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四、泉州市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四、泉州市

四、泉州市

泉州市地处福建东南沿海,位于东经117°25′—119°25′,北纬24°30′—25°56′之间,地跨中南亚热带。东西宽153公里,南北长157公里,东北与莆田县、仙游县交界;西北与尤溪县、大田县、漳平市接壤;西南与同安县、华安县、长泰县毗邻;东南与台湾隔海相望。
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著名的侨乡和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现辖鲤城区、晋江市、石狮市、南安市和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及金门县(待回归),共5县1区3市。全市共设139个乡(镇、街道办事处)、2 384个村(居)民委员会(未含金门,以下各类统计数字亦同)。总人口625.92万人,其中乡村人口557万人,占88.9%,总劳力240万人。土地总面积11 015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9%,现有耕地14.36万公顷,人均0.35亩,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旅居在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华裔有600多万人,港澳同胞68万人,归侨、侨眷290万人,台湾汉族同胞总人口中祖籍属泉州的约900万人。泉州还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之一、福建省的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
泉州依山临海,农业自然资源丰富。全年湿润多雨,四季长青,夏长无酷热,冬短无严寒,适宜亚热带作物的生长,是福建的水果之乡,全国龙眼、柑桔、乌龙茶三大生产基地。林业用地面积68.46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2%。其中有林地面积58.91万公顷,尚有9.33万公顷荒山待开发,林木蓄积量达1 782.5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3.9%。全市海岸线长达421公里,浅海滩涂面积7.87万公顷。拥有大小溪流100多条,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有35条,水资源总量97.6亿立方米。水电资源可开发量达50万千瓦,尚有70%待开发,供电网络已基本形成;矿产资源130多种,煤、铁、石灰石的储量在亿吨以上,瓷土、花岗岩遍布全市;生物种类繁多,有近万种,其中植物资源6 730种,动物资源2 713种,微生物资源200多种,地方名优品种丰富多彩。
泉州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十分优越。公路四通八达,通车里程7754公里,公路密度居全省首位。基本完成泉厦高速公路基础工程,连接鹰厦线的漳(平)、泉(州)、肖(厝)铁路建成通车。青阳机场已完成改建、扩建工程,具备通航的基本条件。港口建设已成群体,19座码头、28个泊位,年设计吞吐量1 300万吨,可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航。已开通100万门的程控电话,微波通讯也开通使用,可直拨全国500多个城市和美国、日本、新加坡、香港、澳门等185个国家和地区。泉州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全市列入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8处,其中国家级11处,省级17处。优美的自然景观,独特的古代建筑,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宗教民俗等,吸引着众多海内外游客。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为泉州市的改革开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40多年来,泉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挥艰苦创业精神,努力建设侨乡,全市经济和其它各项事业均取得巨大成就。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生产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农村经济逐步从单一、落后的产品经济中解脱出来,向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1985年国务院批准泉州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同年撤区建市。泉州地改市10年间,农村经济发展态势更为喜人,农业生产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山海经”越念越活,乡镇企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山海协作,平衡发展,济穷扶困,共同富裕,农村改革步步深入,市场经济逐步发展,整个农村经济呈现出令人瞩目的繁荣景象。
