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颅超声波探测
超声波用于探测颅内占位病变始于50年代,由于它能较正确地测知病变位于何侧,现已被列为诊断大脑半球占位病变的常规检查之一。A型超声诊断仪除可用来做头皮上和硬膜上探测外,还可通过侧射型脑针式超声探头做脑内探测以确定脑肿瘤的部位。
头皮上探测应用的频率一般为1.25MHz,小儿可用2.5MHz。探测部位通常为颞、顶部,为了寻找肿瘤波亦可在额部作滑行探测。在颞顶部探测时能见到三个波:起始波、底波及中线波。底波来自对侧颅骨的内侧面,较稳定、波幅较高、无搏动性。起始波的零点相当于探测部头皮外侧面,中线波主要来源于第三脑室,在正常人的头颅超声图中,中线波不在起始波与底波的中点而是稍偏向底波方向,其偏差约为0.2cm左右。因此,在计算中线波移位值时应在两侧探测后取各移位的平均值。使用双线超声诊断仪做双探头探测可以同时显示在两侧探测的中线波,但根据上述理由,在正常人 (除颅骨很薄的小儿外)两个中线波会有一定错位,通常为0.4cm左右。头颅超声图判断幕上占位性病变的准确率约94%,有假阳性及假阴性。近来,使用与电子计算机相结合的超声波诊断仪可自动计算出中线波位置,不需熟练的操作人员也能获得较高的准确率。对脑肿瘤病人作超声波探测时可有下列改变:
❶中线波的移位,移向健侧,移位的程度一般与肿瘤的位置、大小等有关。颞叶或顶叶肿瘤引起的中线波移位最明显,额叶肿瘤次之,枕叶或额极肿瘤则可无移位,中线和幕下肿瘤亦常无移位。
❷出现肿瘤波,约有1/3的大脑半球肿瘤病例显示肿瘤波。特别是额叶和颞叶肿瘤较常见。幕上中线肿瘤,有时在中线附近呈现肿瘤波。颅后窝肿瘤,作额部探测时在底波附近有时出现肿瘤波。肿瘤波的波形有单个的(振幅较大)和多个的(振幅较小的杂乱波) 多个波来自肿瘤全部组织,根据其位置可以推测肿瘤的部位和侵占范围。单个波,主要来自肿瘤特别是脑膜瘤或囊肿的外侧面,这是因为囊肿的包膜或脑膜瘤组织与脑组织之间声阻抗差异较大,同时有明显界面容易产生反射波的缘故。胶质瘤与脑组织之间一般声阻抗差异较小,在肿瘤各部位都可产生振幅,因此易产生多个肿瘤波。但有时胶质瘤内有声阻抗差较大的结构时,也可以产生振幅较大的单个回声波。这些肿瘤波在病侧探测时较易出现。
❸侧脑室波的振幅增大并与中线波的距离增宽,主要见于脑室扩大或有脑积水的病例。中线或颅后窝肿瘤引起梗阻性脑积水时常有这种变化,可根据变异的大小推测脑积水的程度。
开颅作硬脑膜外探测时通常使用经消毒的2.5MHz探头。正常脑组织无反射波,在起始波后只见底波。底波的来源为探测部对侧的颅骨内侧面,因此,从顶部探测时可能为颅底,从颅后窝探测时可能为额骨。在颅后窝探测时,在底波前可见反射波和有波动的第四脑室回声;颞部探测时可见通常出现的中线波和两侧侧脑室波。假如在探测区域内有肿瘤组织存在,则在起始波后尚有肿瘤波。根据自起始波至肿瘤波的距离,可算出由探测点的硬脑膜至肿瘤组织的深度。根据肿瘤进出波的距离可推测肿瘤的厚度。在硬脑膜上做滑行或多点探测可观察肿瘤波出现的范围,以估计肿瘤断面积。实质性肿瘤多显示多个杂乱的肿瘤波,囊性肿瘤一般只有肿瘤的进波和出波,其中间无回声,呈平段。
在A型超声波诊断仪的基础上改进的B型超声波诊断仪可用来显示颅内结构和脑瘤轮廓,所得的图像称为超声图或超声波断层显像图。除B型外还有扇形断面显像仪和Bp型(复合型扫描显像仪)的超声诊断仪,但由于颅骨对超声波能的吸收率较高,颅骨弧度会引起超声波束的散射等问题用于检查头颅尚有一定限制。于1978年,Smith等改进了B型超声诊断仪,使用包括电子计算机和录像机在内的动态聚焦相控阵显像系统,对成人头颅进行扫描探测获得成功。探头由32个1.0MHz小探头排列组成,在外听道上3cm处作1cm间隔的水平断层扫查或冠状断层扫查,可把脑瘤以及脑室、胼胝体和中线结构的图像显示在45度扇形面上,这种检查技术还有待于继续发展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