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墨池记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墨池记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窪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耶?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耶?则学固岂可以少哉! 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彰也,书 “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 “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耶? 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元丰类稿》)


 《墨池记》是曾巩的代表作。墨池,相传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练字洗笔砚的地方。文章通过对墨池故迹的考察,借事立言,因小见大,深入阐发了专心学习、修身养性的儒学精义。
 避开文章所提倡的“道”的思想局限不谈,仅就其否定先验观点、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奖掖道德修养这一主要倾向来看,还是有积极意义的。作者从记池入手,从古人事迹引申到学习的重要,再由学习引申到“深造道德”,把丰富而隐微的思想,用深入浅出的夹叙夹议方式,逐层生发出来,显示了文章重视道德功利、又善于循循诱导的教化倾向。
 与内容的平实浅切相一致,本文在表达方式上具有平和的鲜明特点,而这种“平和”又是通过力避刚直激烈、追求“冲淡”的效果取得的。从文章的结构层次看,提倡“深造道德”的主旨是曲折婉转的表现的。作者先由墨池故迹推断王羲之书法的卓越成就并非天成,再推到后天学习的重要,并归旨于“深造道德”更需努力。至此,作者作一回环,牵出州学王君索文经过,再从此事联想到有一技之长就受到人们尊重,并推到“仁人庄士”对后人的精神影响将更大,从而归入努力 “深造道德”的主旨。文章纡徐往复,有分有合,严谨周详,古淡中别有一番淳厚。从行文特点看,文章敛气蓄势,机峰深藏,用平缓的语言,淡淡写去,极尽阴柔之美。无论是推断王羲之书法是“精力自致”; 还是揣测索文者用意是“推其事以勉其学”,作者都是用委婉含蓄的推测语气,娓娓道来,无强人之处。文章每段结句或设问或感叹,承转自如,兼以“况欲深造道德者”、“况仁人庄士”这种递进句式,使文章更显得回旋有余,从容不迫。

古诗文《墨池记》原文|注释|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墨池记

 

[宋] 曾 巩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耶?方羲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11),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12);则其所能(13),盖亦以精力自致者(14),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 则学固岂可以少哉! 况欲深造道德者邪(15)?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16)。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17),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18)。又告于巩:“愿有记。”推王君之心(19),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20),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学者邪(21)?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22),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如何哉(23)!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24)曾巩记。
 
 〔注释〕
 ①本篇选自《曾巩集》。②临川,宋时江南西路抚州治所,在今江西抚州。隐然,高起的样子。③洼然,低深的样子。④王羲之,东晋书法家。⑤荀伯子,南朝宋人,在临川内史任上,曾作《临川记》六卷。⑥张芝,东汉人,擅长草书,有“草圣”之称。⑦信,确实,可靠。⑧方,当。强以仕,勉强地要他做官。⑨极,游遍。⑩出沧海,出海。(11)徜徉(chang yang常扬),游逛。肆恣,自由放纵,不受拘束。(12)书,书法。晚,晚年。(13)能,擅长。(14)以精力自致,用自己的精力去努力达到。(15)深造道德,使在品德方面造就很高。(16)州学舍,指抚州官学的校舍。(17)教授,宋朝路学、州学中主管教育的官员。章,同“彰”。不章,不为人们所知道。(18)楹(ying营),厅堂的前柱。揭,悬挂。(19)推,推究。(20)一能,一技之长。(21)其,前一“其”字,作转折连词,同“岂”;后一“其”字作代词,意义不同。(22)尚,推崇。(23)被,影响。(24)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庆历,宋仁宗年号(公元1041年—1048年)。
 
