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野豇豆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野豇豆 【概况】: 异名 野马豆、山豆根、山马豆、山土瓜(《全国中草药汇编》),假人参、土白参(广西),野绿豆、红参、土高丽参(江西)。 基源 为豆科豇豆属植物野豇豆的根。 原植物 野豇豆Vigna vexillata(L.)Benth.(Phaseolus vexillatus L.) 形态 多年生缠绕草本。主根圆锥形或圆柱形,肉质,外皮橙黄色。茎有棕色粗毛,成熟几无毛。 3出复叶;顶生小叶广卵形或菱状卵形,变化较大,膜质,顶端急尖,基部近于圆形或宽楔形,全缘,侧生小叶广卵形,外侧特宽,基部近截形,长4~8cm,宽2.5~4.5cm,两面有淡黄色贴生柔毛;小叶柄极短,有棕褐色粗毛;小苞片刚毛状;花萼钟形,萼齿狭披针形,与萼筒几等长;花冠蝶形,红色至紫褐色,长约2cm;旗瓣近圆形,顶端微凹,翼瓣顶端弯曲,一侧茎部下延成尖耳,并具爪,龙骨瓣肾形,基部也具爪;雄蕊10(9+1),2组;雌蕊线形,花柱内侧具髯毛。荚果圆柱形,长9~11cm,径约5mm,扁平,顶端有喙,有棕褐色粗毛。 种子椭圆形,黑色,有光泽。花期9月,果期10~11月。(图见《浙江药用植物志》.上册.635页.图661)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坡林缘路旁草丛中。 分布于中国华东、西南及湖北。 。【生药】:采集 夏、秋季采挖根,鲜用或晒干。 【化学】: 含脂肪油、蛋白质、维生素[1],含硫氨基酸、胱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亚油酸、棕榈酸、单宁和无机物Ca、Mg、Fe、Mn、Zn等[2]。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94 [2] CA 1994;120∶319461z 【药性】: 性味 ❶ 《全国中草药汇编》:“苦,寒。” 功效 通经活络,消炎解毒,滋补强壮。 主治 ❶ 《全国中草药汇编》:“风火牙痛,咽喉肿痛,腮腺炎,疮疖,小儿麻疹余毒不尽,胃痛,腹胀,便秘,跌打肿痛,骨折。”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❶ 《湖南药物志》:“治神经衰弱,血虚头晕:野豇豆根15g,女贞子、丹参、首乌各12g,五味子6g,水煎服。” ” ” ” 单方应用 ❶ 《福建药物志》:“治牙痛,口腔炎,咽喉肿痛:野豇豆根10~15g,水煎服。” 食疗 ❶ 《广西本草选编》:“治瘰疬:野豇豆根60g,与瘦猪肉适量同煮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