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墙有茨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墙有茨 墙有茨《诗经·鄘风》篇名。《毛诗序》以为刺卫宣公妻宣姜与公子顽私通事,可信。全诗三章,每章首二句起兴,以蒺藜附墙不可扫除暗喻宣姜与公子顽不正当关系;末四句自问自答,以退为进,对宫廷丑闻妙加指斥。语言幽默,具有强烈讽刺意味。 ☚ 柏舟 相鼠 ☛ 墙有茨 墙有茨《诗经·鄘风》篇名。此为卫国人民讽刺统治者荒淫无耻的诗。《毛诗序》云:“《墙有茨》,卫人刺其上也。公子顽通乎君母,国人疾之而不可道也。”所谓“君母”,即宣姜。公子顽即昭伯,宣姜子惠公之庶兄,宣姜与之通奸,生齐子、戴公、文公、宋桓夫人、许穆夫人。此事见《左传·闵公二年》,即为《诗序》说之所本。全诗三章,章六句。以叠章的形式,用宫墙之蒺藜不可扫除,比喻宫廷之内秽闻不可言谈。 ☚ 二子乘舟 君子偕老 ☛ 墙有茨
这是一首深刻揭露卫国统治阶级荒淫无耻的诗。 诗分三章,每章六句,反复吟咏,以加深讽刺,表达憎恶之情。 第一章开头 “墙有茨,不可埽也”两句起兴作比。意思是说,闺中肮脏淫秽之事,不可以说,说了怕弄脏了嘴。“所可道也,言之丑也”两句,是说如果说出那些事来,说出来太丑恶。第二章中的襄,通攘,除去。详,详说、细说。长,说起来话长,亦即说不完。第三章中的束,捆束。读,宣场,亦即公开地宣扬出去。辱、耻辱、羞辱。 全诗三章每章开头均以 “墙有茨”起兴,引入 “中冓之言”云云,将墙上之茨刺手与中冓之言污口有机地联结起来,从而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憎恶之情,从而为全诗奠定了冷嘲热讽的基调。墙上之茨生于外,中冓之言起于内,由外及内,由物及人,联系自然,对比恰切。墙之刺 “不可埽”、“不可襄”、“不可束”,说明刺之尖锐,埽之、襄之、束之,将会刺手; 以此比喻中冓之言 “不可道”、“不可详”,、“不可读”,道之、详之、读之,将会污口,不仅形象生动,而且恰切入妙。墙上之茨由 “不可埽”而 “不可襄”,而 “不可束”,步步扩展,以突现刺之锋芒尖锐; 中冓之言由 “不可道”而“不可详”,而 “不可读”,层层推进,以强化 “言之丑”、“言之长”、“言之辱”,使憎恶之情不断深化。 “道”、“详”、“读”与 “丑”、“长”、“辱”等字的入诗,看似平淡无奇,随手拈来,但细加玩味,将会发现,是由诗人严加思虑,精心制作之工的。“道”,是一般地说道说道; “详”是从头至尾详细地说,比 “道”的内容大大扩展了一步; “读”,是公开地宣扬出去,又比 “详”扩散性要大得多。“道”与 “详”,还只是限于数量上的由少到多,由略到详;而 “读”,却表明范围上的由内及外。越来越扩展,越来越加深,已显而易见。再看“丑”,是说宣姜与公子顽私通的事,太丑恶了,使人难以启齿。而 “长”,又在“丑”的基础上推进一层,是说卫国最高统治阶级的丑恶行为,简直太多了,使人说不完,道不尽。这既包括众所周知的宣姜与公子顽私通的事,也包括卫宣公夺其子伋之妻(宣姜)据为己有的事,还包括宣姜谋杀世子伋而立己子的事。这一桩桩一件件丑事,一旦宣扬出去,就会有辱国体,有损国威,这是就卫国与诸侯之间的交往而言,所以诗人用了一个“辱”字,比“长”又推进了一层。“道”与 “丑”、“详”与 “长”、“读”与 “辱”有机地联系起来,自然有致,结构严谨。