 〔分析〕
 这篇短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因小及大,小中见大。题目是为墨池作记,据说这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洗涤笔砚之池,但实际上,传为王羲之墨池旧迹的,还有浙江会稽等多处,从曾巩此文“此为其故迹,岂信然耶?”的语气来看,他对临川墨池是否确为王羲之真迹,是抱有一定怀疑的。因此,他略记墨池的处所、形状以后,把笔锋转向探讨王羲之成功的原因:“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由此肯定了后天勤学苦练的重要。这是本文的第一层意思。这层意思紧紧扣住了“墨池”题意,是题中应有之义。
 但文章的主旨并不就此完结。作者又进一步引申、推论:(一)学习书法是如此,想要提高道德修养也是如此。从学习书法推及道德修养,两者都不是先验的,而是后天获得的;(二)从“人之有一能”尚且为后人追思不已,推及“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将永远沾丐后世。从书法推及风节品德,从具体的书法家推及更广泛的仁人庄士,这个推论极为自然,并非外加,却表现出曾巩思路的开阔,识见的高超。低手写作这类碑版文字,往往就事论事,粘着题目,不知生发、开掘的。这是本文的第二层意思。沈德潜评本文说:“用意或在题中,或出题外,令人徘徊赏之。”(《唐宋八家文读本》)“题中”、“题外”,就是上述两层意思。
 但是,“题外”实在还在“题中”。这两层意思不仅由小及大,顺理成章;而且从讲书法到讲道德,兼论追慕先德,都还是跟题意相扣的。因为“墨池”旧址今为州学舍;本文之作,又是作者应教授王盛的请求;王盛的目的又是“勉学者(指学生)”。所以,重点是一个“勉”字。于是从学习书法到一般的学习,到道德的修养,自然是勉励学生们的应有内容。如果死扣“墨池”,拘于一般题义,只讲书法,不但死于题下,而且远离作记本意了。所以,这第二层意思,就一般作法来说是“题外”,就本文的具体环境来说,实在还在“题中”。
 与既递进又切题的文章内容相照应的是,本文的结构也很有特色:双线交错递进。一线是:叙事的转换,从墨池旧址到当今墨池边上的学舍;另一线是:论点的推进,与叙事的古今转换紧密绾合,论述也从缅怀先辈的“遗风余思”(主要指王羲之的书法成就来源于勤学苦练)到侧重于勉励当今的后学者(主要指道德修养方面)。这样的结构既流动又完整,有助于行文的不粘不离。
 这篇小记还有一个特色是多用设问句、反问句和感叹句。其中设问句就有五句之多,如:“岂信然耶?”、“而又尝自休于此耶?”等;最后又以一感叹句煞尾:“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如何哉!”这些句式的大量运用,使这篇说理短文平添了一唱三叹的情韵。特别是那五句设问句,兼有停顿舒展之功,避免一泻无余之弊,低回往复,玩索不尽。前人以“欧曾”并称,在这一点上,曾巩是颇得欧阳修“六一风神”之妙的。

 〔评说〕
 沈德潜《唐宋八家文读本》:“小中见大,可以暗藏,可以说破。此则说破深造道德意,不以一格拘也。”又:“用意或在题中,或出题外,令人徘徊赏之。”
 孙琮《山晓阁曾南丰文选》:“右军之书,以精力自致,此题中所有也;因右军学书,而勉人以深造道德,此题中所无也。既发本题所有,又补本题所无,尺幅之间,云霞百变,熟此可无窘笔。”
 张孝先《唐宋八大家文》:“小中见大,得此意者,随处皆可悟学。”
 王符曾《古文小品咀华》:“因墨池会得羲之学书,从此着想,便为大有关系文字。以其为州学舍,故‘学’字粘得上。其通篇命意,不过借羲之学书以勉学者,若论羲之为人善书,固有飘飘凌云之致。执定印板字字拘之,则腐矣。”
 浦起龙《古文眉诠》:“池为绩学之证,学舍为聚学之地,教授为董学之人,面面关通故切。徒曰小中见大,直扪钥揣形耳。”

《墨池记》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墨池记》

[原 文]

临川①之城东,有地隐然②而高,以③临④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⑤而方以长⑥,曰王羲之⑦之墨池者,荀伯子⑧《临川记》云⑨也。羲之尝慕张芝⑩“临池学书,池水尽墨”,此为其故迹,岂(11)信然(12)邪(13)?

