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兰亭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兰亭序

兰亭序

著名行书法帖。又称《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帖》。王羲之书。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名士四十一人,在会稽郡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举行“修禊”之礼,饮酒赋诗时,用茧纸、鼠须笔乘兴书下此诗序。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书法遒媚劲健,点划富于变化,重字俱构别体(二十个“之”字、七个“不”字各不雷同),为王羲之的书法杰作,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墨迹原存王氏子孙手里,唐时为太宗所得,曾命赵模等名手用双钩摹拓方法制得一些摹本,分赐亲贵近臣。死后以真迹殉葬。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最为著名,传世的千百种石刻本以“定武本”最为著名。研究此帖的专著有唐代何延之《兰亭记》,南宋桑世昌《兰亭考》、俞松《兰亭续考》,清代翁方纲《苏米斋兰亭考》。

☚ 上虞帖   行穰帖 ☛

兰亭序

 原文
 太宗酷好法书,有大王真迹三千六百纸,率1以一丈二尺为一轴。宝惜者独《兰亭》2为最,置于座侧,朝夕观览。尝一日,附耳语高宗曰:“吾千秋万岁后,与吾《兰亭》将去也。”及奉讳之日,用玉匣贮之,藏于昭陵3
 

选自李绰《尚书故事》


 注释
 1.率:大致,一般。
 2.兰亭:在今浙江省绍兴市。王羲之曾与一些文人在兰亭聚会饮酒作诗,后将文章辑为文集,称《兰亭集》。王羲之为文集作序,并亲笔书写,成为书法中的珍品。
 3.昭陵:唐太宗的墓。
 释义
 唐太宗极其喜好名家书法作品,收集到了王羲之的真迹3600张,均按一丈二尺的标准装裱好。他最喜爱的是王羲之的《兰亭序》,唐太宗将它放在自己的座位旁边,早晚观看欣赏。有一天他附在儿子高宗的耳边说:“我死了以后,将《兰亭》与我一同埋进去。”等到唐太宗去世,高宗用玉制的盒子,将《兰亭》装好,作为陪葬物,一同放入了唐太宗的墓穴中。

《兰亭序》

王羲之行书代表作。亦称《兰亭集序》、《禊帖》、《禊序》等。书于东晋永和九年(353),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举行“修禊”活动。大家饮酒赋诗,王羲之为之作序,并乘兴书此。此帖28行,324字,是当时即兴所书的底稿。传说原迹已为唐太宗殉葬昭陵,流传后世的皆为原作的复制品。一类是唐代的摹拓墨迹本,比较著名的有神龙半印本、张金界奴本、褚临本、黄绢本等。另一类是宋代定武地方出现的石刻拓本,比较著名的有柯九思本、独孤本等。各种流传版本中以“神龙半印本”为公认的最佳摹本。因帖前纸边处有唐中宗李显“神龙”二字长方印之左半边而得名。此帖笔法妍美飘逸,萧散闲雅,结体秀丽,行气疏朗,重复出现的字都以不同的写法书写,变化万端,绝无雷同。《兰亭序》在中国书法史中地位极为显赫,素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

兰亭序

276 兰亭序

行书法帖。东晋永和九年(353),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在山阴 (今浙江绍兴) 兰亭“修禊”时饮酒赋诗,王羲之为之作序并乘兴书之,故又称《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禊帖》、《禊序》。28行,324字,书法之妙,素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兰亭序》墨迹至唐,被太宗李世民获得,遂命赵模、冯承素等人双钩摹拓,制成副本,相传真迹随太宗殉葬昭陵。后世流传的只有摹本和临本。石刻本以 《定武兰亭》最著。

☚ 快雪堂法帖   行穰帖 ☛
兰亭序

兰亭序

亦称《兰亨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等。古代书法教学范本,行书法帖。东晋永和九年 (353) 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出游山阴 (今浙江绍兴) 兰亭修祓禊之礼,随之饮酒赋诗。诗成汇集,让王羲之作序并书,故称《兰亭序》。全序文28行,共324字。书法遒劲健美,笔划富于变化,有 “天下第一行书” 之称。其真迹为唐太宗遣人访得后,命赵模,冯承素等人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唐太宗死后将真迹殉葬于昭陵。其摹墨迹本流传于世,亦作为宫廷书法教学范本。

