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唐宋古文运动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唐宋古文运动 361 唐宋古文运动发生在中唐至宋初的文学革新运动。其主要内容是以复兴儒学为口号,提倡古文以反对骈文,从而达到革新文学与政治之目的。古文即针对六朝以来的骈文而言的以散行单句为主、不拘格式,取法先秦两汉文章写法的古体散文。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是古文大家韩愈、柳宗元。他们在总结陈子昂、萧颖士、李华、元结等古文运动先驱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一套完整的文学理论。在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提出“文道合一”、“文以明道”; 在文章的具体写法上,要求“文从字顺各识职”、“唯陈言之务去”,提倡写作活泼新鲜的新体散文。韩、柳还以自己大量优秀的古文作品,打破了骈文一统文坛的局面,达到了借复古以革新的目的。晚唐五代骈文再度流行。因此至宋初,又出现了以欧阳修为领袖的古文运动。欧阳修的理论主张与唐代古文运动一脉相承又有发展。在文道关系上,更强调道的作用,并提倡直接学习韩愈文的 “文从字顺而摒弃其古奥险僻之弊”。在他的带动下,出现了一批古文能手,如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人,使宋代古文运动蔚为大观,成效显著。唐宋古文运动对后世文学尤其是散文产生了深远影响。明清两季,代有承传,成为我国古代文学理论与创作的宝贵财富。 ☚ 新乐府运动 花间派 ☛ 唐宋古文运动 唐宋古文运动Tangsong guwen yundong唐宋两代的散文革新运动。所谓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所谓古文运动,实际上是一场倡扬儒学,反对佛、老;提倡质朴自然的秦汉式散文, 反对绮艳浮华的六朝骈文;在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各方面都进行变革的散文革新运动。古文作为一种文体的名称首先由韩愈提出。自南北朝以来,骈体文一直占据文坛的主导地位,散文趋于衰落。虽然从齐、梁至隋不断有人批评骈文的弊病,提倡文体改革,但均未能扭转颓风,至唐初,骈文仍然统治文坛。初唐的魏征、李延寿、王勃、陈子昂,盛唐的萧颖士、李华、独孤及、元结,中唐的梁肃、柳冕等,都从不同的角度批评骈文,倡导古文,力主文章要宗经、明道,力图把文章与儒学重新结合起来;他们都批判骈文的浮艳,主张学习和继承三代、两汉的散文传统,他们都进行了创作实践,积累了创作的经验和教训,他们是中唐古文运动的先驱人物,从多方面为古文运动作了准备。但他们并未提出系统的理论,未能完全解决古文创作中的一些关键问题, 也未能在创作上开出一代文风。韩、柳登上文坛,高举起古文运动的旗帜,他们适应中唐社会改革的需要, 继承前人进行古文创作的积极成果,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古文运动。他们提出了一整套文学主张:“文以明道”,文道统一,在重道的同时,重视艺术形式;作家要“养气”,提高道德修养,并要有严肃的创作态度;坚决反对骈文,提倡古文,反对浮靡绮艳,主张自然质朴;反对因袭,务去陈言,力主创新, 以至不避 “怪怪奇奇”, 又强调 “文从字顺各识职”;主张文学要干预现实,提倡“不平则鸣”。他们不仅为古文运动提供了理论指导, 而且组织了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写出了第一流的散文作品,开了一代文风,使“古文”在一段时间内占据了文坛主流地位。中唐古文运动是中国散文史上第一次在明确理论指导下自觉进行的散文革新运动, 它为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树立了一块丰碑, 使散文在文学独立发展的道路上大大前进了一步,为后世散文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由于社会的原因和古文运动在理论和实践中的某些不足,加之骈文还有力量,所以晚唐、五代及宋初,骈体文又死灰复燃。