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带下病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带下病 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者,称带下病。临床以带下色白较为多见,所以又称白带。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等均可引起带下,可参照本病治疗。 【发病因素】 (1)脾气虚弱,运化失常,水湿内停,流注下焦,伤及任带而为带下。 (2)肾气不足,下元亏损,任带失于固约。 (3)经行产后,胞脉空虚,湿邪乘虚而入,蕴而化热,伤及任带,发为带下。 【辨证分型】 (1)脾虚 带下色白,质较稀,绵绵不断,面色 (2)肾虚 白带清冷量多,质稀薄,终日淋漓不断,腰痠如折,小腹感冷,小便频数而清长,五更溏泄,舌淡苔白,脉沉迟。 (3)湿热 带下量多,黄白或赤白相兼,有臭气,小腹作痛,阴中瘙痒,口苦咽干,小便黄少,舌红苔黄,脉濡数。 【治疗】 治则:健脾渗湿,调理任带。 1.体针 取穴:带脉、公孙、中极、三阴交。脾虚者加足三里、阴陵泉;肾虚者加肾俞、照海;湿热者加行间、阴陵泉、下髎。方法:脾虚、肾虚者,用针刺补法,并灸;湿热者,用针刺泻法,可加电针。留针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2.灸法 取穴:命门、神阙、中极、气海、次髎、肾俞、脾俞。方法:每次取2-3穴,用艾条温和灸或隔姜灸,每穴5分钟或3-5壮,每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本法适用于虚寒证。 3.耳针 取穴:子宫、膀胱、肾、内分泌、神门、三焦、脾。方法:每次选3-5穴,中等刺激,留针20-3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4.激光 取穴:子宫、气海、肾俞、血海、三阴交、中极。方法:用氦-氖激光照射距离1-3厘米,每穴照射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休息7-10日。本法适用于湿热型。 【现代临床举例】 (1)张氏等采用耳针治疗带下病21例,脾虚型取脾、肺、子宫;肾虚型取肾、内分泌、子宫、卵巢;湿热型取脾、肾上腺、子宫、盆腔、三焦。取单侧耳穴,留针30-60分钟,亦可揿针埋针,隔日1次,两耳交替。脾虚、肾虚型均用温针。结果1次痊愈2例,2-5次16例,5次以上2例,1例失访。(张和媛等,云南中医杂志,1985;6(6):40) (2)卓氏用穴位注射黄连素治疗湿热型带下50例。黄连素注射液2-6毫升,每日或隔日注射于双侧三阴交穴。结果,治愈44例,显效3例,好转2例,无效1例。(卓培炎,中国针灸,1982;2(3):24) 【古代文献选录】 《神应经·妇人部》:“赤白带下:带脉、关元、气海、三阴交、白环俞、间使(三十壮)。” 《针灸聚英·百证赋》:“带下产崩,冲门气冲宜审。” 《针灸大成·玉龙歌》:“赤白妇人带下难,只因虚败不能安,中极补多宜泻少,灼艾还须着意看。” 《针灸大成》卷九:“第九十一、妇人赤白带下:气海、中极、白环俞、肾俞……宜刺后穴:气海、三阴交、阳交(补多泻少)。” 《东医宝鉴》卷三:“赤白带下,取中极、肾俞、气海、三阴交、章门、行间。” 《类经图翼》十一卷:“淋带赤白:命门、神阙、中极。” 【备注】 (1)针灸治疗带下病有一定疗效。若发现黄、赤带者,需及时作妇科检查,以排除癌变。 (2)平时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