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园林绿地系统规划planning of open space system in cities and suburbs在城市的建设区及其郊区的用地中,因地制宜,划定各种不同功能的园林绿地,形成点、线、面相结合、具有连续景观的园林绿地布局体系,使城市园林绿化与区域绿化(含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及山脉、河流的系统绿化)、农村田园化联系起来。它是构成大地园林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即有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雏形。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尤其重视水域的沟通、利用与园林绿化。如唐代的京城长安(今西安)、北宋京城汴京(今开封)、元代的京城大都(今北京)等北方城市,都把水流引入城内,再使建筑、水面与园林绿地和谐地结合起来。至于道路,中国古代城市多采取方格式。所体现的中轴线对称平面布局,系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特征之一。沿街种行道树,系自古即有的传统作法。如唐代长安,多以槐、楸、榆、椿(臭椿)、女贞、梧桐、银杏、七叶树等为行道树。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与园林绿化往往是同时进行、相互配合的。帝王苑圃和私家园林虽为宫廷或私人所有,但在城市园林绿地总布局中,还是联为一个整体,共同在美化城市面貌和改善城市环境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作用。中国自1949年起逐渐开始制订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并将它正式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之中。 在欧美历史上,1695年英国人柏乐(J. Bellers)提出理想的花园城镇计划,这是世界上有关花园城镇的最早倡议。19世纪末,欧美开始有计划地建设城市园林绿地系统。1893年美国芝加哥湖滨地带修建了宏伟的古典建筑、宽阔的林荫大道和优美的游憩场地,在美国掀起“城市美化运动”。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Ebeneger Howard)发表《明天的田园城市》(GardenCities of Tomorrow)一书,提出优美城市的设想,并于1903年开始建设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契沃茨(Lete-hworth)。1917年“十月革命”后,俄罗斯将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列为城市规划内容,逐渐形成城市绿地学科。 城乡园林绿地系统的组成包括城市和郊区两部分。城市部分有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防护(防灾)绿地、生产绿地、风景林地等。这些均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并计入城市绿化覆盖率中。郊区部分有风景游览绿地、森林公园、郊区公园、休养疗养地、名胜古迹园林、自然保护区,以及乡镇公路、铁路与河流两侧的绿化用地、农村的四旁绿化及农田防护林等。以上两部分合起来,形成了国土绿化系统中城乡结合的园林绿地系统。 绿地系统规划的目的,是保持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环境,并充分发挥园林绿地的综合效益。城乡园林绿化与工矿布局、工业排污脱硫(S)、工艺流程改造以及“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治理等措施配合,可在很大程度上起到净化空气、提高环境质量的作用;还可增加植物覆盖率、促进并健全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与改善,同时美化环境,也提高了城市的景观效果。其中公共绿地是人们日常游憩锻炼活动的场所,也是重要的文化教育阵地。绿地系统规划,不仅指出了园林绿地建设的奋斗目标,又是指导城乡园林绿地进一步详细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的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