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散和解剂之一。出自《伤寒论》。柴胡60克、枳实60克、白芍药60克、甘草(炙)60克。为末,开水冲调,候温灌服。马、牛150~250克。功能疏肝理脾。主治肝郁乘脾。证见肚胀腹痛、食欲不振、脉弦,或见身热、四肢厥逆、脘腹疼痛、泄泻后重者均可应用。方中柴胡疏肝解郁,条达气机,透解郁热,为主药;辅以枳实行气消积,同时,柴胡配枳实能升清降浊; 白芍药益阴和里,与枳实配用能疏畅气机,与甘草配用能平肝缓急,和中止痛。合而用之,共起疏肝理脾的功用。 本方有镇痛、解热、抗炎及抗肝损伤等作用,并有抑菌效能。故临证用于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胃肠道炎症有效。凡消化道疾病属于肝脾不和者可酌情选用。如兼食滞不消,可加麦芽、山楂以消食导滞;如粘膜黄染,可加郁金、茵陈以利胆祛湿;气滞较甚,可加香附、木香、陈皮以行气解郁。 四逆散《伤寒论》方。炙甘草、炙枳实、柴胡、芍药各十分。为末,每服一方寸匕,米汤调下,日三服。功能透解郁热,疏肝理气。治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近代也用于急、慢性肝炎,肋间神经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肝气郁滞者。若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炮附子一枚;泄利下重者,先煮薤白三升,去滓,入药末三方寸匕,再煎,分二次温服。方中柴胡既可以透邪外出,又可行气解郁,为君药;枳实破气开结,与柴胡相配一升一降,使气机降运则阳气可达四末,为臣药;白芍益阴和里,既可防郁热伤阴,又与柴胡相配调理肝脾;甘草为使,调和诸药,白芍与甘草配伍,并能缓急止痛。实验研究:本方能使心脏心肌收缩幅度明显增大;对实验所致心源性休克有明显的升压作用;对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家兔缺血性心电图有显著的改善的作用;对心肌匀浆脂质过氧化反应(LPO)有抑制作用。并可增加缺血心肌营养性血流量(NBF)。 四逆散 《伤寒论》【组方药物】 甘草(炙) 枳实(破,水渍,炙干) 柴胡 芍药各等份 【制剂用法】 上药4味,捣筛为细末。白饮和服3克,1日3次。 【主要功效】 疏肝和脾,解郁透热。 【适应病证】 少阴病,阳郁于里,致患热厥;以及肝失条达,气郁致厥,手足厥冷,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痢下重,脉弦细。 【加减应用】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小便不利者,加茯苓;腹中痛者,加附子;泄利下重者,加薤白。 【临床验证】 1.肝炎:以本方加减,治疗慢性、迁延性肝炎75例。结果:痊愈61例,显效21例,无效4例(《广西赤脚医生》1978,11:15)。2.胆道疾病:本方合金铃子散治疗胆道蛔虫病40例。结果:全部治愈。服药最短1天,最长10天,平均4.2天(《广西中医药》1985,1:14)。亦有报告以本方加乌梅、苦楝皮治疗胆道蛔虫病51例,均获痊愈(《福建中医药》1962,2:37)。3. 胃病:以本方治疗胃溃疡65例。结果:显效46例,好转1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2.3%(《天津中医》1987,5:18)。以本方加味治疗胃粘膜异型增生30例。总有效率为93.7%(《中医杂志》1986,12:35)。4.抗休克:以本方治疗流行性出血热低血压患者30例。日服2剂,一般药后1小时血压即可回升,2~4小时回升至最高值(《仲景学说研究与临床》1986,1 : 31。《辽宁中医杂志》1986,7 :22)。 【方义分析】 此为临床常用方剂,为疏肝解郁,调和肝脾的祖方。方中柴胡既可疏解肝郁,又可升清阳以使郁热外透,用为主药;芍药养血敛阴,与柴胡相配,一升一敛,使郁热透解而不伤阴,为辅药;佐以枳实行气散结,以增强疏畅气机之效;炙甘草缓急和中,又能调和诸药为使。 【实验研究】 1.对本方的实验研究报告较多,综合其实验结论,本方有解痉、抗溃疡、保肝、解毒、抗炎、镇静、降温、升血压、抗休克、抗心率失常、抗缺氧、增加脑血流量、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2.对平滑肌和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四逆散复方对巨噬细胞机能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P<0.005)。对兔肠管有明显抑制作用和抗痉挛作用,可升高血压,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心搏加快。认为四逆散对上述平滑肌及心血管系统的作用,与其中所含枳实有关(《泸州医学院学报》1980,2:9)。 【编者按语】 本方亦有认为可用于热证厥脱。但临床当加大枳实用量为宜。 四逆散sìnìsǎn《伤寒论》方。炙甘草、枳实、柴胡、白芍各十分。为末, 每服一方寸匕, 冲服, 日三次。功能透解郁邪, 调和肝脾。治热厥, 症见手足厥逆, 身热, 或脘腹疼痛, 或泄利下重, 脉弦者。也用于慢性肝炎、肋间神经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属肝气郁滞者。 四逆散 四逆散本方出自《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方由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组成。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功能疏肝理脾,解郁透热。主治肝失条达,气郁致厥,手足厥冷,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脉弦细。 本方所治证属肝气郁结,气机不利,阳郁于里,不能布达四肢所致,与四逆汤主治的寒厥截然不同。李土材说:“此证虽云四逆,必不甚冷,或指头微温,或脉不沉微,乃阴中涵阳之证,惟气不宣通,是以逆冷”,故治宜疏肝解郁。方中柴胡既可升清阳,疏畅气机,又可使郁热外达,用为君药;阳郁于里而为热,阴必受伤,所以配伍芍药养血敛阴,与柴胡一升一敛,使郁热透,阳气升而阴亦复,为方中臣药;枳实苦泄,行气散结,与柴胡同用,一升一降,加强疏畅气机之功,与芍药相配,疏导气血,为佐药;甘草缓急和中,与芍药同用,可缓急止痛,又能调和诸药为使药。四药相合,共成疏肝理脾之剂,具有解郁透热,缓急止痛之功。本方原治少阴病阳气郁于里的四肢厥逆证。后世发展了它的治疗范围,临床上凡肝郁而见四肢厥逆,或肝脾不和而致脘腹胁肋诸痛,以及腹痛泄泻等,都可应用。原方加减法:“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痢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纳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 黄连汤 奔豚汤 ☛ 000040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