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乘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乘数把两个个位基数词结合在一起,用来表示它们乘积之数的标数形式。如鲍照《中尖歌》: “三五容色满,四五妙华具。”“三五”表示十五岁, “四五”表示二十岁。 乘数当一个经济变量的变化引起另一个经济变量成倍数地变化时,这个倍数就称为“乘数”。一个经济变量的变化对另一个经济变量的变化的这种倍数放大作用,称为“乘数效应”。许多经济变量之间存在乘数关系。例如,一定的基础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导致数倍的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基础货币供应量与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称为“货币乘数”。再如,投资增加,会带来GDP数倍的增加。这个乘数称为“投资乘数”。乘数效应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一个经济变量的增加,会引起另一个经济变量成倍增加;另一方面,前者的减少,会引起后者成倍减少。 乘数 乘数Multiplier又称为“倍数”或“乘子”。乘数反映的是两个经济变量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即一种变量值的增加或减少会引起另一变量值倍数的增加或减少。通常,乘数是大于1的。在经济史中,俄国经济学家图干·巴拉诺夫斯基和瑞典经济学家威克塞尔(Wicksell)在研究经济周期问题时曾提出过类似于乘数的投资增量和收入增量之间比例关系的问题。而明确提出乘数概念的则是英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卡恩 (Richard Kahn),他在论文《国内投资与就业的关系》 (1931) 中论述了就业乘数,即初级就业与就业总量之间的比例关系,提出了K′N2=N(N2: 初级就业,N: 就业总量,K为乘数) 的公式。这个概念后来才被凯恩斯 (J. M. Keynes) 所采用并将其作为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1936) 的一部分,他在总需求模型中将乘数与边际消费倾向联系起来决定国民收入从而使乘数理论得到了完善。所以,这种思想的最初影响与凯恩斯无关,在20世纪30年代时许多经济学家就有可能具有这种思想,例如米哈乌·卡列茨基(Michacl Kalecki) 即熟知这一思想。 ☚ 菲利普斯曲线 循环与累积因果关系 ☛ 乘数 乘数Multiplier研究经济波动时,某种影响总收入的因素变动对总收入的倍增作用。1931年由卡恩 (R.F. Kahn) 首先提出,后来凯恩斯用它研究投资变动对总收入的倍增作用,称之为投资乘数。以后根据这一基本概念,人们提出了许多专门的乘数,如对外贸易乘数,它研究不断变化的进口量的作用; 政府支出乘数,研究政府支出对总收入的影响; 此外还有税收乘数、超乘数和动态乘数等。但由于在经济中起作用的未知因素非常多,实际上不可能精确地知道乘数的大小,因而政府不可能根据乘数对经济进行完全有控制的干预。 ☚ 溢出效应 节俭悖论 ☛ 乘数 乘数亦译为“倍数”。它是经济中某一变量的增减所产生的连锁反应的大小,是研究经济波动的基本工具。据此概念可引申出许多专门的乘数,如外贸乘数、赋税乘数、就业乘数、投资乘数、政府支出乘数、平衡预算乘数等。其中投资乘数是一定的投资增量 (△I) 与由此引起的国民收入增量 (△Y) 的比(K): 投资乘数 (K) =国民收入增量 (△Y) /投资增量 (△I)。根据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国民收入增量 (△Y) 等于储蓄增量 (△S) 与消费增量(△C) 之和。由此可引申出投资乘数与边际消费倾向的关系: 投资乘数=1/(1-边际消费倾向)。当边际消费倾向为零时,投资乘数为1; 当边际消费倾向接近于1时,投资乘数为无穷大。但在实际经济运行中,这两种极端现象是罕见的。投资乘数一般介于1和无穷大之间。除了政府投资有乘数作用之外,私人投资也有直接或间接地引起国民收入变动的乘数作用。一般地,乘数在作用于经济时,首先引起生产资料需求的增长,使该部门的就业与收入水平增长,从而刺激消费品需求的增长,使得总的就业与收入增量大于生产资料部门中的就业与收入增量。乘数发生作用需要一定条件: (1) 存在既定的消费函数或储蓄函数,或者说存在较为稳定的储蓄倾向与消费倾向;(2) 存在一定数量可以被利用的劳动力; (3) 存在一定数量可被利用的存货。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 经济共振 资本—劳动比率 ☛ 乘数multiplier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