足见诗人在布局谋篇、遣词造句方面别具匠心。 因为宣姜与公子顽私通以及卫国最高统治阶级的诸种丑闻,臭名昭著,尽人皆知,所以诗人采用高度概括的叙写方式,以表达满腔憎恶之情,而不具体写其丑事丑行,让读者去想象、去充实。统治阶级,包括卫宣公、宣姜、公子顽之流,向来是满口仁义道德、伦理纲常,实则却是男盗女娼,卑鄙下流,于此彻底撕下了他们虚伪的面沙,露出了真面目。诗人予以辛辣讽刺,无情抨击。 墙有茨墙有茨, 不可埽也。 中冓之言, 不可道也。 所可道也, 言之丑也。 墙有茨, 不可襄也。 中冓之言, 不可详也。 所可详也, 言之长也。 墙有茨, 不可束也。 中冓之言, 不可读也。 所可读也, 言之辱也。 墙上长蒺藜,扫掉可真难。宫中糜烂事,叫人无法谈。要是谁能说出来,说它真丢人。 墙上长蒺藜,除也除不完。宫中糜烂事,不能细细谈,要是谁能细细谈,说它话长没有完。 墙上长蒺藜,不可捆去全灭掉。宫中糜烂事,无法叫人谈论它,要是谁能谈论它,说它真是可耻可辱呀! 《墙有茨》三章,章六句。《诗序》以为指卫宣公妻宣姜私通公子顽之事。盖刺卫宫淫乱之诗。《诗序》说:“墙有茨,卫人刺其上也。公子顽通乎国母(宣姜),国人疾之而不可道也。”又郑《笺》说:“宣公卒,惠公幼,其庶兄顽烝(私通)于惠公之母(宣姜),生子五人:齐子、戴公、文公、宋桓夫人、许穆夫人。”从诗的内容看,《诗序》说是可信的。这是说卫宣公死了之后,齐女姜氏(宣姜),和宣公的庶子公子顽私通,生了五个孩子。在名分上他们是母子关系,当时人们厌恶这种禽兽行为,便以这首诗讽刺他们,揭露奴隶主阶级的丑恶灵魂与宫中糜烂生活。它是一首刺荒淫无耻的诗。清方玉润《诗经原始》诗题序说:“刺卫宫淫乱无检也。” 全诗三章,叠咏而意义递进,无论从内容、思想感情上都是一层比一层深。诗中墙茨由“不可埽”、“不可襄”到“不可束”,埽、襄、束,三字,写出墙茨延伸发展越来越严重,最后到不可收拾,以此比兴卫国宫中荒淫无耻生活越来越糜烂,以至不可挽救,讽刺宫内有男女私通的丑事,人们憎恨丑行犹如憎恶蒺藜。在对王宫丑闻议论上,由 “所可道也”、“所可详也”到“所可读也”。道、详、读三字在表达议论上程度不同,道,是一般的说;详,是详细讲;读,是大家议论,向大家宣扬。在对宫中丑闻的态度上,由“言之丑也”、“言之长也”到“言之辱也”。丑、长、辱三字,在对宫中丑闻的感情态度上不一样,开始说起丑闻,感到丢脸有些羞口;以后感到气愤,越讲越长,讲起没完;到最后讲起宫中丑闻,感到太耻辱了,是国家的耻辱,是卫国人民的耻辱。这种表达不仅层次清楚,而且增加了讽刺的力度。 墙有茨
【注释】①茨(cí):蒺藜。②中冓(gòu):宫中密室。③襄:通“攘”。除去。④束:捆束。⑤读:诵说。 【鉴赏】这是揭露卫国宫廷生活腐朽糜烂之诗。 卫国宫廷生活腐朽糜烂,丑闻不断传出。最典型的有两件:一是卫宣公上通庶母夷姜,下占儿媳齐女;二是宣公死后,其子昭伯顽竟与宣姜姘居,生有三男二女。这些丧尽天理人伦的兽行并不是孤立的,它只是宫廷中众多丑闻中的一部分。 全诗三章。诗将宫廷中的丑事比作墙上的蒺藜,生动而贴切。一章说:墙上的蒺藜,不能扫除走。宫中的那些丑事,无法说出口。若要说出口,那可真太丑。二章说:墙上的蒺藜,不能铲除光。宫中的那些丑事,无法详细谈。若要详细谈,那话就太长。三章说:墙上的蒺藜,不能去捆束。宫中的那些丑事,无法说清楚。若要说清楚,那可真羞辱。这些揭露,真是痛快淋漓,入木三分。 