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唐诗英译掇奇一般说来,英语国家翻译唐诗,大多译成通俗易懂的自由体诗,只求忠实地传达原作的意思。但有些译者常常不以此为满足,还想传达唐诗在遣词造句、运用意象等方面的特色,显示出强烈追逐某种理论的倾向。现举例说明如下: (一)突出汉字形象化的特点。费诺罗萨(E.F.Fenollosa)认为汉字内的形象不可忽略,它们结合能生发出新义,如由“日”、“月”而组成“明”。洛厄尔和“爱诗客”就曾误入字形分析的迷途,把翻译搞成了拆字游戏。如她们翻“犬吠水声中”(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一句为: A dog,a dog barking, And the socnd of rushing water 回译成中文便是:一只狗,一声狗叫,/叫声在流水上飘。译者大概瞅着“吠”字中还有一只“犬”,遂不避蛇足之烦,突现了这个形象。这样一来,惜墨如金的诗人直如饶舌妇一般了。 (二)逐字对译。有的译者常常借用中国诗歌里的意象,抒发自己的情感。韦利批评说:“我的志趣在直译,而不在意译。一个诗人借用外国的题旨和题材是完全合法的,然而这不应该叫做翻译”。他自己的实践很审慎:“考虑到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我手头便有了一个要紧的尺度:既不增添自己的意象,也不删减原作的意象。”他指出,中国诗歌几乎可以逐字英译。格雷厄姆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实例,所译的诗是李贺的《塞下曲》前四句。第一步,逐字给出对应的英语词汇: 胡角引北风…… Tartar horn tug north wind 第二步,按照英语语法组织、顺通: A Tartar horn tugs at the Northwind, Thistle Gate shines whiter than stream. The sky swallows the road to kokoner: On the Great Wall,a thousand miles of moon light. 译诗基本上保全了原诗意象的风貌,传达出原诗的思想和情致。缺点是没有考虑到意象之间相互的关联,达不到“意足神完”(翁显良)的境界。而且,可用这种方法翻译的诗,并不像韦利想象的那么多。 (三)并置意象的体现。叶维廉认为,并置意象排除了抽象的推理,以具体的物象(或事象)组成一个连续的画面,因而这些意象具有绘画性、雕塑性以及电影蒙太奇等特点。他所译的柳宗元的《江雪》是这种论点的体现: A thousand mountains-no bird’sflight. A million paths-no man’s trace. Single boat.bamboo-leaved cape.Anoldman Fishing by himself:ice-river.Snow. 全诗无一动词,尽是互相平行的名词(包括动名词)。译者让读者像欣赏一幅中国画或一件雕塑那样,一部分、一部分地看去,最后在头脑里形成一个综合的印象。意象还有静态、动态之分:名词、形容词是静态意象,动词是动态意象。这里全用静态意象,恰好巧妙地烘托出原诗的情调:天气严寒,万物冻结,一点生气也没有。 (四)“洋泾浜”英译。高友工、梅祖麟说,唐诗的原型意味很浓,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中“人”、“月”、“夜”三个词没有任何修饰成分,“山”和“鸟”虽有,但其修饰成分更倾向指时间、地点,而不是指特定的物。因此,诗中似乎是由“人”、“鸟”、“月”、“山”等原型组成的世界,显得格外素朴、自然。它一旦用标准的英语译出,原型意味便被破坏了: Walking at leisure we watch Laurel flowers falling. In the silence of this night the spring mountain is empty. The moon rises,the birds are startled As they sing occasionally near the spring fountain(valley). ——培恩《白驹集》 原因是:“人”成了“我们”,一古脑儿把赏览春景的人们全部包容进去;“夜”成了个别的“这一夜”;“鸟”加了词尾“s”后,也成了许许多多的鸟……。只有把译文的时态、冠词等附赘删除净尽,才能保持原型意味: Man at leisure,laurel flower fall. Night silent,spring mountain empty. Moonrise,startle mountain bird, Time and timesing amidst spring brook. 在格雷厄姆看来,这种译法还保全了原诗的种种义蕴,值得一试。他还很早就为这种“洋泾滨”译法作过辩解。他说,英译《圣经》为保留希伯来语的冠词,每句以“and”开头,破坏了英语语法的规范,但译得最为成功。中诗英译为什么不可打破语法常规呢?事情弄到搬出《圣经》来作证,足见问题重大,但迄今为止响应者却寥寥无几。 上述数例有成功之处,也有失败之处。这种尝试对推动唐诗英译与研究的发展,还是有一定意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