方(14)羲之之(15)不可强以仕(16),而尝极(17)东方,出沧海(18),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19肆)恣(20),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21)善,则其所能,盖(22)亦以精力自致(23)者,非天成也。然后世(24)未有能及(25)者,岂其学不如彼哉?则(26)学固(27)岂可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28)也,书“晋王右军(29)墨池”之(30六)字于楹(31)间以(32)揭(33)之。又告于巩曰:“愿(34)有记。”惟(35)王君之心,岂(36)爱人之善(37),虽(38一)能(39)不以(40)废(41),而因以及(42)乎(43)其迹耶?其(44)亦欲推(45)其事,以勉其(46)学者邪?夫(47)人之有—能而使后人尚(48)之如此,况仁人庄士(49)之遗风余思(50)被于来世(51)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52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注 释]

①临川:宋抚州临川郡,在今江西省临川县。②隐然:形容景色幽深。③以:连词,而。④临:下临。⑤洼然:低而深的样子。⑥而方以长:既方又长。“以……而……”,既……又……。⑦王羲之,字逸少,晋代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古代著名的书法家,有“书圣”之称。⑧荀伯子:南朝宋时人,著有《临川记》六卷。⑨云:所说。⑩张芝:字伯英,东汉时人,善草书,号称“草圣”。(11)岂:难道。(12)信然:真的如此。(13)邪(yé):语气词,通“耶”。(14)方:当。(15)之:取消原句“羲之不可强以仕”的独立性,使它充当介词“方”的宾语。(16)强以仕:勉强(某人)去做官。以,而。仕,当官。(17)极:穷尽,这里指遍游。(18)沧海:大海,海水苍青,所以叫沧海。(19)徜徉(chángyáng):自由自在地来回走动。(20肆)恣(zì):放纵。(21)乃:才。(22)盖:表肯定判断的语气副词,相当于“原来(是)”。(23)致:达到。(24)后世;后代的人。(25)及:赶上。(26)则:那么。(27)固:通“顾”,语气副词,与“岂”连用,以加强反问语气。(28)章:通“彰”,显明,为人周知。(29)王右军:王羲之曾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所以史称王右军。(30)之:这。(31)楹(yíng):房屋前面的柱子。(32)以:而。(33)揭:高举,这里指悬挂。(34)愿:希望。(35)惟:思忖:(36)岂:副词,或许,莫非。(37)善:形容词用如名词,指长处。(38)虽:即使。(39)能:技能,才能。(40)以:让。(41)废:弃。(42)及:推及。(43)乎:于,到。(43)其:表推测语气的有副词,还是。(45)推:推崇。(46)其:那些。(47)夫:发语词。引发议论。(48)尚:尊敬。推崇。(49)庄士:庄重自持的正直人士。(50)遗风余思:互文,“遗”与“余”同义。“风”与“思”相通,指教化。(51)被于来世:即“于来世被”,状语后置。于,对。被,影响。(52)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庆历,宋仁宗的年号。

[译 文]

临川的城东,有块幽深而秀美的高地,而且下临山溪,叫做新城,新城的上面,有个凹下去的既方又长的池子,有人说这就是王羲之的墨池,荀伯子的《临川记》上记载过。(说是)王羲之曾钦慕张芝的书法,仿效他在池边练字,(因洗笔砚)池水全变黑了,这就是它的遗迹,难道真是这样的吗?当王羲之不愿被人强逼着去做官时,他曾经遍游东方名山大川,泛舟大海之上,在山水之间游览聊以自娱,怎么会在他纵情山水的时候,自己却又曾在这里停留歇息呢?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精妙绝伦,那么他的造诣,原来也是花费了巨大的精力才达到的,并不是天生的。但是后来的人没有能赶得上他的,莫非这些人在学习上不如他刻苦吗?那么,(在书法上)刻苦学习难道是可少的吗,更何况在道德修养上想要得到深造呢?

墨池边上,现在已成为州学的校舍。州学教授王盛担心墨池不能广为人知,于是书写了“晋王右军墨池”这六个字悬挂在楹柱之间。又对我说:“希望能有一篇记。”我想王教授的心意,莫非是爱慕别人的长处,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能让它埋没,因而推及到王羲之的遗迹吗?还是也想借推崇王羲之的感人事迹,来勉励那些州学的学生呢?人有一技之长就让后人推崇到这种地步,何况品德高尚的正直人士留传下来的好作风好品德对后人的影响(又该会)怎样(深远)呢!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鉴 赏]

