魁北克电影Film in Quebec魁北克作为法裔最多的聚居区,其电影发展实际上就是加拿大法语电影的发展。早在1939年国家电影局成立之时,几位热心电影的神甫就制作了法语电影,这些影片至今仍然是民族研究的宝贵资料。1942年,省政府成立魁北克电影摄制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一些法国电影界人士也流亡到魁北克,从而形成持续十年之久的第一个法语电影高峰时期。1944年推出的《肖邦神甫》大获成功,极大地鼓舞了魁北克的电影界,并赢得宗教界的经济与舆论支持。10年间共制作19部故事片。值得一提的是,40年代~50年代,魁北克正经历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都市发展的过程,传统的天主教意识和价值观受到挑战,这些影片很好地反映了这种社会传统意识的过渡,再现了当时尤其是农村的社会风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由于电视的兴起,电影生产进入低谷,数年来只有政府摄制了少数影片。1956年,国家电影局由渥太华迁到蒙特利尔,为魁北克制片人与电影局内优秀人才提供了相互切磋学习的机会;公众的注意力开始转向法语电影制作,并推动英语和法语电影的管理和财政分离。制片人也积极进行技术改革,更新设备,并在1958年推出了实景技术的著名作品《滑雪者》。60年代,魁北克电影再次迅速发展。1963年的《为了世界的继续》和《拥有一切》开创了纪实和虚构影片的新篇章。口语对白引入电影使实景片更贴近生活,大胆表现民族主义和“作者情感”使影片富有新意。一时间,电影艺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各类影片都出现了。这些影片着力讴歌魁北克的民族振兴,力图通过影片宣传法裔权益平等,展示电影在经济、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70年代初,纪实热潮略有回落,出现色情片、轻喜剧片、惊险片等多种类型并存的局面。1974年的《命令》再次引起人们对纪实片的注意,该片巧妙地运用灵活的即兴表演,把情节和叙事性与实景片的表现手法融为一体,使人耳目一新。这一时期的影片强调个人感受和理解,用抽象的、象征性的暗示手法,引导观众用反省和批评的眼光来观察具体的日常生活,揭示内心深处的东西。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实景片涉及人文、通俗文化和民族主义的广泛题材,用敏锐的观察力和博大的同情心描写印第安人生活与文化、老龄化问题、教育问题等方面。80年代,为了摆脱1975年电影法未能颁布的阴影,以及资金短缺、成本上涨、人才匮乏的冲击,国家电影局加强了与私营企业、魁北克电影研究所、加拿大电影发展公司以及电视台的多方合作。 魁北克的女性在电影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1968年的《母女俩》是第一部女性制作的影片。在国家电影局的鼓励下,1973年~1974年制作了系列片《身为妇女》。女性电影涉及许多新的题材,关注性别歧视、家庭事务、夫妻关系、性暴力、种族歧视等社会问题,唤起人们从心理、社会和政治各方面对迫害女性所造成后果的思考。女性影片的兴起反映了电影的振兴、发展和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