(1)生产结构优化带动高优农业发展。人多地少粮缺,是泉州的基本市情。全省46个缺粮县中,泉州占7个;14个缺粮大县中,泉州占6个。“七五”至“八五”10年间,全市每年需从省内外调入粮食10亿公斤左右,占全省粮食调入量的1/4。十多年来,由于经济建设的需要,泉州耕地日趋减少。为了解决吃饭问题,泉州始终把粮食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坚持“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走“山、海、田一起上,贸、工、农齐发展”之路,发挥侨乡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组合,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加强农业综合开发。1978年前,全市农村经济结构中,第一产业占70%,第二、三产业占30%;1985年,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49:41:10;1995年第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20:68:12。
在生产结构调整过程中,泉州各地根据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山区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品种结构,改善耕作条件,推广良种,科学种田,发展高优农业,提高单产;沿海平原地区,大力推行耕地规模经营,大抓间套种,提高复种指数。全市粮食单产不断提高,总量不断增加。1995年全市平均粮食亩产301公斤,比1978年增加81公斤,比1949年的118.5公斤增长1.54倍。“八五”期间,粮食总产均稳定在110万吨以上,1995年达113.6万吨,比1978年增长9.4%,创历史最好水平。
(2)“山海经”越念越活,农业综合开发结硕果。进入80年代,泉州人不断解放思想,立足山海资源优势,大念“山海经”,跳出了困守多年人均3分多耕地的狭小圈子,找到了68万公顷山地、421公里长海岸线的更大发展空间。全市造林绿化成果通过省级验收,荒山已基本绿化;10万公顷山地变成果林,建立了一批万公顷以上的龙眼、荔枝、蜜柑、芦柑、橙类、菠萝、余甘、杨梅等生产基地;滩涂养殖面积达1.4万公顷。千亩以上虾、贝、藻生产基地、茶叶生产基地和绿麻竹生产基地150多个。全市年产水果30万吨,茶叶1万多吨,各种食用菌干(鲜)品2万多吨,水产品50多万吨,并涌现了3万多个粮食、茶果、水产、畜牧业专业户、联合体和股份合作实体。鲤城、南安、晋江分别成为全国六大龙眼生产基地县之一, 安溪成为全国最大的乌龙茶生产基地,永春、南安则成为全省柑桔生产基地县。泉州农业综合开发注意打好“侨牌”,发挥侨台优势,引进外资、先进技术、优良品种,积极发展创汇农业。从1984年至1995年底,全市批准外商投资的农业项目有69个,总投资额达9953万美元,其中利用外资8267万美元,开发的内容包括远洋渔业、海水养殖、淡水水面开发、荒山种果、畜禽养殖、食用菌生产以及农副产品加工保鲜等。从1990年起,每年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外贸出口收购总值均达1亿元以上,1995年达3亿多元,比1979年增加7倍多。提供出口的品种多达120多个, 销往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爱国华侨吴庆星先生,投巨资创办起一所现代化的大学——仰恩大学,并投资兴办农业企业,包括果林场、饲料厂、种鸭场和综合加工厂,成为集生产、科研、教学、旅游于一体的高科技农业示范区, 年创产值可达10亿元人民币,是泉州引进外资、发展外向型农业的典范, 也是农业产业化的典范。
(3)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乡镇企业和农业是泉州农村社会经济中两个共存的经济主体。改革开放之初,泉州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的决定,从市情出发,提出了“了解侨情, 争取侨心, 吸引外资, 运用侨力”, 做好“10篇文章”等决策。这“10篇文章”之首,便是引进侨资侨力与发展乡镇企业结合, 大办乡镇企业。从1979—1995年的16年间,泉州市委、市政府制订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相继推行“放、帮、促”(即放宽政策,帮助解决资金、物资困难,以沿海促山区、以服务促发展)、“联、扩、带”(联,就是以骨干企业的名优产品为龙头,并与省内大中型企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结为合作伙伴,发展多形式、多种成分的经济联合;扩,就是以乡镇企业力量强的专业乡镇为中心, 向周围乡村扩散,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为主,贸工农相结合的格局;带,就是采取山海协作,城乡联营,劳力招聘,产品扩散等形式,带动贫困山区脱贫致富)政策,大打“侨牌”, 通过以侨引侨, 以台引侨等方式, 大搞“三资”企业, 大抓规模经营, 推行“名牌战略”, 开创“闯天下”产品, 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进入90年代,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利用“三闲”起步发展的小型、零散的乡镇企业因资金、人才、管理、经营等因素的制约,难以形成大规模、高起点的投入。