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四 桐 城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四 桐 城

四 桐 城

桐城地处安徽省中部,长江以北,大别山之东麓。东临白湖诸水,与枞阳县相望;西环峔群山,与潜山县交界;南眺二龙山远影,和安庆、怀宁毗邻;北踞两峡雄关,与舒城、庐江接壤。
桐城春秋时为桐国,战国时属楚国,秦代属九江郡。两汉时,今桐城东南乡属枞阳县,北乡属舒县,均属庐江郡;北乡舒县境有桐乡为古桐国。三国时,初为舒县地属魏,后为皖县地属吴,均隶属庐江郡。南朝元嘉二十五年(448),于今桐城县北置吕亭左县,属晋熙郡。隋开皇十八年(598)置同安县,属熙州。大业三年(607)改属同安郡。唐武德四年(621)改郡为舒州,同安县属舒州;天宝元年(727)复为同安郡。至德二年(757),改同安郡为盛唐郡,改同安县为桐城县,今县名由此开始。北宋时分别属同安郡、淮南路、德庆军。南宋时改属安庆军,后属安庆府。明代仍属安庆府,始建砖城,县制如旧。清顺治时属江南左布政使司,康熙六年(1667),建省后,属安徽省安庆府。
桐城文化,源远流长,至清代达于鼎盛,其标志就是桐城文派的出现。桐城人方苞继承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唐宋派”的古文传流,首先提出“义法”主张。“义”指文章的中心思想,实际是从维护封建正统出发的基本观点,“法”则指的是表达中心思想或基本观点的形式技巧,包括结构、条理、修辞等等,两者相辅相成。“义法”说奠定了桐城文派的理论基石。其后,方苞弟子刘大櫆在文论上又有新的阐发,提出“神气”说。“气”即指文章的语言气势,“神”则是“气之精处”,是作者的性格特征在艺术上的体现。他还总结了我国音律美的理论,并把它运用到散文领域。刘的弟子姚鼐进一步提出“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合一说作为论文的纲领,在古文理论上提出了“神、理、气、味、格、律、声、色”的见解和文字风格上的“阴阳刚柔”之说,从而成为桐城文派的扛鼎作家,桐城文派的名称至此形成。姚鼐的门下又有梅曾亮、管同、方东树、姚莹等所谓“姚门四杰”以及众多弟子。桐城文派尊奉程朱道统,继承秦以至唐宋八家文统,崛起于康(熙)雍(正),鼎盛于乾(隆)嘉(庆),成为清代最大的一个散文流派。当其兴盛之时,天下之士,争相归之,其势力以安徽桐城为中心,遍及江苏、山东、江西、河北、湖南、广西、天津、上海等地,其成员多达千人,与清王朝共始终。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实为罕见,乃至有“天下文章出桐城”之誉。桐城文派的理论与实践,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桐城文化的发展,而且对中国文坛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桐城文物丰富。古文化遗址已发现32处,历代古墓葬,星罗棋布。这里有戴名世墓、姚鼐墓、方东树墓、姚莹墓、戴鈞衡墓、马其昶墓等。古代的碑刻、石刻,历历可数。古代建筑,更具特色。如桐城文庙,始建于延祐初年,元末毁于兵火。明初重新移建于今址,后因屡遭焚毁,为风雨侵蚀,明清两代又修茸19次。文庙以大成殿为中心,南北成中轴线,对称布局,依次建有文庙门、棂星门、泮池、泮桥、大成门、崇圣祠、土神祠、东西两庑、大成殿、明伦堂、教谕署及宫墙等,是保存完好的明代建筑。位于城关镇南大街的凤义兴商号楼,是清代自金陵迁居桐城巨商凤士标所建的店铺和住宅,整个建筑结构紧凑,构架精巧,明代特征明显,具有西方建筑风格。还有建于清代的城关镇东大街古建筑群,至今保存完好,它们大都石砌单台基、木构架屋身,砖砌墀头,斜撑承檐,平板额枋,木格象眼,两坡屋面,建筑形式以抬梁式最为普遍,采用榫卯结合砖石结构的营造方式,错落有致,对研究清代建筑有重要参考价值。此外,桐城还有戴名世、方东树、姚莹、吴樾的故居、方宗诚藏书楼、左忠毅公祠、张英宰相府以及刘邓大军南下时的住所等。桐城图书馆馆藏文物更是精品云集,其中国家一级藏品21件,二级藏品104件,名家书画最为突出,为书画界所瞩目。
1989年5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桐城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 三 歙 县   五 安庆 ☛
0000042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4:2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