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城市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和市容卫生
道路框架已经形成 城市道路68条,长度131公里,道路面积134万平方米,人均4.2平方米。形成了以湖南路、湖北路、湖东路、湖西路、红旗路、雨山路、花雨路、幸福路、长江路等为主干的道路网络。
绿化、美化达到较高水平 1985年,马鞍山被评为全国绿化先进城市。1992年底,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167公顷,绿化覆盖率40.1%。公共绿地面积265公顷,人均占有公共绿地9.1平方米,超过了国家近期规定的目标。现有雨山湖、采石、石山、金字塘公园4座,儿童公园1座。已形成了点、线、面立体组合的绿化、美化系统。山、水、城融为一体的园林化城市已成雏型。
环境保护成效显著 80年代投入1.2亿元,根治污染源392个,目前,已在花山、雨山、金家庄、采石建成了20多平方公里的烟尘控制区,开辟禁鸣喇叭路段5条,还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一支专职环保执法队伍。大气环境质量达国家二级标准,长江马鞍山段达到地面水二级标准。1990年,马鞍山荣获全国“环境保护奖”。
环境卫生水平不断提高 在全省率先建立的“三级清扫网”制度得到坚持和完善,主干道两次清扫,全面保洁,居民区两次清扫收运垃圾,各垃圾中转站全天收集垃圾,当天转运出市,保持市容整洁。1992年底,共有三级清扫工人1254人,垃圾中转站15座,环卫车辆50座,大型垃圾处理场1座。市区水冲式厕所327座,其中环卫部门管理的132座,城区每万人拥有公厕位于全国城市前列。除害灭病工作取得实效。1992年,鼠密度0.49%,臭虫阳性户为零,蝇密度2.94%,蚊密度1.26%,先后在全省率先成为“灭鼠、灭臭虫、灭蝇”先进城区。蟑螂密度0.22%,达到国家先进标准。全市有食品卫生监督机构7个,专兼职食品卫生监督、检查员168人,形成了市、区、基层单位三级食品卫生监督检查网络,监督覆盖率100%。1992年,传染病总发病率、主要肠道传染病发病率分别为10万分之485.82和10万分之377.53,计免保偿率99%。地方病中,丝虫病已基本绝迹,血吸虫病多年未暴发流行。1990年马鞍山被评为全国“卫生城市”和地级“十佳卫生城市”。1992年,再次荣获全国“卫生城市”称号,并荣膺地级“十佳卫生城市”榜首。1993年,经国家爱卫会综合检查考核,被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
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已建起了钢材、汽车、水泥、砂石、粮食、再生资源等生产要素市场。其中钢材市场建筑面积4770平方米,1992年成交量达58.2万吨,总成交额8.8亿元,为华东地区最大的钢材专业市场。消费品市场基础设施落后状况有了较大改观。新建、改造解放路商业一条街、商业大厦、解放路百货商场、桃源百货商店等一批商业网点,新建网点面积12.8万平方米。城乡现有集贸市场46个,面积75552平方米,比1987年增长1.3倍。
饮食、服务业呈旺盛的发展势头 餐饮、住宿、美容、摄影、游乐、汽车出租、修理等饮食服务业发展迅速,项目不断增多,水平不断提高。中档宾馆有马鞍山宾馆、马钢宾馆、富园饭店、田园饭店、雨山湖饭店等,中高档酒店有香港美食城、百花园大酒店、上海美食大酒家等。首家三星级饭店正在筹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