原来“船小好掉头”的优势因经营成本高、技术水平低、经济效益差、产品覆盖率小,已适应不了市场竞争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满天星”也不利于新型城镇的规划、建设。取而代之的是向规模集约经营发展,建立乡镇企业工业小区,组建乡镇企业集团、群体,以利于资金、技术、人才、信息互相渗透、辐射,创造“联船出海”、“船大好冲浪”的新优势。在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重要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精神指引下, 泉州农村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放开胆子,面向市场,促进乡镇企业向优(优质产品)、外(外向型)、联(跨地区、跨行业)、大(大个子企业)、高(高新技术)方向发展, 努力提高乡镇企业的整体素质和规模效益。
泉州乡镇企业,正朝着企业集团化、经营规模化、管理科学化、技术现代化、产品高档化、市场多元化的目标迈进。从“七五”期末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占全市国民经济“半壁江山”发展到“八五”期末的“五分天下有其四”,成为全市经济的主要增长源和国民经济的重大支柱。10多年来,泉州始终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振兴泉州农村经济的战略措施来抓, 广大人民群众在实践中闯出一条“以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以侨资侨力为依托,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区域化、专业化为布局,以外向型经济为目标,以 ‘小工厂、大产值,小商品、大市场,小洋货、大创汇,小城镇、大网络,小机构、大服务’为特征,通过联户集资,依靠 ‘三闲’(闲人、闲钱、闲房)起步, ‘三来一补’过渡,乡镇企业铺路, ‘三资’企业上路,成片开发迈大步,区域经济展宏图”的农村经济发展道路,被经济界和理论界称之为“晋江模式”(也称泉州模式)。至1995年,全市乡镇企业发展到82796家,从业职工127.7万人,总产值达750.4亿元,占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的80%,占全省乡镇企业总产值的29.11%。缴纳税金15.9亿元,占全省的34.5%,实现利润53.8亿元。涌现出一大批上规模企业,年产值超1000万元的企业有600家,其中超5000万元的企业有39家, 超亿元的企业有11家,组建企业集团82家。其行业构成有服装、针纺织、鞋革、建筑陶瓷、石板材、机械、电子、工艺三雕(石雕、瓷雕、木雕)、玩具、日用品、食品加工、水暖消防器材等。拥有100多类、5000多种产品,其中有2600多种产品出口,有1000多个名优产品(系列)在省级以上各种评比中获奖,200家企业获农业部全面经营管理达标, 500多家企业完成企业管理基础工作达标验收。有3个鞋类产品获全国“十大鞋王”称号。
(4)山海协作结对子,脱贫致富奔小康。泉州地改市10年来,以开放促开发,加强组织领导,开展县与县、乡与乡、村与村、户与户等多形式、多层次的山海协作结对帮扶活动, 加快扶贫开发和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 全市贫困人口由1985年的121.9万人减少到1995的7万人,从占全市农村人口的26.2%减少到占1.3%。贫困地区农民1995年人均纯收入超过2000元,接近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2049元的水平。全市36个贫困乡镇1995年工农业总产值51亿元, 财政收入3546万元,是1985年的7倍,已有33个乡镇摘掉贫困帽子。伴随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泉州农村“奔小康、建新村”也迈出可喜步伐。至1995年底,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 768元,比1990年增长2.53倍,居全省首位。并有54%的乡(镇)和70%的村基本达到小康标准。晋江、石狮两市率先基本实现小康。涌现出6个工农业总产值超20亿元、35个超5亿元的乡(镇)、155个亿元村。全省5个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的县(市)中,泉州占3个(晋江、石狮、南安市)。全省经济实力十强和经济发展十强县,泉州占6个。