此诗在艺术上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以蒺藜隐喻宫中的丑事,形象鲜明而又寓意深长。二是不言之言,让读者去想象。诗中虽未实指丑事,但却巧妙地揭露了宫中污浊至极、淫秽不堪的实质。 闻一多《风诗类抄》说:“刺人不能防闲其妻也。”邓荃《国风译注》说:“姑娘受辱后的哭泣。”此说虽新,但并不符合诗意。作如此理解,也无意贬低了此诗的社会意义,故不可取。 墙有茨墙有茨,不可扫也。①中冓之言,不可道也。② 所可道也,言之丑也。③ 墙有茨,不可襄也。④中冓之言,不可详也。⑤ 所可详也,言之长也。 墙有茨,不可束也。⑥中冓之言,不可读也。⑦ 所可读也,言之辱也。 【注释】 ①茨(ci 词):蒺藜,蔓生植物,细叶黄花,子实表面生有三角刺。扫:扫除。②中冓(gou 够):内室,这里指宫廷内部。③所:假如。④襄(xiang 乡):除掉,除去。《毛传》:“襄,除也。”⑤详:细说。⑥束:捆束,这里指捆起来。⑦读:宣扬。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凡有事而诵言之,亦曰读。” 【译文】 墙上爬满蒺藜刺,不可把它都扫除。宫廷中的隐私话,不可到处去嘀咕。如果要把此事讲,话儿太丑难说出。蒺藜蔓儿爬满墙,不可把它全除光。宫廷中的隐私话,不可在外细传扬。若要细细说此事,难讲只因话太长。蒺藜生在墙上边,想要捆也捆不完。宫廷中的隐私话,不能到处公开传。若要公开传出去,话一出口真丢脸! 【集评】 清·牛运震:“一‘丑’字说得尽情,真羞恶!正申明‘不可道’之义,却用转语,意味便自深长。” “平词缓调,深文毒笔。”(《诗志》卷一) 清·焦琳:“言之者尚觉其‘丑’,尚觉其‘长’,尚觉其‘辱’,则为之者之不成人类,不言自尽。与《二子乘舟》法同,尤妙在许多‘也’字,直绘出不能忍受污秽之神情。”(《诗蠲》卷二) 今·陈子展:“已上皆以墙头之蒺藜兴宫中之秽闻,愈言愈不堪。诗之为刺,较之蒺藜尤为尖锐。”(《诗经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总案】 这首诗的主旨历来很清楚,正如《毛传》所说,是“卫人刺其上也”。卫宣公劫娶了儿子的聘妻宣姜,已受到卫人的憎恶与唾骂。(见《邶风·新台》)宣公死后,他的庶长子公子顽又与宣姜私通,生下齐子、戴公、文公、宋桓夫人和许穆夫人。(事见《左传·闵公二年》)这样的宫廷丑闻,暴露了卫公室男女生活淫秽无耻,当然要受到人民群众的憎恶与嘲讽。墙上的蒺藜,本是为了防闲内外,然而宫廷丑闻依然免不了传到国人中间。作者以“墙有茨”起兴,并明言“不可道”、“不可详”、“不可读”,更增强了事件本身的神秘感和诗的讽刺意味。 《墙有茨》不可埽也②。不可以去扫它呀。 中冓之言③。内室中的那些话儿, 不可道也④。不可以去说它呀。 所可道也⑤,假若可以说起这些话儿哪, 言之丑也! 那说出来可真丑呀! 墙有茨,墙上长的蒺藜, 不可襄也⑥。不可以去攘除它呀。 中冓之言,内室中的那些话儿, 不可详也⑦。不可以去详细地说它呀, 所可详也,假若可以详细地说起它哪, 言之长也! 那说起的话可就长啦! 墙有茨,墙上长的蒺藜, 不可束也⑧。不可以捆而除之呀。 中冓之言,内室中的那些话儿, 不可读也⑨。不可以去公开地传播啊。 所可读也,假若可以公开地去传播它啊, 言之辱也⑩! 那说起来可真丢脸啊! [注释] ①茨:蒺黎。②埽:同“扫”。扫除。