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三垣笔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三垣笔记 三垣笔记笔记。明李清撰。三卷,另有“附识”三卷。清(1602—1683),字映碧,一字心水,南直隶兴化(今江苏属县)人。崇祯辛未进士,仕崇祯、弘光两朝,历官刑、吏、工科给事中,大理寺丞等。明亡后,隐居家乡著述。主要著作有《南渡录》、《南北史合注》、《南唐书合订》、《澹宁斋杂著》等。《三垣笔记》记录了他任给事中耳闻目睹的朝廷典故及重要官员的言行。内有传说故事《钱唐烈女》、《京师选淑女》、《清操凛凛》、《义犬亭》等。今有中华书局1980年本,该版本以嘉业堂本作底本,参阅了其他版本。 ☚ 鸡食黑驴 钱唐烈女 ☛ 三垣笔记书名。明末清初李清撰。三卷,附识三卷。记作者于明思宗崇祯十年迄福王弘光元年(1637—1645)共九年间任刑、吏、工三科给事中时的见闻,并补录若干臣工奏疏。内有刑部不敢平反东厂缉获案件、东厂索贿、崇祯帝处决五案、廷杖程序、刑部于皇帝驳招率由轻入重以奏、崇祯帝于阁臣票拟及刑部诸诏有不适意輙径予驳回或御笔涂抹、科道疏互驳皆于御前、现任加衔升任即停之例等事。 三垣笔记笔记。明李清(1602—1683)撰。六卷。清字映碧、心水,南直隶兴化(今属江苏)人。崇祯进士,仕崇祯、弘光两朝,历官刑、吏、工三科(时称刑垣、吏垣、工垣)给事中及大理寺丞等。明亡后不仕,隐居家园。书作于任职三科时,故以“三垣”名书。凡六百三十八条,约十二万六千余字。皆据见闻记载崇祯十年至隆武二年(1637—1645)九年间时闻、朝章典故,和当时重要官员的言论行事。其中前三卷为本书,记目见之事;后三卷为“附识”,载耳闻之谈。态度极为谨慎。多涉晚明内忧外患及施政方针,如记崇祯色厉内荏、刚愎自用,对臣下、爱妃多存猜忌之心;官军腐败,杀民冒功者比比皆是;国库空虚,政治黑暗,不得不借民房、卖辽参,及滥杀无辜、刑以索贿等等。于党争败国、官场丑闻亦载叙颇详。所记崇祯、弘光两朝各方面的真实史料,或不见于他书,或他书言之简略,此独言之详悉;且其不傍门户,记事评论无偏颇之见,故是书史料价值颇高。惟间杂天人感应及荒诞无稽之谈。有民国《古学汇刊》本、吴兴刘氏嘉业堂本、一九八二年中华书局出版顾思点校本。 三垣笔记三卷,附识三卷。明李清 (详见《南北史合注》)撰。此书所记大都是李清于明崇祯、弘光两朝,历官刑、吏、工科给事中时所见所闻,故名之为《三垣笔记》。书中记明末朝章典故和重要廷臣的言行事迹,并及崇祯、弘光二帝秉政作风,性格为人。李清以“记注邸抄.多遗多讳”,“传记志状,多谀多误”,故据耳闻目睹,“志十年来美恶贤否之真”(《自序》)。例如,书中力为弘光洗雪娈童季女之诬,于龚鼎孳直书其垣中之过。此书以目睹与耳闻分为本书和附识,并增《附识补遗》、《附志》、《附录》若干条。本书上、中记崇祯朝事,下记弘光朝事;附识上、中记崇祯朝事,下记弘光朝事。本书前三卷是作者亲身目击的事实,附识部分则是得诸耳闻,作者对其真实性尚持保留态度。这种体例较之一些笔记不问真实与否,不加区分地笔之于书,应该说态度颇为谨慎。李清在当时的官僚士大夫中,是比较没有明末党争门户偏见者之一,故记事比较平实。《三垣笔记》较多地记述了明末党争误国和官员之间勾心斗角的情形,持有较客观的态度,全祖望在《鲒埼亭集外编》中称此书最为和平。书中尽管小有失误,如李国祯、张捷、杨维垣之死于难,事本全无,失之于考,但总的来看,在明人笔记中,其史料价值仍属较高。惟书中有建州、建虏、北朝、可汗、属夷、异类、小酋等语,涉及清代忌讳,乾隆修《四库全书》时,列于毁禁书目,清代没有刻本,只有几种抄本流传。其间卷数,内容详略颇有出入,1912年国学粹报社铅字排印 《古学汇刊》中始有六卷足本的 《三垣笔记》; 1923年吴兴刘氏嘉业堂又有《嘉业堂丛书》刻本流传,二本都是据李清后裔家藏者排印刊刻。1980年中华书局据嘉业堂本作底本,对校了《古学丛刊》本,并参酌审定了其它抄本,出版了断句铅排本《三垣笔记》。卷首附李清自序及其五世族孙李详序,卷末附全祖望跋(摘自《鲒埼亭集》)和吴兴刘承幹跋,列为元明史料笔记丛刊之一。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