(5)培育市场体系,农村改革逐渐进入快车道。从1985年起,泉州农村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农业综合开发,发展高优农业,继续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和乡镇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从1987年开始,根据泉州的具体情况,相继提出“一个重点,四个结合”(即以建立股份合作经济组织为重点,结合完善农业承包合同、开展清资清财、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五个100”工程(即抓100个为农民提供“五统一”服务的典型村经联社;100个股份合作规范化试点企业;100个农村合作基金会制度化建设;100个百亩或产值10万元以上的种养殖场;建立100个减轻农民负担监察点),推进农村各项配套改革。10年来,全市加强农业承包合同管理,推动了农村股份合作制进程,全面建立健全乡村经济联合社,强化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壮大了集体经济实力,减轻了农民负担,维护了农民合法权益。
1992年后,泉州市遵照邓小平同志巡视南方重要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精神,把培育农村市场主体和市场体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大胆试验,大胆探索,努力塑造新的市场主体,形成市场主体多元化。1995年全市农村农副产品商品率达75%,农副产品的价格由市场调节的种类占97.3%,由国家定价的种类仅占2.7%。普遍实行了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方式。拥有一支60多万人的农民供销大军。在发展农村市场体系方面:
❶建立了商品市场。围绕主导产业,全市已建立种类多、功能全的综合市场、专业市场300多个,建筑面积60多万平方米,其中农副产品批发市场67个,农贸市场220个,从业人员30万人。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以郊区、各县(市)市场为依托的农贸市场群体,以水产品、水果、粮食、蔬菜、畜禽等为主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群体,拓宽了农副产品销售渠道。重点建设了石狮服装市场、晋江陈埭鞋业市场、南安石井石板材市场、鲤城华洲水产品市场、晋江磁灶建筑陶瓷市场、南安官桥粮食市场,南安仑苍水暖器材市场、德化瓷器市场、安溪茶叶市场、永春芦柑市场等10大辐射力强的专业市场。这些市场成为全市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❷建立劳动力人才市场。
❸建立技术市场。
❹建立资金市场。此外,侨乡农村商业流通网络遍布,城乡市场兴旺发达,农业逐步向基地化、产业化、商品化方向发展,农村经济逐渐驶入快车道。
“九五”期间,泉州将以“奔小康、建新村”活动统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全局,树立“大农业”观念,切实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围绕“增粮增收保供给,脱贫致富奔小康”目标,深度开发各种资源,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加快农村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进程。到2000年,农业总产值达到69.1亿元,“九五”期间年均增长7.1%;农民人均纯收入5 447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年均增长4%—5%;巩固发展商品粮基地0.33万公顷,每年杂交水稻种植面积6.67万公顷以上,实施高优农业工程4万公顷,抓好旱地作物间套种4.33万公顷,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5.33万公顷,总产量稳定在110万吨以上,粮食自给率保持在50%以上;龙眼基地达4万公顷,柑桔基地2万公顷,水果总产量达55万吨,年均增长14.6%;茶叶面积1.73万公顷,产量1.7万吨,年均增长2.8%;食用菌产量3万吨;建立蔬菜保护区,扩大常年连片蔬菜基地面积,形成年产70万吨的生产规模;肉类总产量达23万吨,年均增长3.2%;水产品产量达65万吨,年均递增5%;全市力争有林地面积达61.3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56.1%,绿化程度90.3%,林业总产值达50亿元;继续扶持和发展乡镇企业,促使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力争到2000年全市销售产值超亿元的企业110个,其中超10亿元5个;产值超10亿元的乡镇达40个,其中超50亿元10个;乡镇企业总产值达1 600亿元,“九五”期间年均增长18.9%。2000年全市建制镇达110个,农村第一、二、三产业结构的比例从1995年的20:68:12调整到2000年的17:64:19;种植业和林牧渔业产值的比例从1995年的38:62调整到2000年的33:67。“九五”期间,平均每年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0万人,到2000年农村第一、二、三次产业劳力比例为3:4:3。

☚ 三、漳州市   五、莆田市 ☛
0000912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8:2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