☚ 自古诸侯王善恶录   圣教序 ☛

兰亭序

兰亭序

东晋王羲之书,行书,纸本。原迹传曾为唐太宗李世民鉴藏,太宗甚爱此帖,推为王书第一,玩赏一生,死时将帖殉葬于昭陵。今存三种摹本,其中以冯承素 “神龙本” (因帖上有神龙半印得名)最精。神龙本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东晋永和九年 (353) 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同谢安等四十一人在山阴 (今浙江绍兴) 之兰亭行修禊 (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 之礼,雅集于曲水之畔,流觞吟诗,羲之挥毫为诗作序,兴乐而书,即成此帖。原帖用蚕茧纸,鼠须笔写成。据序文记载,是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其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少长成集,列坐其次,曲水流觞,畅叙幽情,可谓赏心乐事。王羲之酒酣兴逸,所以字写得遒媚劲健,奕奕有神,被人誉为“天下行书第一”,即是羲之以后复书也不及此作。帖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字有重者皆别体,如 “之”字出现二十多处,字体个个不同,叹为一绝。王羲之 (303—361),字逸少,琅邪临沂 (今属山东省) 人。出生于晋朝王氏家族,官至右军将军,故史称其“王右军”。后称病去职,遂定居山阴,与名士优游自适以终。羲之书法,早年从卫夫人,后师张芝,正书学钟繇,并博采众长,一变汉魏以来朴质古拙的书风,创为妍美流便的新体,被誉为我国书法史上的书圣。传唐太宗李世民曾收王羲之书三千六百纸,北宋徽宗时,宣和内府藏有二百四十三种。

☚ 平复帖   上虞帖 ☛
兰亭序

兰亭序

此帖是王羲之的代表作品,行书,28行,324字。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在山阴兰亭,进行“禊事”活动,饮酒赋诗,即成《兰亭集》,王羲之为之作序,这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的《兰亭序》。此帖遒劲秀雅,流便隽丽,极尽变化之美。郭天锡说: “书法秀逸,墨彩艳发,奇丽超绝,动心骇目。” 全文20个 “之” 字,字字不同,同旁同画亦不相同,各尽其妙,又不失规矩。方孝孺说: “书家视《兰亭》,犹道学者之于《语》、《孟》,羲献余书非不佳,唯此得其自然而兼具众美,非勉强求工者所及也。”史传《兰亭序》原迹已为唐太宗殉葬,唐人临摹本有三种:一为冯承素摹本,又称“神龙本”;二为虞世南临《兰亭序》; 三为褚遂良临《兰亭序》。后人多以冯承素摹的“神龙本”为最精妙。


晋·王羲之《兰亭序》

☚ 平复帖   十七帖 ☛

兰亭序

又称“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楔帖”、“楔序”。行书法帖。东晋永和九年(353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楔”,他们临流赋诗,各抒怀抱,王羲之为之作序并书。其书法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唐初为太宗访得,命赵模、冯承素等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真迹随太宗入葬。世存摹本有“神龙兰亭”、“虞临兰亭”、“褚摹兰亭”、“赵摹兰亭”等。其中摹本以“神龙兰亭”最著名(唐冯承素摹,故亦称“冯承素摹本”。因摹本中有唐中宗李显“神龙印”,故称。现藏故宫博物院)。石刻首推“定武兰亭”,原石早佚,有拓本传世。今有人提出其文、帖俱为后人伪托,疑为隋唐人所作。

兰亭序

兰亭序

又名《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帖》、《二十八行书》等。纸本,高24.5厘米,横69.9厘米是著名行书法帖。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出游至山阴(浙江绍兴市)兰亭修祓禊之礼,每人作诗一首汇成集,由王羲之作序,故称《兰亭序》。全序324字,28行。书写遒媚劲健,点画富于变化。重字俱构别体,是王羲之生平得意杰作。唐太宗李世民得此帖后,命弘文馆拓书人冯承素、诸葛贞.韩道攻、赵模人,双钩廓填摹成副本。而《兰亭序》真迹于太宗死后殉葬昭陵。从此传世仅有临摹诸本。唐宋以来,辗转翻摹,更渐失原样,至今唐摹善本已绝无仅有了。《唐摹兰亭》,因上有唐太宗神龙年号小印,亦称为《神龙本》。此摹写精妙,侧媚多姿,神清骨秀。用笔反覆偃仰,变幻无穷。墨气随浓随淡,行款忽密勿疏,自然生动。元人郭天锡云:“书法秀逸,墨彩艳发,奇丽超绝,动人骇目,毫芒转折,纤微备尽,天下真迹一等“。原件现藏故宫博物院。

☚ 礼器碑   宁绪明 ☛
0000231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8: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