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县裴介镇明代戏台
明代戏曲文物。位于山西夏县裴介镇内。两台东西对峙,相距二十八点四米。西台面阔三间,进深二椽,卷棚顶,柱头用大额枋,明间宽六点五米,表演区宽阔,台基高约一米。此台始建年不详,梁脊板载重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与清乾隆四十年(1775)。东台亦面阔三间,进深二间,硬山顶,柱头斗为三跴单昂斗拱,平身斗一攒,明间出四十五度斜拱,前檐檩下斗拱后尾与中檩下斗拱相连,台基前一点六三米处立四柱,柱子与台面齐平处有榫卯,供演戏时加棚板以增大表演区,结构别具一格。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对脸戏台,说明当时戏曲繁盛,一地二台同时演出,互相竞争。类似的对台还有河津县大禹庙戏台,两台楹联分别为:“左右奏新声,左啸月,右吟风,声达左右;东西传雅韵,东阳春,西白雪,韵满东西。”“一传楚舞,一唱吴歌,一一争奇谁第一;双奏鸾笙,双吹风管,双双斗巧自成双。”描绘了对台赛戏情状。后世的并列戏台、连体戏台、品字形戏台,均从对台发展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