的重要意义。主张治病贵在审症和灵活地运用消、托、补三大治疗法则;他所提出的“疮疡全赖脾土”,“饮食何须戒口”等论点,是东垣脾胃学说在外科学术中的发展,对加速外科病人康复有积极意义。总之,本书内容详尽,条理清晰,选方实用,并重视外治、手术,对后世外科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今流传的有康熙年刻本,日本重刻康熙本及徐大椿评注的12卷本等。建国后有影印本及排印本出版。

☚ 疮疡经验全书   疡医大全 ☛
0001370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0:3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