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槽原义为地向斜。地壳上沉降很深的活动地带。形态为狭长盆地或槽形地带,长达数十至数百公里以上,宽数十公里至100km左右。例如,美国东部的阿帕拉契亚地槽,是元古代(距今25亿~5.43亿年)至早古生代(距今5.43亿~4.90亿年)的地槽,于晚奥陶世(距今4.50亿~4.38亿年)褶皱隆起,晚三叠世(距今2.27亿~2.05亿年)以后,褶皱成阿帕拉契亚褶皱山脉,长达1800km。在中国有祁连山地槽(长1200km)、昆仑山地槽(长2500km)、天山地槽(长2500km)等。 地槽 地槽dicao原意为地向斜,50年代以来一般译为地槽。此词是美国地质学者J·霍尔在研究阿巴拉契亚山脉时提出“大向斜轴”的概念后,1873年J·丹纳又加以确定的。地球上分布着许多山脉,经研究,这些巨大的山脉的共同特点是: 它们所处的地带都曾经是地壳上非常活动的地带,比如沉降幅度很大,可以接受数千米甚至上万米厚的沉积,岩浆侵入和喷出活动十分强烈,变质作用也异常显著,构造变动特别剧烈,后来褶皱隆起,形成山脉。地壳上这些沉降很深的活动强烈的狭长的槽形地带,即为地槽。它们长可达数百以至数千公里,宽数十至数百公里。地槽褶皱隆起后,称褶皱带。地壳上的褶皱带,其发育时间有早有晚,有些古老的褶皱带,当其形成高大山脉以后,又经历了剥蚀夷平作用,然后再次下沉,上面覆盖上新的岩层,只以地层间的“不整合”形式保存下来。有些年轻的褶皱带,由于形成时间较晚,迄今仍然保持着高峻山脉的样子,甚至仍处于上升状态之中,例如喜马拉雅山脉。 后来H·史蒂勒(1936)又根据各种特点之不同,把地槽进一步划分为优地槽和冒地槽,优地槽的“优”是根据希腊语“eu”直译过来的,是“真正的”意思,指岩浆活动、火山作用和变质作用都很强烈的离地台较远的地槽; 而冒地槽的 “冒”是根据希腊语“mio”直译过来的,指缺少火山作用和火山岩的靠近地台的地槽。由于地槽不是一个简单的拗陷,其内部往往包括一系列相对拗陷 (称地向斜) 和相对隆起 (称地背斜),1946年,苏联H·C·沙茨基称之为地槽系。而黄汲清等 (1962) 则把一个或几个地槽和中间的地块称为地槽系,它的范围更为广泛,历史更为悠久。 地槽的发展过程,一般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地壳以强烈下降为主的阶段,下降速度很快,下降幅度也很大,从邻区搬运来的大量沉积物迅速堆积,沉积厚度可达几千甚至万米以上。与此同时,由于地壳强烈下降,常常导致断裂的发生,并促使海底火山喷发和层间侵入活动,形成以基性、中性熔岩流和岩床等。第二阶段是地壳以强烈上升为主的阶段,又称回返阶段。由于地壳以上升为主,海水面积不断缩小。又因强烈的隆起作用,在这个狭长空间的巨厚岩层不可避免地要遭受挤压,因而产生强烈的褶皱变动和断裂变动。同时岩浆乘机大规模侵入,形成以酸性 (花岗岩等) 为主的庞大岩基以及贯入围岩中的岩脉、岩墙等。广大地区的岩层也遭受了强烈的区域变质作用和接触变质作用以及成矿作用。最后岩层褶皱隆起,海水完全退出,地槽封闭,变成了错综复杂的山脉,即褶皱带。但地槽的回返,一般是先从地槽中的个别地向斜开始的,称局部回返; 最后,地槽的各个部分都先后隆起,称普遍回返。从地槽下降经回返、褶皱隆起成为褶皱带,这样一个完整的构造发育过程,称为一个构造旋回。一个构造旋回大约要经历几千万年到一亿多年。地槽转化成褶皱带以后,就逐渐减弱了活动性,而趋向于稳定。不过,有的褶皱带是经过几次地槽的发展阶段或者说经过多旋回才趋向稳定的。由地槽变为褶皱带的过程被认为是地壳由活动向稳定方向发展的过程,即最后由地槽演化为地台。 值得重视的是,在地槽发育的各个阶段常形成各种矿产,其特点是具多样性和丰富性。一方面形成各种沉积矿产,如在下降初期和回返后期,常形成煤、油页岩、石油等; 由于海相地层发育,常形成大量有经济价值的石灰岩; 在地槽发育后期,在潟湖和残留海水中常形成蒸发盐类矿产,如石膏、岩盐、钾盐等。另一方面,因伴随地槽发育有强烈的岩浆活动,常形成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矿产,如铬、镍、钛、铂等;以及与酸岩岩有关的有色金属矿产,如钨、锡、钼、铋、铜、铅、锌、砷、锑、汞等; 由于大规模的花岗岩侵入,还常形成各种接触交代矿产,如铁及铜、铅、锌、有色金属。特别是在多旋回发育的地槽中常存在不同时期的矿产以及叠加的或多成因的矿产。由此可见,地槽常常是各种矿产资源聚集的宝库。 ☚ 地槽—地台说 地台 ☛ 地槽地壳上沉降很深的强烈活动地带。大地构造单元之一。主要为狭长的或盆地状的槽形地带,经常有强烈的岩浆活动。长达数十至数百公里。 地槽geosyncli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