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兰亭考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兰亭考》

 法帖研究著作,十二卷。南宋桑世昌撰。世昌为陆游外甥。此书原名《兰亭博议》,十五卷。当时叶适《水心集》有《兰亭博议跋》,说字书自《兰亭》出,上下千载,无复伦拟,而定武石刻遂为今世大议论,桑君此书,足以垂名矣。后经高似孙删改,是为今传《兰亭考》十二卷。自唐代以来,王羲之被推为书圣,其《兰亭帖》又为王书之冠,尊为“墨皇”(米芾《宝晋英光集·刘泾新收唐绢本〈兰亭〉,作诗讯之》,又《南宫书史》载刘泾、林希诗)。但此帖流传,有种种传说,莫衷一是。此书征引诸家叙论题跋,颇为详备,考证了流传经过,很有参考价值。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四十余人会于会稽兰亭修禊事,钦酒赋诗,羲之作序,即《兰亭帖》。其后的流传,却说法不一。或说梁乱,兰亭本外传,陈天嘉中为僧智永所得;又说王氏子孙家传,传至七代孙智永。隋平陈,帖为炀帝所得,不知宝,僧智果借拓不还。果死,归弟子辩才。唐太宗为秦王时,见摹本而求真迹,遣欧阳询到越州问辩才,以武德二年入秦王府。《太平广记》又记世传莆翼用计从智永手中取得此帖。贞观中,太宗令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真四人钩摹《兰亭》,以赐太子、诸王、大臣。当时太宗酷好书法。有诸王真迹三千六百纸,尤宝视《兰亭帖》,后随葬昭陵。五代梁末,温韬发唐诸陵,魏晋墨迹流传民间。或说唐内府未存墨迹,流传民间。到宋太宗,购摹所得,集为十卷,即《淳化阁法帖》。独亡《兰亭》真迹。世传唐太宗刻《兰亭》于石,石晋之乱,契丹自中原载宝物图书北运,弃《兰亭》石刻于中山(今河北定县一带),当地人李学究得之。韩琦守定州,李献墨本,未献刻石。李死,其子摹以售人,即定武本。后宋祁为定帅,李氏子负官债,以刻石代,定武本流传始多。徽宗大观中收石刻于宣和殿。另外还有种种传说,如有的说一士带此石游四方,死营伎家,伶人献宋祁。又说唐太宗用玉石刻此定武本,后薛绍彭得之等,定武本流传有此种种传说。另外,南宋俞松又撰有《兰亭叙考》二卷,在《兰亭考》基础上又作考证。二书广收《兰亭帖》有关资料,是最早的《兰亭帖》研究专著,是书法史研究的重要著作。

兰亭考

十二卷。宋桑世昌撰。桑世昌,南宋时人。陆游的外甥。淮海人,世居天台山。此书系考证晋王羲之所作《兰亭序》书帖。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所载,《兰亭考》原名《兰亭博议》,共十五卷。刊行时经高似孙删改,存十二卷。按《兰亭序》为行书法帖。东晋永和九年(353),王羲之与谢安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修禊”,会上各人作诗,王羲之作序。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书中叙述王氏真迹流传的各种说法。真迹原为王氏子孙掌握,后至南朝陈天嘉时,为王氏七代孙智永所得。唐时为太宗李世民所得,推为王书代表,命赵模等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太宗死,以真迹殉葬。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最著。又有一种说法,石晋之乱时,弃石刻于中山,宋初归李学究所得。李死,其子摹以售人,为定武帅宋祁所得,以石刻之。现今石刻首推“定武本”。书中还考证了王羲之作《兰亭序》的年岁。《辨笔阵图》曾说:“羲之年三十三书兰亭”。桑氏考证,王羲之生于晋惠帝太安二年(303),到永和九年(353)兰亭修禊时,应当是五十一岁,纠正了三十三岁之误。至其入法一门,以及书苑禁经诸条,不若姜夔考证之精密,所以曾宏父、陶宗仪等人,都称赞姜考,而不用本书。传本有 《四库全书》本,“知不足斋” 丛书本及“丛书集成”初编本等。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7:1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