从题目看,《墨池记》属于记叙古迹的那类散文,然而作者并未停留于对古迹的琐碎记叙,而是以墨池为引线一面记叙一面议论,生发出一篇文情并茂,议论风生的说理小品。

记叙部分六十余字,既描写了新城的方位、地势、环境,又叙说了墨池的来历,还介绍了王羲之的生活经历和情怀。“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仅仅八字,说明了书圣学书之刻苦,为下文即事论理提供了依据。作者抓住“羲之之书晚乃善”的“晚”字,进行推论,说明他的成就是“精力自致而非天成”,强调学习的极端重要。再用一个反问“学固岂可少,况欲深造道德者邪”,把意思推向新的高度,不但揭出“学岂可少”的全文主旨,而且表明“深造道德”之尤为艰难和重要。联系到第三段末的设问句,更可看出作者的崇高理想是要成为“仁人庄士”,使“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而不仅是“有一能”而已。读来宛转矫健,良多余味。

字数:2322

[作者及作品简介]
选自《元丰类稿》卷十七。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仁宗嘉祜二年(1057)进士,官至中书舍人。他的文章朴实无华而含蓄精炼,为人们所推重,著有《元丰类稿》。
墨池,用毛笔练习写字后洗涤笔砚的水池。

曾巩

彭格人 主编.中学生古文知识辞典.

古典文学作品《墨池记》原文|注释|精注|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墨池记

 临川之城东〔2〕,有地隐然而高〔3〕,以临于溪〔4〕,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5〕,曰王羲之之墨池者〔6〕,荀伯子《临川记》云也〔7〕。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8〕,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9〕?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10〕,而尝极东方〔11〕,出沧海〔12〕,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13〕,而又尝自休于此邪〔14〕?羲之之书晚乃善〔15〕,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16〕。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17〕?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18〕?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19〕。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20〕,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21〕。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22〕,而因以及乎其迹邪〔23〕?其亦欲推其事〔24〕,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25〕!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1〕本篇选自《元丰类稿》卷十七。墨池:在今江西临川县,相传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练习书法时洗笔砚的地方。曾巩(公元1019~1083),字子固,建昌南丰(今江西南丰)人。曾氏世代为儒,亦世代为官。曾巩少时机敏,十二岁能文,二十岁后其文受到欧阳修的赏识。宋仁宗嘉祐二年中进士。深于儒学,曾任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史馆修撰。整理校勘过《战国策》等馆藏典籍。曾知济州(今山东济南市)、福州,多有政绩。官至中书舍人。积极参与诗文革新运动,主张平实明畅,反对浮艳艰涩。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人集其作品而成《元丰类稿》。
 〔2〕临川:宋时江南西路抚州治所,今江西抚州市。
 〔3〕隐然:不明显的样子。
 〔4〕临:靠近。
 〔5〕洼然:低洼凹陷的样子。方以长:方而长,犹今言长方形。
 〔6〕王羲之(公元303~361):字逸少,东晋瑯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市)人,著名书法家,草、隶、正、行诸体都能采众家之长而自成一家,尤善隶草,“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晋书·王羲之传》),世称“书圣”。官至右军将军,故称“王右军”。
 〔7〕荀伯子(公元378~438):南朝宋颖川颖阴(今河南许昌市)人。东晋时任尚书祠部郎,人宋为尚书左丞。博览经传,著《临川记》六卷,其中有王羲之临川学书及新城墨池的记载:“王羲之尝为临川内史,置宅于郡城东高坡,名曰新城。旁临回溪,特据层阜,其地爽垲,山川如画。今旧井及墨池犹在。”
 〔8〕张芝:字伯英,东汉末年书法家。擅长草书,家中衣帛必先用来练字而后染色,世称“草圣”。王羲之深慕其书法,曾在致友人书中论及其事:“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晋书·王羲之传)
 〔9〕信然:确实如此。
 〔10〕强以仕:勉强作官。据《晋书》: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王羲之齐名,而王羲之甚轻之。王羲之任会稽内史时,王述为扬州刺史,后又检察会稽郡刑政,王羲之深以为耻,遂称病去职,居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并发誓不再做官。
 〔11〕尝极东方:曾经游历到最东边的地方。
 〔12〕出沧海:出游东海。
 〔13〕徜徉(chang yang):随意漫游。肆恣:纵情,任意。徜徉肆恣:指王羲之纵情游山玩水。
 〔14〕休:停留。
 〔15〕晚乃善:到晚年才精妙。《晋书·王羲之传》:“羲之书在始未有奇,殊不胜瘐翼、郗愔,迨其末年,乃造其极。尝以章草答庾亮,亮以示翼,翼叹服,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书十纸,过江亡失,常痛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16〕非天成:不是先天生成的。
 〔17〕“岂其”句:大概是在学习上下的功夫不如他吧!
 〔18〕深造道德:在道德品质修养上达到很高的境界。
 〔19〕州学舍:指抚州州学的房舍。宋代州、郡、府、县均设学校。《宋史·职官志七》:“庆历四年,诏诸路、州、军、监,各令立学……自是州郡无不有学。”
 〔20〕教授:当时主管学校的官员。章:同彰,显著,明显。
 〔21〕楹:柱子。揭:挂起,张示。
 〔22〕一能:一技之长。不以废:不能湮没他。
 〔23〕迹:指墨池。
 〔24〕推:推崇。
 〔25〕仁人庄士:修德行仁、端庄有道的人。遗风余思:遗留下来的风范德行。被(pi),影响。
 