③中冓(gou):内室、密室。中冓之言,指内室中的暧昧之言。④道:说。⑤所:若,如果。⑥襄:通“攘”,除去。⑦详:细说。⑧束:成捆地除掉。⑨读:诵言,宣露,公开地说出来。⑩辱:耻辱,丢脸。 [赏析] 本篇与《邶风·新台》堪为姐妹篇。卫宣公既娶媳宣姜为妻,作新台于河上,乱伦于先,欧阳修《诗本义》斥之为“淫不避人,如鸟兽耳”。故《诗序》言及《新台》曰:“国人恶之而作是诗。”卫宣公死,宣姜与庶长子公子顽私通,生子五人,乱伦于后。故《诗序》云“《墙有茨》,卫人刺其上也。公子顽通乎国母(宣姜),国人疾之而不可道也。”如果说《新台》是记录了卫国百姓眦目怒骂,“恶之而作是诗”的话,那本篇《墙有茨》则在情绪上显得委婉深沉、舒缓含蓄。说是“疾之而不可道也”,然而正是在这“不可道”之中,诗篇将卫国百姓对上层统治者糜烂腐化、荒淫无耻的蔑视尽泄于字里行间,将宫闱深处见不得人的污秽之事于“不可道”之中,巧妙地尽道之矣。像本篇这样,大胆揭露统治阶级荒淫失政,即使是在《诗经》的民歌中,也是为数不多的。 从文学作品的认识价值和美感作用来看,《墙有茨》也颇值得注意。战国时公孙尼子在《乐记·乐本篇》中云:“凡音者,生人之心也。情动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墙有茨》中,怨怒之音,直透纸背。作品真实地表达人民群众的情绪,同时也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的混乱。 诗凡三章,均以“墙有茨”发端起兴,同时兼有比义。茨者,蒺藜之草,墙上设茨,即喻统治者为防闲内外,遮内丑不使外扬之意。故诗中反复吟咏,“不可埽”、“不可襄”、“不可束”,然宫闱污秽,实是设茨之宫墙难以遮之。诗篇复沓迭咏,诗意由之层层推进。第一章揭露统治阶级的丑行“不可道也”第二章推进至“不可详也”,继而更推进至“不可读也”。全篇三章均以此欲擒故纵的笔法,继之以“所可”的假设句式,将统治者们见不得天日的丑事,宣露无遗。在卫国宫廷中,这些丑事并非一桩一件,故而诗中以一个不定数的句式“言之长也”,留与读者体味、思考。 如前所叙,本篇刺宣姜与公子顽乱伦私通,但作者在具体表现上,却未如《新台》中写得那么实,相反却似乎处处采取“虚”和“藏”的手法。一句极易调动读者形象思维的“中冓之言”,紧接着却是点到即收。这种“虚”、“藏”的手法,虽未明写宫闱丑态,但却又将统治者的这种丑态完全置于读者的可以想见之中。诗歌作者如同一位高明的画家,在一尺画幅中将山之巅、河之头均隐藏于虚空之中,以之愈显山之高、水之长。 宋代朱熹注此诗时,曾提出一个问题:此诗揭露宫闱秘事,“其汙甚矣”,然而“圣人何取焉而著之于经也?”朱熹自己的解释为:“圣人所以著之于经,使后世为恶者,知虽闺中之言,亦无隐而不彰也。其为训戒深矣。”(《诗集传》)朱熹加之于孔子头上的“训戒”说,较之孔子的文艺思想,应该说是后退了 一步。孔子言及诗,曾谈到“诗”有“兴”、“观”、“群”、“怨”的作用。孔子整理诗经,这种认识必然反映在他的整理工作过程中。《墙有茨》从“观”的社会功用来看,如郑玄所说,可以“观风俗之盛衰”(《毛诗集解》引郑玄注),也如朱熹自己所说的,可以“考见得失”(《诗集传》),但从《墙有茨》的主体倾向来看,似乎更应该强调“怨”,即“怨刺上政”(《毛诗集解》引孔安国注)这样的社会功用。 墙有茨墙有茨,不可襄也。中冓之言。不可详也。所可详也?言之长也。 墙有茨,不可束也。