宋初,王禹偁、柳开等人又开始倡导古文,推尊韩、柳,但声势不大。真宗至仁宗初年,西昆派席卷文坛,形式主义思潮泛滥,石介等人又大张文学复古之风,给西昆派文风以有力打击。欧阳修登上文坛,利用自己的政治地位,大力提倡古文,组织了一支以苏氏父子、王安石、曾巩为骨干的写作队伍,他们高举韩、柳文以明道的旗帜,更明确强调文要切于实用:在重道的同时,更加自觉地强调“文”的独立地位和作用:他们发扬韩愈文从字顺、平易流畅的作风,而力避古奥怪僻,既反浮艳、又反怪异,开出自然、平易的一代新风。宋代的古文革新运动至苏轼取得了完全胜利,古文战胜了骈体文,并在实用性、普及性和艺术性方面都大大前进了一步,确立了由韩、柳开创的新体古文在文坛的统治地位。唐宋两代古文运动既一脉相承,又各有特色;既集以往之大成,又有极大的创新和开拓,对后世散文发展产生了无穷的影响。唐宋古文运动是中国散文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 唐宋八大家 文苑英华 ☛ 唐宋古文运动 《唐宋古文运动》钱冬父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出版。此书首先说明了骈文与古文的区别,介绍了唐代古文运动的主要人物韩愈、柳宗元的文学主张,进而论述了韩、柳的古文创作,分别介绍了韩愈的杂著、书信、序文与碑志和柳宗元的论说、传记、寓言及游记。指出:韩愈和柳宗元散文作品的最大特色是:丰富的社会内容,成熟的艺术技巧和精炼的语言。他们二人的风格是不同的;韩愈的文章气势雄健,热情横溢;柳宗元的文章则是精密深刻,含蓄凝炼。韩愈对文学技巧的掌握与运用达到了使人难以捉摸的地步,柳宗元的文章则是思想性更为强烈,进步性更为显著。在“宋代新古文运动”一节里,作者首先介绍了新古文运动兴起前的历史背景和文学思潮,提出新古文运动的三个重大问题:即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关系问题、如何继承和发展唐代古文运动传统的问题、新古文运动创作实践的标准问题。接着分别介绍了宋代散文作家欧阳修、苏轼、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辙及其作品,指出:历来公认的古文“唐宋八大家”,有六大家属于宋代新古文运动时期,可见这是古文创作的一个极其繁荣辉煌的时期。自西魏以来的古文运动,就是由于他们大量丰富多彩的作品而最后胜利地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 ☚ 《〈水经注〉研究》 唐代古文运动通论 ☛ 唐宋古文运动 唐宋古文运动美籍学者陈幼石在《中国古代散文的意象和观念》一书中,对唐宋古文运动及其四位卓越代表——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做了细致的研究。这部专著以唐代古文运动的两位代表韩柳的理论与实践以及宋代古文运动的两位代表欧苏的理论与实践为主要研究对象,得到下列结论。首先,唐宋古文理论与实践并不象文学史家郭绍虞和罗根泽所认为的那样是同质性的;其次,唐宋古文大家们在视点上有着一种基本的转变,即从单一性转到普遍性;第三,宋代古文倡导者汲取了唐代关于单一性和独创性的理想(韩愈的“高”与“奇”),融入他们自己提出的普遍性和简易性概念之中。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创作的散文作品,在性情、风格、哲学倾向诸方面都与唐代的先驱者们有着明显的区别。作者在书中努力揭示出这些古文大家们在观念上、文体上的种种差异,特别是他们对“道”的个人理解究竟有何不同,它是如何流传下来的,作为这种流传方式的文字媒介——文——所具有的显著特点又是什么。这部专著的重点在于对古文大家们各自的差异进行研究,而不是在于对这场古文运动的同质性进行研究。当我们纵观由唐到宋这场古文运动的发展过程时,就会看到这些古文运动的理论家和作家不仅把视点由单一性转向普遍性,而且还为古文中的一种抒情韵味奠定了地位,因而导致了这样一种理论方向的转变:由政治性转向诗意性。到了苏轼时代,对古文的基础问题的思考就已经从历史、自然以及政治性质(“道”)转到对作者个人有洞察力的心灵(“意”)和对表达艺术(“法”)的分析、研究上来。中国散文第一次摆脱了实用性或说教性,转到对艺术性表现本身的关注上。 ☚ 唐代古文运动中的群体 古代散文从观念到审美的发展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