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资金安排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突出问题是投入少, 固定资产的投入尤其不足。
(1)从甘肃人均占有农产品的数量上看,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水平是不高的。1992年,全省人均占有粮食305公斤,全国人均已达到400公斤,相差近10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全国最后一位。这种情况说明, 甘肃省对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需要大大高出全国平均水平。
(2)和全省广阔的农业资源相比,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差距也很大。据新近统计,全省农业用地约为2 638.7万公顷, 按1992年农业固定资产投入水平计算, 每公顷农业用地投入农业固定资产只有21.7元,1981年不到6.5元。
(3)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不相称。据统计,“六五”、“七五”时期,农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占全社会国民收入的比重为30%左右,而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只有10%左右。
(4)国家对甘肃的农业投资比例偏低。全国国家农业固定资产投资,1986年40多亿元,1988年62亿元。甘肃1986年为19 392万元,1988年为22 863万元,分别占全国4.9%和3.6%, 1988年比1986年下降1.2个百分点。国家对甘肃的农业投资只占全国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3%, 显然是偏低的。
(5)农村集体经济的农业固定资产水平更低。全国农村集体经济的农业固定资产投资1982年为52亿元,1986年为20亿元,1988年为43亿元左右;甘肃相应年份的数额5 962万元、4 874万元、6 093万元,占全国的份额分别为1.15%、2.44%、1.42%。全国农村集体经济的投资比例偏低,甘肃更低。
(6)农民个人的农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过低。1983年,甘肃省农民个人固定资产投资6 941万元,占全国30亿元的2.31%;1985年为8 397万元,占全国128亿元的0.66%;1987年为11 838万元,占全国83亿元的1.443%;1988年26 359万元,占全国111亿元的2.37%,大致只保持2%左右的水平。
(7)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全省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下降。“五五”时期农业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为15.5%,“六五”时期为10.7%,下降4.8个百分点;1986年为9.8%,1987年为7.8%,1988年为7.7%,1989年为7.8%,仅为“五五”时期一半,1990年为9.71%。
(8)财政支农资金占全国财政支农资金的比重偏低。1981年全省财政支农资金39 651万元,占全国110亿元的3.6%;1988年虽然增加到7.6397亿元,也只占全国213.8亿元的3.57%,比例有所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