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医针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医针 医针医针,是针刺治病用的各种针的总称,系针灸临床的主要工具,故又称“针灸针”,由砭石发展而来。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九针”的记载。现代医针是在古代九针的基础上发展、演进、改良、创造而成。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图1 毫针各部位之划分 图2 毫针针柄的五种类型 毫针针身直径规格
毫针针身长度规格
三棱针 是古代九针中的锋针发展而来,针柄为圆柱形,针身呈三棱形,故名。现阶段通用的三棱针,多用不锈钢制成。其用途为点刺、挑刺、丛刺、散刺或放血。为此要求针尖三面有刃,锋利。一般可分大型和小型两种。(图3)针柄形状设计没有统一规定,以方便使用为原则。为了保护其尖端的锋利,有的套在针管中。 图3 三棱针 皮肤针 是专用于叩刺皮表的一种浅刺丛刺针具。按其针点数量及其分布特点,有七星针、梅花针、罗汉针和丛针之分。皮肤针刺特点之一是疼痛轻微,尤其适用于小儿,故又称为“小儿针”。通常有圆筒弹簧式、单头莲蓬式、双头两用式三种。(图4)皮肤针是由《灵枢》官针篇中的“毛刺”、“扬刺”、“半刺”发展而来的,是古代九针中的针演进而成。 图4 皮肤针 皮内针 是用于浅刺埋针的小型针具; 因针仅刺入皮内,故名。按其形状可分为颗粒式、环式、揿钉式三种。(图5)颗粒式皮内针又称“一粒星式皮内针”或“鱼尾式皮内针”、“麦粒式皮内针”,其形似毫针,长者9mm,短者7mm;针尾为金属颗粒,常用φ0.22mm或φ0.26mm金丝或银丝、不锈钢丝制成。环式皮内针的针尾呈环形,长7mm或9mm,常用φ0.26mm之不锈钢丝制成。揿钉式皮内针即“图钉式皮内针”,简称“揿针”,形似揿钉,故名。其针体长度2mm或3mm,系用φ0.26mm之不锈钢丝制成,为承淡安先生所创。 图5 皮内针 鍉针 古代九针之一,针头圆钝,针身长75或90mm不等,常用合金或不锈钢制成,也有用骨、竹或木制成的。因鍉针用于推压(或按压)而不刺入皮内,故又称“推针”。(图6) 图6 鍉针 火针 又称燔针、焠针或烧针。其形似毫针,但针身较粗,常用φ0.61mm、φ0.71mm、φ0.81mm、φ0.91mm之不锈钢、钢或钨丝等制成。针身长度75mm或100mm不等。针尖锋利。针刺时为避免烫伤医者手指,针柄可用骨或竹、木等制成。(图7) 图7 火针 圆利针 古代九针之一,针体圆滑,针尖锋利,故名。其形似毫针,不同的是针身短、粗、硬,常由φ0.56mm或φ0.71mm、φ0.91mm不锈钢丝制成。针身长度有13、25、40、50、75mm数种。用途为急救时井穴点刺,或用于精神病治疗的强刺激,也可代替三棱针用于排脓。(图8) 图8 圆利针 医针保藏与修缮 医针在不使用时,必须妥善保藏,以免损坏。一次性用针在没有使用前也必须注意保护。为防止针尖受损,可将针存放在垫有数层软布的小盒内,或特制的专用藏针盒中。在使用过程中也要经常注意检查和修缮。如发现针尖太钝或弯曲、起钩时,可用金相细砂纸或细磨石轻轻磨尖。如发现毫针针身弯曲,可用手指、竹片、厚硬板纸捋直修复。 ☚ 针法 针刺得气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