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物资储备论zhanlue wuzi chubeiluntheory of strategic material reserve
战略物资储备的概念、地位、方式、规模、结构、布局、效益和体制等问题的理论体系。其理论目的在于揭示战略物资储备与战争、国民经济、国防经济和经济动员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战略物资储备的客观规律。
关于战略物资储备的理论,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人们从战争期间的经验教训中认识到储备铅、铬、铜、石油和钢材等物资对赢得战争的重要性,从而逐步形成“战略物资”的概念。早期对战略物资储备进行较为系统研究的是苏联军事经济学家莎维茨基。他在1935年出版的《战争经济学》一书中,通过从古代战争到现代战争中物资消耗数量与品种的变化,分析研究了物资储备规模和结构的发展趋向。他强调指出,随着军队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石油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储备物资之一。他还进一步研究了物资储备与经济动员的关系,指出储备和动员是相互联系、彼此补充的保障战时供给的两种基本方法;不同的国家(如日本、德国、美国)由于其资源蕴藏量及生产能力不同,因而各自向储备和动员倾斜的程度是不同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50~60年代,随着核武器的出现,人们对战略物资储备的地位、作用和结构等方面的认识发生了一些变化。如《核时代国防经济学》一书认为,那种战前储备原料和设备以供战时生产之用的储备模式已经过时。在核战争条件下,这些储备物资还未投入生产之前,战争胜负就已见分晓。因而必须在战争爆发前,就要完成原材料储存向产成品的转化,使经济力在战前就转化为军事实力。进入70年代以后,面对核战争的威胁减小而常规战争却频繁爆发的现实,人们又开始重新认识战略物资储备,一些有关论著相继问世。美国的克莱姆1983年著述的《经济动员准备》一书,分析了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等现代局部战争的长期化趋势,指出这使忽略物资储备的“短期战争”遇到了严重挑战,而物资储备的重要性愈加突出。罗马尼亚的佩尔茨1983年撰写的《全民战争的物资储备》一书,对战略物资储备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他在分析古代和近代战争史,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针对现代战争的新特点,阐述了物资储备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了物资储备与经济发展、经济动员的相互关系,探讨了现代战争条件下如何合理而经济地建立和完善物资储备体系的问题,分析了制约物资储备的各种因素,确立了物资储备的数量基准。近年来,随着中国理论工作者对国防经济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相继出版的有关著作,都用相当篇幅论述了战略物资储备问题,使这一理论不断得到完善、丰富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