中冓之言,不可读也。所可读也?言之辱也。 《墙有茨》是一首揭露卫国统治阶级淫乱无耻的诗。《毛序》说:“《墙有茨》,卫人剌其上也。公子顽通乎君母 (宣姜),国人疾之。”《孔疏》云:“《左传》闵二年曰:‘初,惠公之即位也少。齐人使昭伯烝(私通) 于宣姜,不可,强之。生齐子、戴公、文公、宋桓夫人、许穆夫人。’服虔云:‘昭伯,卫宣公之长庶 (公子顽)、伋之兄。宣姜,宣公夫人、惠公之母。’是其事也。”从诗的内容判断,《毛序》说是可信的。 全诗三章,都以“墙有茨”起兴,引起“中冓之言”。这一开头的好处之一,是将墙茨刺手与冓言污口巧妙地有机地联系起来,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憎恶之情,为全诗定下了基调,并非单纯的“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诗集传》); 好处之二,是使墙茨与冓言形成鲜明的对立统一: 墙茨生于外,冓言起于内,是对立的,然而却统一在“不可”之中。因物及人,由外到内,联系自然,表现出诗人敏锐的观察力与丰富的想象力。 《诗经》中的比和兴,往往相互交融,相互渗透,不可截然分开。有以比意为主,比而兴者,有以兴意为主,兴而比者。“墙有茨”,既是兴,又是比,是以兴意为主的兴而比的诗句。这种比兴兼备的诗句,更含蓄,更丰富,也更饶有情韵。“茨”,蒺藜也。一年生或二年生之草本。茎被长硬毛,平卧地面。叶为偶数、羽状、复中而对生,开黄花。每果有长短二刺,微似菱,尖甚锐。墙茨之“不可埽”“不可襄”“不可束”,使人想见茨有刺,想见刺甚锐,埽之、襄之、束之,将会刺手,以之比喻冓言之“不可道”“不可详”“不可读”,道之、详之、读之,将会污口,不仅形象,而且贴切。墙茨由“不可埽”而“不可襄”而“不可束”,步步延伸,以突出刺之锐; 冓言由“不可道”而“不可详”而“不可读”,层层推进,以强化“言之丑”“言之长”“言之辱”,何等自然而又何等有力! 乍一看,“道”“详”“读”与“丑”“长”“辱”的运用,极其平淡,象是诗人漫不经心,脱口而出的,但是,稍一咀嚼,便会发现: 六字两组,各自呈现出明显的阶梯性,两组间又显示出其严谨性,是诗人精心设计、特意安排的。首先是两组各自层层推开。第一组:“道”,是一般地说;“详”,是从头到尾地说,比“道”的内容广;“读”,是公开地说,比“详”的扩散性大。就数量而言,“道”与“详”,表明由少到多; 就范围而言,“详”与“读”,表明由内到外。第二组:“丑”,就诗人自身感情而言,是说宣姜与公子顽私通乱伦,太肮脏了,难以开口。“长”字推进一层,就卫国最高统治集团的丑事而言,言其丑恶行为,说不完、道不尽,太多了! 这当然不仅指宣姜与公子顽私通事,也包括卫宣公夺其子伋之妻(宣姜) 以为己妻事,还包括宣姜谋杀世子伋而立己子事。这些丑事,宣扬出去,有辱国体,有伤国家声誉,所以诗人用了个“辱”字。“辱”,是就卫国在诸侯间交往而言的,比“长”又推进了一层。这是一,第二、两组间上下勾连自然; 还可以用嘴说吗? 太丑了! 还可以细说吗?太长了! 还可以宣扬吗?太耻辱了! 说起来太丑,详起来太长,传出去太耻辱,榫扣严谨。这种严谨性,又用问答形式来表现,那就更加明显,更加实出了。凡此种种,见出诗人遣词造句的良苦用心。 墙有茨 墙有茨[原文] ☚ 柏舟 君子偕老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