 这是一篇杂记。由王羲之墨池故迹生发开,指出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能达到精妙境界,取得卓越成就,并非出于“天成”,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全文结构严谨、文字精炼。名为墨池记,但重点是借池命意,由池及人,由人及学,层层深入。在不到三百字中融描写、考辨、叙事、议论、抒情于一体。语言自然流畅而婉转有致,半数句末用了诘词、叹语,语气铿锵有力,势不可逆转。

墨池记 - 原文、翻译、鉴赏和赏析 - 初中古诗文 - 可可诗词网

墨池记

【题 解】

这篇文章写于宋仁宗庆历八年(1084)。当时作者30岁,还没有得到一官半职,而文章却已名满天下了。这时他正在临川讲学、游赏、凭吊东晋杰出书法家王羲之的墨池遗迹。临川郡的州学教授王盛君因仰慕他的名望,特地请他为墨池作“记”。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这篇短文的显著特点是因小及大,小中见大,用小题目做大文章。题目虽然是为墨池作记,但用于记“池”的文字较少,议论文字却很多。作者从记叙墨池遗迹入手,紧密联系王羲之苦练书法的故事,着重阐明勤学苦练出才能的道理,勉励人们刻苦学习,提高道德修养。这是因为文章的读者主要是临川州学学生,学生的主要任务又是加强道德文化修养,而教授请他作记的目的也在于此,所以文章始终环绕勉学这根主轴,写得生动、灵活、简洁、明快,深得散文形散神聚的妙旨。

在语言的运用上,文章于质朴无华中寓意深长,风格平易而委婉有致,不求辞藻的华丽,大量使用设问句,有如师长口吻,和颜悦色,循循善诱,如:“岂其学不如彼邪?”“岂信然邪?”“况欲深造道德者邪?”这些句子仿佛与人促膝恳谈,从容探讨,话语娓娓不断,节奏舒缓不迫,显得含蓄蕴藉,委婉有致,寓有发人深思的意趣,是一篇优秀的“劝学篇”。

墨池记

《墨池记》

宋曾巩撰。作于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江西省临川县的墨池,相传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洗笔砚处。文章从墨池着笔,依据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指出王羲之之所以在书法艺术上取得杰出成就,并非天成,进而推及学者要深造道德,尤其不可以废学。文章对只有勤学苦练才能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这一道理的阐释,对于鼓励后人勤奋学习,努力上进,无疑有积极意义。文章借事立论,小题短篇,而开拓深宏,含蕴丰富,耐人寻绎。本文意在写论,因而采用略记详论、以论为纲、以记为目、记议间用、纲举目张的写作手法,既突出了主旨,又不致使议论无所附丽。以“记”为体裁的说理散文,大多是以记为主而以议为附,而本篇却独出心裁,详论略记而又富于情韵,多作诘问唱叹,笔调委婉有致,艺术感染力颇强。

☚ 捕鱼图记   醒心亭记 ☛

《墨池记》mo chi ji

Record of the Ink Pool→曾巩 (Zeng Gong)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2:4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